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百善孝为先”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的孝道怎么看?)

网友提问:

提倡3000多年的百善孝为先,为什么今天依然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优质回答:

我们中国人讲究“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对于维系正常的家庭伦理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很重要的作用。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几千年来,无数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孝道”,出现了许多孝子,并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如舜的“孝感动天”,汉文帝刘恒的“亲尝汤药”,董永的“卖身葬父”,等等。

“百善孝为先”,父母用无私的爱养育了儿女,儿女也要用满腔的深情和实际行动回报自己的父母,“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语)父慈子孝,其乐融融,人人守礼,代代传承,使得社会达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人间有爱,万家祺祥。而且我认为“孝道”不仅仅是情感领域的问题,它对于中华民族人口的繁衍和文化传承意义重大。正因为有了“孝道”,人人老有所养,才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多子多福”的观念,不论生活如何贫困,中国人都把生育当成大事。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倚靠独有的人口优势,我们古老的民族历经无数风雨,依旧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里,依然是道德的最高标准。我们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道理很简单,我们国家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任务很艰巨。只有人人尽孝,人人敬老,才能使人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消除自己对老年养老的忧虑。这对于维持社会和谐,安定民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保持国家人口基数的基本稳定,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虽然“孝道”依然是主流,社会上“逆子”也不断出现。所以我们国家应该加强关于“孝道”方面的教育。作为父母,也应该正确教育子女,不能过于溺爱,也不能简单粗暴,应该向优秀家长学习。对于不孝敬父母的成年子女,除了道德谴责外,严重的应该诉诸法律,严惩不贷。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是否恪守孝道是衡量一个人人格的最底线的标准——最底线!一个人如果不守孝道,无论他(她)身份地位学历学识如何,都没有人格可言,都不值得信任,都将被人们所唾弃!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一个人心灵的港湾。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都对父母有割舍不断的情感。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有人说:如果说世界上有无缘无故无怨无悔的爱的话,那就是父母的爱了。父母之爱是最纯洁、最无私的爱,是人世间最感人至深的力量。我们理所当然应报答、孝敬父母。

在我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文化内涵。《论语·学而》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流传着动人的佳话。如“三字经”中有“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东汉江夏的黄香(博通经典,文采飞扬,曾任魏郡太守。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九岁时母亲去世,终日思念感怀,极其感切,乡党们都夸他孝顺。他见父亲劳作辛苦,伺候父亲非常尽心。夏天酷热,他用扇子为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寒冷,他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太守刘护大为惊喜,特意表彰了他。

《二十四孝史》还记载着“哭竹生笋”的故事:晋代江夏人孟宗,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冬天里想喝鲜竹笋汤。孟宗找不到笋,无计可施,就跑到竹林里,抱住竹子大哭。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不一会儿,忽然地裂开了,只见地上长出几根嫩笋。孟宗赶紧采回去做汤给母亲喝。母亲喝完后,病居然痊愈了。

尽孝在当下。 父母在,我们还有表达自己的孝心的机会,等父母不在了,我们连表达孝心的机会也就没有了。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以行动表达孝心。平时要尊敬双亲长辈,倾听父母的意见,尽量不做违背父母意愿的事,只要父母说了,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只能恭恭敬敬听着而不去反驳。然后,理性与他们沟通。不在父母身边时,要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学会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作为子女,我们无法选择父母的相貌、性格、贫富。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可以以实际行动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 。愿每个人都能把“孝”融于我们立身做人的品格当中,成为一种发乎于自然的天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