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引起太平天国内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优质回答:
太平天国的话题算是老生常谈了,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也算是成为清王朝覆灭的催化剂。
然而,不同于其他立竿见影的农民起义影响,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的近半个世纪,满清政府才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缓缓退场。至于当年那场“离经叛道”的太平天国运动,后人的印象也似乎只是停留在“长毛”和各种传闻上,无心去探索真正的历史真相。
而今天我们就“天国内讧”一事谈谈看法。柳亚子曾在《题太平天国战史》中写到:“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而这其中“煮豆燃萁”其实就是指“天京事变”。
作为太平天国由盛至衰的转折点,“天京事变”背后所体现的已经不单单是众王争权夺利的内讧,更深层次来讲,小农阶层的局限性在这个环节中也算是体现地淋漓尽致。
在笔者浏览的众多书籍之中,作者们似乎都将东王杨秀清作为了口诛笔伐的对象,借他野心来为天京事变填坑,笔者当然也是认同这一观点,接下来就说说杨秀清是如何仅凭“一己之力”就引发了内讧。
烧炭夫——底层百姓的求生欲
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也交代过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极具偶然性。看似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但细细品读近代史就会发现,其实在19世纪中叶以来,在殖民者和清政府的双重压榨下,并不缺乏农民运动的契机,只不过是被洪秀全抓住了机会。
在他的“坑蒙拐骗”下,当时一部分贱民、贫农以及对格局不满的百姓,纷纷揭竿起义,上了他的黑车。杨秀清也是如此,在他儿时的时候就遭遇了父母双亡的悲剧,由伯父收养,过着没有田地只能看烧炭维持生计的日子,可以说杨秀清是当时那个年代社会底层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人。
同情之心也说不上,毕竟那是他们时代的共性,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环境中,杨秀清也逐渐深谙世态炎凉,在山林田野间将自己的人脉网撒得广广的。
代天父——斩头露角的实力派
1843年,经过洪秀全一干人蓄谋已久的安排,终于是在广东花县创立了拜上帝会,为接下来的各种活动提供了幕后组织。而接下来的两年间,拜上帝会的势力也逐渐向广西地区渗透,越来越多的底层百姓被圈入了这个理想中的教会。
1845年,宣讲的冯云山来到了紫荆山区并一眼相中此地,打算将此处作为秘密活动基地。在他的洗脑下,怀着对生活美好憧憬的杨秀清也于1846年彻底入会,成为了教徒的一份子。
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杨秀清只是作为普通教徒跟着大部队混口饭吃,未站到反清斗争的前列。然而,次年的三月,他的人生却迎来一个转折点:1847年2月底,冯云山在桂平因带领会众捣毁庙宇入狱,洪秀全无奈返回广州营救。就在这时,代表封建势力的地主阶层突然将矛头指向拜上帝会,在群龙无首,人心动摇的时刻,杨秀清站了出来,他巧妙利用当地迷信的降童巫术作为障眼法,伪装成“神灵附体”的样子,代表天父传达圣旨,在危机关头拉拢人心,巩固了拜上帝会。
如此看来,洪秀全等人的洗脑小本子似乎颇有成效,截止目前来看,杨秀清似乎是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干了。
为了能留住这个“天父下凡”的载体,洪秀全也是将他拉入干部之列,如此一来,杨秀清正式取得了代天父传旨的特殊地位,并一跃成为拜上帝会的领导者之一,斩头露角。
九千岁——屡建战功的野心家
而而后的数年间,杨秀清倚仗着无中生有的“代天父”角色,跟着洪秀全相继经历金田起义,永安建制等标志性事件,一举成为了太平天国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授拜“东王”,担任太平军统帅,正式掌管兵权。
兵权在手后的杨秀清破永安、取桂林、进湖南,一次又一次的用瞩目战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东王也不再是教徒心目中那个只会耍巫术的代天父了。
一个农村的烧炭娃,仅用了五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翻身农奴把歌唱,成为那个政局下独当一面的大人物。
1852年在冯云山、萧朝贵相继阵亡后,杨秀清又将战略目标锁定在荆楚大地,并于次年一月占领武昌与汉阳两大重镇,接着又率领太平军顺流东下,攻陷南京,至此,江南大部都已纳入太平天国的版图。
而接下来和清军的对峙上,杨秀清也是实打实地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体现出来,为天平天国解除了两大战略威胁。
看到这里,各位可能也懂了杨秀清的内讧的原因,一个常年在外带兵打仗且屡建战功的将领,自然而然地不满足当前的地位,唯独更高的封号才能满足他;而反观洪秀全,这些年寸步不离后宫,完全将天国取代清政府的事抛却脑后,无所作为,却身居高位。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各位读者是杨秀清,你们会怎么做?
