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何元朝不足一百年,却产生了跟“唐诗”与“宋词”相提并论的“元曲”?
优质回答:
应邀:
首先,表达一个观点,元曲可作为元朝最具特色的文学体裁,但个人认为在文学上,仍不足以与唐诗和宋词并论。今日我们可背诵出很多唐宋名篇,也很多人进行诗词创作。而元曲则趋于边缘化,读、写曲的人口远远小于诗词。
诗歌至唐,分成两脉。其中偏文字为主的律绝一脉,盛况空前,成就了唐诗的辉煌。宋词则由乐府发展,再吸收唐人重文字之风气,使宋词文、乐俱佳,独树一帜。即使至今,词的乐谱尽佚,词仍能单凭文字传世。
元曲又分为散曲与杂剧。散曲取径宋词,特别是当中的小令,仍带有很重的“词味”,如马致远和白朴的《天净沙》:
《天净沙·秋》 (元.白朴 )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散曲在元时又称乐府,最初并未划入元曲范围。其在金未已开始盟芽,成因是基于金未元初取消了科举,文人无所寄托,时常出入风月场所,使“词”与当时歌妓们修集创作的文间俚曲结合,从而一改宋词的典雅,倾向俚俗、浅白,形成了更接地气的散曲。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但对后人的影响较大的是杂剧。
散曲和杂剧都是采用北曲的演唱形式,其吸收了“蕃曲”、“胡乐”的元素,形成独特的“宫调”。又以两支以上的“宫调”,形成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最后发展成融合各种表演艺术一体的完整戏剧形式,对后人戏曲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更多是一种综合的表演形式,不象唐诗宋词这么纯粹。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请。
元朝不足百年,可也整整八十年,够几代人成长了!崖山之后,南宋汉人沦为南人,塌塌实实地做了亡国奴,眼里禽着的除了泪水还是泪水!但生活还得继续,无论心中有多么不情愿,十万军民跳了海,总不能整个民族都去蹈海吧!
原有的生活节奏已被打乱,新的生活方式也悄然产生,读书再也不能做官,也已换不来黄金屋和高头大马。加上大量原有的官家女子沦为官奴,充斥勾栏,娱乐业却畸形发展了起来,大量的读书人为了生计,加入其中,充当写手,于是新的艺术形式一一散曲由此诞生。
原有的大江东去、铁马冰河、揾英雄泪当然不再适合,更多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多了份精巧细致,幽怨婉转,悲愁苍凉。而且语言也随之悄变,胡汉夹杂,插浑打科也多了起来。如张养浩《朱履曲》:
那的是为官荣贵,止不过多吃些筵席,更不呵安插些旧相知。家庭中添些盖着,囊箧里攒些东西,教好人每看做甚的。
唐宋时期从未见过的语言都出来了。元朝虽只八十年,对后世影响却巨大,《红楼梦》里的语言就有好多元时痕迹。
其他网友回答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継焉也。
话虽然是怎么说,但是,当我们谈到各个时期的文学形式的时候,千万不要把一部文学史分割成一段一段的。这样机械地分割历史,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我们都知道,诗歌在唐代出现了一个高峰。但是,这不是一座飞来峰,不是一座孤立的山峰。
从先秦到汉魏六朝,不论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建立和发展,从思想内容、语言风格、手法技巧,加上声律的运用,这都为唐朝诗歌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备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李白、杜甫的诗歌的成熟,诗风的形成,得益于对前人的批判和继承。
谈起宋词,我们能甩掉唐代中晚期的词的发展过程?
