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是七次?这种海外航行为何没有延续?
优质回答:
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有翔实记载。至于为什么是七次,是因为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后去世了。
郑和去世地点至今都是个谜团,有说法是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回来的途中去世的,也有说法是郑和在家中病世的。郑和去世了后郑和下西洋次数就停留在7次了。
为什么没有延续呢?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没钱了
郑和下西洋,政治意义大于经济利益。郑和每次下西洋,确实能带回丰厚的“土特产”和“财宝”,但每次下西洋的开支更是巨大。郑和下西洋除了我们熟知的几十艘“宝船”外,随行有二百多艘小船,二万七千多人,单是维护费和吃穿用度都是天文数字,如《明史》记载,耗费不可衡量。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之所以没钱并不是说郑和下西洋掏空了国库,而是当时朱棣穷兵黩武,比如五征漠北,配置可是50万大军,几百万民工,明朝财政系统已经快奔溃了。更何况郑和下西洋是属于长线投资,每次出发需要的费用都是天文数字,带回来的东西变现又慢,后期已经不具备大型远航的资金支持了。
二、够了
郑和还没下西洋,朱棣提出这个想法,以刘大夏为首的大臣极力反对,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早立下了的“不许寸板下海”的祖训,朱棣力排众议,才有了第一次下西洋,而后每次下西洋都有反对的声音,郑和七下西洋后,不管是从政治还是文化角度,目标已经达成。况且每次下西洋,牺牲的的军民都很多,所以当时是从上到下都觉得已经够了。另外有趣的事是:郑和带回的胡椒当大臣的工资发,竟然发到了成化七年(1471年),估计大臣们都给胡椒吓怕了。
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刘大夏就是把郑和航海图藏起来的那个,生怕再次下西洋。
三、海上无敌了
郑和下西洋,可不单单是面子工程,挑衅者有之,不甘继续做附属国者亦有。于是,郑和在下西洋途中是“拳”打锡兰国、〝脚”踏苏门答腊,顺手又灭了几波海盗。四海八荒莫不臣服,大大的宣扬了国威。当时明朝水军已是众所周知无敌的存在,没有了继续下西洋宣扬的必要。
总结:
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跨度最长的海上远航,它不仅仅大力宣扬了我们明王朝国威,带来了各地珍贵种子,提升了明王朝对海岸国家的控制力,同时也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但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遗憾的是《郑和出使水程》遗失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没有《郑和出使水程》等于要重新探索,这也是后期没有再下西洋的原因之一,而后明朝水军没落也是在所难免。
其他网友回答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最早的远航史,不仅仅使明王朝的实力展现给世界,更把中华文化传扬了到了红海岸边。
据说明朝郑和前六次下西洋是受朱棣指派暗寻建文帝,而最后一次是在明宣宗时期,为的是彰显自己治下的明王朝,恢复自己爷爷朱棣是后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
为何没有延续?我想主要由以下几点。
第一,郑和病死。郑和在第七次归国途中病死。可能有人会说郑和死了更不远航有啥关系?当然有,有很大关系。首先,郑和已经七下对航海路线非常熟悉,如果在重新派一人风险极大。其次,下西洋有很大的一个推动力在于郑和。郑和是一个穆斯林,毕生梦想就是朝见圣都,在最后一次终于如常所愿,即使活着也不一定会再次远航。
第二,下西洋耗资巨大。每次下西洋除了自己所用之外,还要带大量的金银珠宝来来封赏那些附属国,。再者这些国家的首领还会搭乘远航船只来中国亲自朝贡,他们在中国少说要等个把个月,这些用度都是从国库里出,财政负担不起。
第三,明朝中衰。经历了短暂的仁宣盛世后,紧接着就是土木堡之变。这一变,变掉了大好局面,明朝开始初见颓势。
所以不出航之利大于出航之利,明朝那些内阁首脑都是些鬼精,你说出不出呢?
其他网友回答
没有延续是因为当时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舰队出行费钱费力,于国家发展不大。
这里要说明出海一次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的。非强国富民不能为也。
郑和下西洋七次是因为时间上和精力上只允许七次。当然也有其他原因,这里就不一一说明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