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石达开当年为什么是离走,而不是造反自己当天王呢?
优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石达开还需要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这面旗帜。
大家不要小瞧太平天国。它虽然荒唐,却有一整套可以自圆其说的理念和行政、军事体系。
就算是杨秀清的跳大神,对于民众也是颇有影响力的。
而太平天国的反清理念,也算是深入人心。
所以,在天平天国这面大旗下,这种运作模式下,集中了很多人,绝非洪秀全一个人可以搞定太平天国的。
如果洪秀全放弃太平天国的旗帜,分秒就是个草寇,一年半载肯定人头落地。
精神和实际领袖洪秀全尚且如此,何谈石达开。
石达开是个出色的将领,但不太懂政治,战略眼光也有问题。
此时石达开如果自立为王,部下区区二三万人,还比不上中原的几十万捻军。
而几十万捻军就是因为没有政治理念,被清军剿灭,石达开一定是同样的下场。
实际上,石达开带兵出走的初期,甚至没有敢于脱离太平天国,仍然在附近的江西、浙江活动。后来见洪秀全的太平军已经无力对付他,石达开这才先入湖南,再入广西。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有大批太平军官兵甚至包括石达开的老部下,都没有跟随他一起行动,而是返回洪秀全的地盘。
此时石达开不便于公然自立为王,一则这样一搞会军心涣散,二则就会成为太平军的敌人,三则此时实际上已经是土皇帝了,没有必要在乎一个虚名。
说白了,石达开需要这面旗帜忽悠部下官兵和老百姓。
其他网友回答
石达开,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人(今广西贵港市),太平天国主要将领之一,时人称赞他: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意思是说石达开样貌英俊,气度恢宏。16岁应邀出山,19岁统帅大军,20岁被封为翼王,24岁大败湘军统帅曾国藩于九江,逼得曾剃头投水自尽(未遂),而彼时的石达开的对手曾国藩曾经官居二品且年近五旬(44岁)。石达开是太平天国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有勇有谋,征战四方,屡建奇功。1852年太平军围攻湖南省城长沙失利,陷入清军的反包围之中,幸亏石达开率军渡过湘江,在湘水西岸修筑营垒,稳定军心,又在水陆洲大败清将向荣,取得“水陆洲大捷”,使得太平军主力得以全身而退,继而克岳阳,破武昌,下南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令清军闻风丧胆。“与清军大小数百战,独达开所部未尝挫,清军称之曰‘石敢当’,所至争避之。”1854年秋,石达开在九江湖口大破士气旺盛的湘军水师,逼得曾国藩差点跳水自杀,一举扭转太平军西征败局,趁机挥师西进,第三次攻陷武昌重镇。然而,英明睿智的石达开在天京事变中差点被北王韦昌辉害死,一家老小均被杀害。悲奋之余,石达开在安庆起兵讨伐,请天王杀北王以平民愤,洪秀全见势不妙,急忙将韦昌辉的人头送到石达开军营中,并请石达开回京主持政务。石达开回京之后,洪秀全为了防止石达开大权独揽,封自己的大哥洪仁发为安王,二哥洪仁达为福王,这两个王爷却是那种不学无术的贪淫之徒,处处挤兑和钳制石达开,洪秀全又限制石达开的自由,下令不准他出城,类同软禁。见势不妙,害怕被杀的石达开于1857年5月底从天京南门遁逃,负气出走,逃到安庆整军,1857年10月5日,率军从安庆出发,开始了他人生当中的最后一次“远征”。从1857年到1863年,石达开在江西、浙江、福建、广西、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等12省进进出出,辗转游移两万多里,最后兵败大渡河畔,被押至成都英勇就义,年仅32岁。石达开出走之后,仍奉洪秀全为“主”,并发出布告表示自己是去开辟新疆土。那么石达开为什么不杀了洪秀全自己当天王,而是负气出走呢?因为太平天国的精神支柱是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被杀之后就曾引起天国上下的一片恐慌猜忌。百姓们都说“天父杀东王,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先不说石达开能不能造反成功,即使能够成功,对于失去精神信仰的太平天国来说,石达开根本就坐不稳天王这个位置。当年永安封王,石达开仅被封为诸王之末的翼王,这本身就说明他在教中的地位并不高,现在突然成为天王,天国上下大都不会顺从。更何况,石达开根本就杀不了洪秀全,从他要从天京南门“遁逃”二字就可看出,在天京城中,他连自身的安全都难以保障,哪里还能谈得上造反呢?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一、石达开回京辅政统拦全局的军政才干
