网友提问:
唐诗中的平仄有什么规律?
优质回答:
谢邀!唐诗中的平仄有什么规律?以前没有统一的读音标准,蒙古有蒙古文字,西藏有西藏文字,五十六个民族有五十六种语言和读音,所以写文章主要靠汉字词句理解内容。写诗句,《观物联象》和《万物归一》,起,承,转,合。对对联,先取《象》,后两句《归一》即系:起承合。这是没有普及普通话以前的。在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室编写。1956年夏开始收集资料,1958年开始编写,1959年底完成初稿,1960年印出试印本,直至1977年底才全部完成修订工作,统一了普通话,读音分为四声。用统一的普通话音韵去分解过去诗人的音韵就很难说明这个问题。写律诗的理论是不是近代人研究补充的,我不清楚。五言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2: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如果写八句诗句,后面四句方法同样。七言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2: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另:第一句可改:1: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三句不变。2: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余的三句不变。我一般无写格律诗,只写自由诗,写合:起,承,转,合。写一首:(起)青春作伴千果甜,(承)情侣陪同万花香。(转)人生姻缘天注定,(合)一对九九八十一。第一句:平平仄仄平仄平,(二)句:平仄平平仄平平。(三)句:平平平平平仄仄,(四)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其他网友回答
作为近体格律诗产生时代的唐诗,格式上承六朝宫体诗,四声标注诗词格律。官方定韵后,提出简化四声的平仄概念,宫体诗人依据平仄创造了近体格律诗的概念,成为科考项目和高层文人创作主流。
同时,非格律的古体诗依旧大行其道。古体诗不遵守平仄基本格式,歌行体依旧按照乐府旧调,随着旧乐府音乐散佚,歌行体也逐渐以四声韵为基础开始创作,但是相对于平仄格式来说,要自由得多。
唐朝实际上是古体诗(古风)和近体诗(格律诗)齐头并进,各领风骚的大时代。
同时,在格律诗规则的制定和规范的过程中,也有大量诗人的创作不一定遵守格律体,但是都在向平仄格式靠拢。有些诗句子可能是律句,但是整体出律;有些整体合平仄,但是首句和尾句押邻韵,而且《唐韵》分韵较细,有些诗的韵脚可能在当时不是一个韵部,到了宋末的《平水韵》大合并,有可能反而合韵了。
我们要清楚,所谓合韵合律,只是后人按自定标准进行的划分工作,其实与唐朝创作者关系不大。到了格律体完全成熟之后,才会出现按照平仄格律亦步亦趋的写诗方法。
这其中按照今天的标准,也还有大批的“半律体”的唐诗存在。
那么,唐诗中的平仄有什么规律?
我们知道平仄是近体格律诗才需要使用到的音调划分规则。所以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把古体诗排除在外了。也就是说,我们只是在讨论近体格律诗的规则。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排律。三者体裁大小有不同,但是平仄规律是一样的。
第一,平仄两两交替。
平仄知识我们这里不详解了,大家大概知道汉字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即可。唐诗肯定是以当时的古韵为主,四声中“平”为平,“上去入”为仄,我们可以根据南宋末的平水韵大致分析。具体的知识和原因另外有文章细说,这里就不展开了。
这个我们用俗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来更容易解释。格律诗平仄关系正格中的“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格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起句,我们排列出来,大家就可以看清楚:
仄(仄)平(平)仄。 仄、平
平(平)仄(仄)平。 平、仄
平(平)平(仄)仄。 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平
七言的平仄基本格式的关键位置也是一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仄
我们可以任意找一些近体格律诗的句子来看,百分之九九都是这种结构。随便举例:
白日依山尽, 仄、平
黄河入海流。 平、仄
欲穷千里目, 平、仄
更上一层楼。 仄、平
如果关键位置的平仄出现问题,比如五言“平、平”,七言“平、平、仄”之类的,统称为“失替”。
另外百分之一的特殊情况就是变格和拗救,那是规律之外的事情,这里就不讨论。
这是单个律句的用字规则。
第二,出对句平仄相对。
这个规则适用于绝句的上下句,律诗和排律中一联中的上下句。还是看刚才的例子:
白日依山尽, 仄、平
黄河入海流。 平、仄
欲穷千里目, 平、仄
更上一层楼。 仄、平
我们会发现,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平仄规律。第一句是“仄、平”,则第二句为“平、仄”,第三句为“平、仄”,则第四句为“仄、平”,相互之间是平仄对应的。
我们称这为格律诗的平仄“相对”的规则,有了这个规则,我们在创作近体格律诗的时候写了第一句,自然就知道第二句要如何用相对应的平仄的字词来写了。
如果出现平仄不相对的情况,称之为“失对”。
大家可以自行寻找绝句或者律诗来印证。
第三,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平仄要相粘。
这个也简单,其实就是为了保证音调的承续性,如“黄河入海流”为“仄、平”,那么“欲穷千里目”的关键位置平仄要完全相同,所以也是“平、仄”。如果出现平仄不同,我们称之为“失粘”。
“失替”、“失对”、“失粘”就是近体格律诗平仄的三大错误,出现了这三种情况,一般就会把诗作划入古风范畴。但是“半律体”中,失粘是允许存在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平、仄、平
客舍青青柳色新。 仄、平、仄
劝君更尽一杯酒, 平、仄、平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仄、平、仄
这就是典型的失黏但不失替又不失对,这种情况称之为“折腰体”。
肯定有朋友会说,这是因为王维是名人,所以区别对待。
其实并非如此,这只是我们对他们诗作的一种归类而已,你硬要说这是出律,是古风,也没有问题。这种“半律体”在唐诗中的存在,其实是从古体诗向格律诗平仄上的进步,只是不符合近体格律诗的一个规则而已。
而“折腰体”在音律上也确实不如“相粘”的格律诗,所以在格律成熟之后,这些“半律体”就逐渐消失了。除非是有人喜欢剑走偏锋,去故意创作拗律体,如黄庭坚。
这也是没有问题的。