词是何时产生的?绝不会是到了宋代才有的。文学研究者发现,初、盛唐时期,已经有了词的萌芽。比如沈佺期的“回波乐”以及唐玄宗的“好时光”。
唐代流行的杂曲歌词称为“曲子词”,也就是后来的词。
在唐代文人词中,较早的作家有张志和、刘长卿、韦应物等人。
中唐以后,文人词的写作者逐渐增多。特别是著名的温庭筠,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词的写作成绩突出。
五代时,有人选录了以温庭筠为首的十八家词人作品编为《花间集》,花间派词人的称呼由此而来。
宋词的繁盛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谈到的元曲,分为两大类。这就是剧曲和散曲。剧曲就是存在于戏剧里的。而散曲是独立的。
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在这里,我还要重复这个观点,元曲不是到了元朝才独有的。他的历史甚至要追溯到中晚唐的酝酿时期,到了宋金南北分立的时期,又吸收了女真族、蒙古族等民族乐曲的营养,作为散曲的诗歌形式,已经开始流传了。
关于元曲,我最好还是回到问答的题目上来。元曲之所以在元代短短的一百多年中,居然和唐诗宋词并肩而立,这不是偶然的。他也有一个从孕育到发展,从发展到成熟期。元曲这个娃娃,早在前朝就已经坐胎了,已经经过了幼儿期,只是到了元代才成长为一个大人。
其他网友回答
《战斗时代成长起来的艺术形式一一元曲》
蒙古鞑子剿灭了南宋之后,将人分成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原北宋臣民)、南人(南宋臣民)。他们在原汉族人耕作的土地上大肆圈佔,改作牧场和狩猎场。失去土地的汉族人大量涌向城镇从事手工业劳动、家庭服务业、演艺事业和其他行业,以换取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人中最流行的一句话叫”天报”,指苍天有眼,会主持公道。他们特别贊赏宋孝宗为岳飞平反这件事,几乎所有的汉人都口口相传,述说秦桧等人跪在岳武穆之前,是天报的结果。他们迫切希望天报会迅速落在那些些迫使他们失去生产资料的鞑子身上。在这种形势下,以”天道轮回、报应必爽”为内容的一种文艺形式一一元曲问世了。元曲大量地吸收了唐诗和宋词,特别是宋词这种长短句的精典文学形式的创作成果,把元杂剧和散曲紧密结合起来,改造成音乐、歌唱、舞蹈、表演和道白融成一体的独具汉族民族风格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一一汉族戏剧的前身。其中元杂剧活泼、灵巧甚至夸张,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流行,散曲主要流行于北方各地。当时出现了许多把韵文和散文形式组合起来的空整的文学剧本,其中的韵文甚至直接引用唐诗或宋词的原句。成长起一大批熟悉各种门类文学艺术形式的作家一一当时俗称写手,当时社会公认的高级写手有关汉卿(主要作品是《窦娥冤》、《救风尘》)、白朴(主要作品《墙头马上》)、马致远(主要作品《汉宫秋》)、郑光祖(主要作品《倩女离魂》)等四家。其中尤以关汉卿所写《窦娥冤》对天报主题的宣示最为坚决、彻底,最具感召力。多少次在斩杀窦娥的戏剧现场雷声隆隆,六月里大雪飄飘,台上台下呼成一片…。元曲题材形式多样化,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有着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精神。大家甚至至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八月十五喝烧酒、听元曲及杀鞑子的习惯。元曲在汉族人反元的战斗风雨中成长,甚至成为元朝存续期间凝聚汉族人团结意志和精神取向的主要文学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来,元曲成为加速元朝灭国的断魂曲。从对后世的影响耒说,就文学形式而论,明朝汤显祖所写《牡丹亭惊梦》显然借鉴了不少元曲的韵文形式。清朝的康麻子(即康熙大帝)显然从元曲加速元朝灭亡的事实中吸取了不少统治经验,一是怀柔汉族知识分子,二是大兴文字狱浇灭反清复明的文艺火焰。因为他感受到了文艺作为战斗武器的威力。
咸阳人
其他网友回答
这跟现在一样,拍出经典的影视没见几部,火山小视频却遍地开花。百年之后,后人从大浪淘沙中撷秀,又会象小编发这种提问一一元朝真正入后世文化人法眼的应该是萨都刺,元好问之类人的作品吧?元人什么文化底蕴,不兴这些下里巴人还能指望他们文起八代之衰?清朝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