指不定有些人会直接逼宫或者篡位了。不过,真实的杨秀清并没有这么做,他只是试探性地假借代天父传旨,要求洪秀全把他由“九千岁”加封为“万岁”,然而却被陈承瑢向告密,于是还未来得及从胜利喜悦中走出的天王杨秀清就这样被韦昌辉血洗东王府,内讧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因此不少史学家选择让杨秀清来背锅,如历史学家罗尔纲就曾评价说:“杨秀清妄逞个人威风,要夺取皇帝宝座,乃天京事变的祸首。” 背锅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近些年史学界也出现了另类的声音,让杨秀清背黑锅似乎有些不太合理。
在此,笔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相信在那个生存极为恶劣的时代,每个像杨秀清那样的人在经历如此悲惨的童年遭遇和大起的辉煌岁月后,都难免会有一些更为高级的需求,这样的需求与其说是黄粱一梦般的人生中形成的,倒不如说是拜这个失望透顶的社会所赐,换作其他将领,又有谁能保证没有反叛之心呢?
因此,在笔者看来,太平天国内讧的原因更多是归结于特殊时代背景下人心的正常追求。
其他网友回答
原本太平天国的创立者洪、冯因故,被剥夺实际决策权,成了名义领导者。后来人杨、萧因处置危机有功,受到拥戴,成了实际领导者。这种名实相分离的政权,导致了先天不足,内部暗流涌动,统治集团充斥权力斗争。致使席卷大半个中国,前后历时14年,一度占领了7省47郡的太平天国运动,戛然而止。
草创
出身于耕读世家的洪秀全,屡试不第。偶然间得到一本《劝世良言》,引发了洪秀全创办“拜上帝教”,自称是上帝的次子,劝说好友冯云山一起传教。广东传教受阻,二人辗转来到闭塞的广西紫金山传教。
历史记载:“历山河之险阻,尝风雨之艰难,去国离乡,抛妻弃子,数年之间,仆仆风尘,几经劳瘁”。
在冯云山的积极运作下,树立了洪秀全的宗教领袖地位,吸引了大批教众。小有所成之时,冯云山被官府逮捕,洪秀全不得不返回家乡营救。
危机
洪、冯因故被迫离开后,有分崩离析之势。杨秀清、萧朝贵的出现,凭借降僮术,宣称“天父”、“天兄”下凡,一招鲜吃遍天,稳定了人心,确立了在太平天国的领导地位。而后返回阵营洪、冯不得不承认杨、萧的地位。
权力有具有排他性,短暂的蜜月期之后,处于领导地位的杨、萧(韦昌辉)又因权力斗争,分化成两派,交替领先。洪秀全、冯云山沦落到”名誉董事长”,已不复履行实际决策。受到打压的石达开,出于第三梯队。
盛极而衰
一边是太平军的连战连捷,占领半壁江山,一边是萧、冯的战死。杨没有了掣肘,变得肆无忌惮,打压其他的王。但杨忘了,洪是太平天国精神领袖,面对杨的咄咄逼人,失去萧靠山的韦与洪结盟,突袭杨。携私愤报复的韦,一发不可收拾,杀人如麻,引起了天京城内的众怒与石的讨伐,被洪处决,史称“天京事变”。
《金陵续记》记载:韦初小挫败,随后东党势衰,计在内东党为北贼杀者约万人,尸由西水关流出至下关江口不计其数。
接连两场“大戏”,使得洪秀全不得不对石达开有所顾忌,分封两个毫无才干的哥哥,提携陈玉成、李秀成等,予以制约。
除此,洪秀全既不能制订长期的建设性政策或全局性的军事战略,也不能适当地指导行政管理,毫无建树。受到猜忌的石也担心自己的处境,带领精锐出走天京城,在大渡河遭遇清军围剿,全军覆没。
后记:
原本可以创造农民起义又一巅峰的太平天国运动,占领了半壁江山,足以与大清分庭抗礼。无奈因权力之争,导致堡垒由内部攻破,跌下神坛。后世评价:太平天国的精锐,一半死于天京事变,一半被石达开带走。从此,太平天国盛极而衰。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没有苦劳也有疲劳 点个赞呗^_^
其他网友回答