写诗本来就是为了抒情言志,规则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表达内容。
我们总结规律,划出规则,但绝对不要被规则所限制。
其他网友回答
唐诗中的平仄规律
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格律诗要讲平仄、对仗、押韵和章法,否则会不伦不类,贻笑大方。
在格律诗中,两字平声“平平”、两字仄声“仄仄”,及单平声“平”、单仄声“仄”,是构成平仄格式最基本的声律要素,它们以相互交错规律排列成完整的诗歌声律。
所有的五言律绝,都以“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四种形式组成平仄格式。
所有的七言律绝,都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四种形式组成平仄格式。
它们以“粘”、“对”的方式有规律地组合成全诗的声律体系。
在中华诗的发展中,到了汉魏朝时代,逐渐产生五言诗、七言诗,后随着对汉字声韵的认识和归纳总结,为产生律诗、绝句等近体诗奠定了基础。在六朝后期(梁、陈)及隋和唐代初期,是近体诗孕育、发展、定型的时期。
近体诗中,八句的称律诗,四句的称绝句。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由于篇幅考虑不一一列出了。在四种平仄的基本格式中,包含如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平仄在本句中是互相交错的。
二,平仄在一联中的对句与出句是相反的。
三,平仄在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是相粘的,否则叫“失粘”。
四,在偶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称为“韵脚”,是固定的押韵部位,要押同一韵部的韵字,否则“出韵”,这是忌讳的。
在律诗和绝句中,格律所规定的平仄都是有规律的,每句之间都遵循“粘对规律”。表示如下(绝句去掉句首二字):
起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奇句)1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偶句)2
粘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奇)3
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偶)4
粘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奇)5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偶)6
粘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奇)7
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偶)8
粘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奇)9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偶)10
粘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奇)11
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偶)12
粘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奇)13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偶)14
粘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奇)15
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偶)16
特殊的平仄格式与讲究
在七言律绝中,平仄格式总体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每句的第一、三、五字可以应平可仄或应仄可平,第二、四、六字是不能含糊,必须平仄分明。在五言律绝中,相应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不少诗人喜欢用平仄变式,就要注意律绝平仄格式的讲究:
1,忌“三平尾”和“三仄尾”,即每句最后三字出现“平平平”和“仄仄仄”的情况。
2,忌犯孤平,即在七言平仄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只有第三四字是平声,若按“一三五”不论,第三字若用仄声,则仅剩第四字是平声,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的格式,故称“犯孤平”;同理,在五言平仄句式“平平仄仄平”中,若成“仄平仄仄平”,也属犯孤平。
从全国各地诗词刊物的发表上看,律诗(尤其七律)、七绝和词的数量最多。写好律诗并非易事,这不是格律形式问题,是各人的水平差异。掌握好平仄格式,遵守“粘对”规则,若心有灵犀偶有妙句,得好诗一篇实在是快哉!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讲格律诗平仄的人,都对诗有较多的研究,甚至是专业和高手,这是值得敬佩的。遗憾地是你们都怱略了这么一个问题:在全国沒有普及推广普通话之前,音韵沒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写诗的人生活地方不同,音韵也就不同,现用统一的普通话音韵去分析过去诗人的音韵就很难说明这个问题了。
的确很对不起,我只能实话实说,大家都要承认历史的发展,诗是有环境和时代性的。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答:唐诗中的平仄有什么规律?问得非常好。这是多少爱好唐诗想学作诗的爱好者迫切明白的问题。现在很多爱好学写唐诗者认为:七律,就是一句七个字,一首八句。绝句,就是一句七个字,一首四句,五言诗……。学的只是外在形式。对初学者来说,要学写一首基本符合要求的唐诗,入门先学会三条规则。知道平仄是什么,一首诗里起承转合是怎回事,格律诗限韵不能出韵等。说平仄,这里暂不论,有关书籍很多,讲的也很多,可让一个初学者看听后却一头雾水,是难的不会,会的不难。诗,是可歌的,所以称诗歌。平声音可拉长,仄声短促。《唐诗三百首》每首平仄几乎都是标准的,选一首仔细读一读,反复体会。然后看平仄书划出平仄,严格照着样式练作个试笔。平时按平仄要求自我多练习对字词,对对,这是基础。一般阳平(现在汉语拼音一声)和仄声(汉语拼音三、四声)易辨,阴平(汉语拼音二声)初学者是平是仄不清楚,我这里大胆说一句,一般可平可仄。也许这就是初学者的一层窗紙。学练方法很多,我也是爱好唐诗的初学者,往大说为祖国优秀文化传承发扬,小了说愿与诗友共切磋,共同去感受诗歌的神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