石达开于1856年11月底回到天京,到1857年5月底离京出走的半年中,担负了总理天国军政,收拾残局的重任。在政治上安定人心,重用人才,团结广大太平军将士;在军事上采取正确(南守北攻)的战略战术,稳定战局。面临武昌失守、敌人水师直逼九江,并在各个战场全线出击的严重不利局面的情况下,同时由于内部大乱带来的重大损伤,只能采取基本防守、个别出击的战略方针。西线固守长江中游重镇九江,以及江西腹地,以粉碎敌人夺取九江以及瑞州、临江、抚州、吉安等太平天国江西根据地的重镇的计划;东线固守天京东南部的门户——句容、溧水、镇江等地,使敌人的“首断长江接济,而从镇江、句容、太平三路进兵”攻灭天京的作战计划不能得逞。石达开向这些地区的将领发出文书,要求他们“谨守”待变,固守方针挫败了敌人疯狂的攻势,使这些地区的军事形势稳定下来。在皖北主动进攻则,皖北淮南战场是天京的生命线之一,也是可以深入鄂东威胁武昌,攻其必救以减轻九江压力的战略要地,故石达开在此全力出击,突破一点,争取主动权。这任务交给了陈玉成和李秀成执行。他们与张乐行的捻军相呼应,迅速收复皖北淮南的无为、巢县、含山、庐江、舒城、六安、潜山、正阳关、霍丘、英山等地,到1857年5月初,陈玉成的部队已分道进入鄂东的黄梅、广济、蕲州、蕲水、罗田等地,太平军的锋芒直逼武汉,迫使敌人急从九江分兵渡江,西上救援。石达开根据敌我力量对比而实行的基本防守、个别出击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是非常成功的,它抑制了敌人的凌厉的攻势,稳定了军事形势,并在一些地区实行反攻,打乱了敌人的战略部署,初步争回了主动权。 综上所述,石达开主政的半年,是“充满希望”的半年,挽回了军事上的严重失败局面,稳定了形势,并开始向好的方面转化,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安定了人心。太平天国克复内乱的创伤,仍“是一个强有力而生长未艾的国家”。石达开没有辜负天国军民对他的爱戴和推崇,没有辜负天王洪秀全对他的委任。他那忠于太平天国革命,忠于天王洪秀全的赤胆忠心不是很清楚吗!在这里我们找不出一条材料能证明石达开在此期间利用军民对他的爱戴“擅权”谋私利,也没有一条史料能反映他有排挤洪秀全的“个人野心”,洪秀全的短视葬送翼王的同时,也葬送了太平天国。
二、不忍心
1856年的金陵城(南京),此时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无数追随天王到此地的将士们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他们的鲜血顺着长江东下,他们的身躯漂浮在清军江南、江北两大营的门前,何其的悲惨,何其的令人惋惜。天京事变的爆发,是一场太平天国领导层内部为争权夺利而同室操戈的一场内斗,杨秀清及其部属被无情地杀害,韦昌辉因滥杀无辜而被洪秀全诛杀,太平天国的精华力量损失殆尽,国家元气大伤,在这场事变中,没有正义的一方,因为他们都是为了手中的权力而自相残杀,唯有石达开是个例外,石达开本来不卷入内斗,只是因韦昌辉滥杀无辜而回京相劝,谁知韦昌辉怀恨在心,最终酿成更大的惨局。此时石达开在众人的拥戴之下从西征战场回到天京主持政局,石达开从安徽前线回京辅佐洪秀全处理国家大事,并很快扭转了局势。但是太平天国四面受清军围困的局面依然没有被彻底打破,如果取洪而代之,将会有一次天京事变,此时若是夺取政权就只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内斗,加快革命失败的步伐,自己也将沦为太平天国历史的罪人。
三、翼王忠君思想根深蒂固。
翼王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及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儒家思想被确定为官方的正统思想之后,忠君观念就一直流行在整个中国社会,尤其是到了宋朝,理学的出现,忠君、爱国、爱民、责任、义务、节气成为国人最为看重的品格,并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譬如兵败大渡河时,求荣而施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以全三军,义士必做。宁可身陷囹圄,被凌迟也不愿苟且偷生,一个人逃命或者自刎,何等的英烈,这样的人再去取代洪秀全,天方夜谭。
四、追思翼王:是一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这是当时敌我双方和中外人士所公认的。他为太平天国转战南北,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一个经历无数辉煌胜利的失败者。但在这失败的历程中,却进一步展示了石达开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石达开为中国人留下了一个可以流芳千古的伟大人格形象,多少年来人们为他的境遇和命运感到惋惜和悲哀。大渡河的水,至今在啜泣,今天,成功的人已经在享受着胜利的果实,而失败者,这能随着这湍急的河水,汇入长江,直奔大海,去寻找他梦中的天堂。155年前那场震慑人心的凌迟场面,对任何一个目击者而言,所带来的震憾是无法比拟或者形容的:面对血淋淋的刑刀,翼王用谈定的眼神和坚石般的意志来迎接千刀万剐,自始至终都是默然无声!因为石达开深知,这个刑场就是他人生最后的一场战役,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这是他跟清廷的最后一战,他要用全身最后的精气神,让世人亲眼目睹太平天国将领的真正面目!并籍此振民心,寒敌胆!更为重要的是,让后来者前扑后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