太平天国是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然而他又带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有很浓的宗教色彩——洪秀全创造的“拜上帝教”,而且太平天国的的领导集体也很有特色,太平天国实行的是“双头鹰”制度,洪秀全是宗教领袖,而杨秀清则是军事政治领袖。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独特的领导制度,要从太平天国的起源说起。
洪秀全是广东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家境一般,原本指望着通过科举之路混上个一官半职,过上小康的日子,没想到实力和运气不济,一直就考不上,只好在家种地,顺便教个书混日子。
当时的清朝刚刚开放不久,广东是开放最早的省份,传教事业发展最为迅速,很多农村都信教,郁郁不得志的洪秀全把天主教当做自己的心灵寄托,在传教士的影响之下,读了几本传教的小册子,洪秀全打算受洗入教,没想到传教士经过长时间与他的接触,发现他不是个本分的人,时常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所以传教士觉得这样的人不适合入教,于是拒绝为洪秀全洗礼。一怒之下,洪秀全不入教了,决定自立门户,自己建立一个教,叫“拜上帝教”,自己做教主了。
但是我们知道“创业”没那么简单啊,你得有人信。洪秀全是客家人,与当地人并不是一个家族的,中国自古以来很讲究家族,所以他作为一个人数占少数的客家人,在广东发展得并不如意,仅仅有冯云山、洪仁玕等几个亲朋好友成为了拜上帝教的骨干。
于是,洪秀全决定换个地方试试运气——到广西去,当时广西比广东穷得多,所以拜上帝教在那边还有空间。他们在广西找到了客家人聚居的地方进行传教,因为客家人经常受到当地人的排挤,所以客家人之间特别团结,尽管洪秀全是广东来的客家人,但是广西的客家人依然把他们视作自己人,所以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吸收了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的加入,这就是太平天国早期的领导核心。
到此时为止,洪秀全还是整个拜上帝教的领袖,虽然洪本人的领导能力一般性,但是有着“教主”光环的加持,他手下的杨秀清、韦昌辉等人还是听从洪秀全的领导。
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变化,而且是一件小事情,司空见惯的事情——客家人和本地人的械斗。
客家人和本地人经常为了资源一言不合就斗殴,打死人是家常便饭。这一次也不例外,双方斗得天昏地暗,水火不容,因为死了人,冯云山被抓了,洪秀全也吓得逃跑了。教主跑了,刚刚发展壮大的拜上帝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杨秀清站了出来,上演了一出“降神附体”的把戏,而且这次降的是“上帝本人”,所以杨秀清的权威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杨秀清论能力是要比洪秀全或者其他的早期领导都要强的,所以杨秀清整顿了拜上帝教,救回了冯云山,迎回了逃跑的教主洪秀全。
洪秀全回来以后发现杨秀清已经成为了拜上帝教的一个新的领袖了,又有着“上帝下凡”这个护身符,只好默认了这一事实。
从此,拜上帝教(后来的太平天国)出现了领袖的“双头鹰”制度,一个是老的,从广东过来的洪秀全、冯云山等人,他们是宗教领袖、精神领袖;另一个则是广西的客家人,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为代表的实权派,手中握有“上帝下凡”这一利器。这种双头鹰体制也为后来的“天京内讧”埋下了伏笔,导致了太平天国的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