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太监(历史上的太监是怎么回事)

网友提问:

提到太监就容易让人想起阴险一词,那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好的太监?

优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自古以来,中国最高权力存在四个隐患,分别是:外戚、权臣、皇族、宦官。

权臣。权臣很好理解,掌握了国家大权的大臣,想要篡权自然容易。尤其是乱世,比如五代十国、南北朝,权臣往往享有军政大权,架空皇帝,篡位都是寻常事。

不过,如果在正统王朝时期,对权臣的权力会有很大限制,这是制度上的限制,篡位难度很大,而且老百姓未必会服你。

皇族。皇族主要指王爷们。这些人大多进行宫廷政变而篡位,一般不会有内战,因为王爷大多没有兵权。皇族篡位赢得可能性较大,因为其实都是同姓兄弟、叔侄之间争夺大权,说来说去都是一家人。老百姓和大臣也并不太关心。

外戚。外戚其实主要是皇帝年幼或者昏庸,皇后或者太后把持朝政。这些女人大多信任娘家人,所以扶持外戚势力。外戚就成为全国强大的政治集团,但他们篡位也不容易。这主要是外戚是别姓,不符合封建世袭制的观念。况且外戚篡位,就等于同自己的姐妹手中夺权,皇后、太后也不会支持。所以,外戚比较常见的是扶持傀儡皇帝,也有一定威胁。

宦官。对不起,说来说去,威胁最小的就是宦官。

宦官其实没什么权力,也没有势力。上面的三股势力,大多是当朝的大家族、大集团,本来就有很高的地位和势力。然而有钱有势的家庭,怎么可能让孩子去当太监?所以,太监即便有权,也是没有什么后台的。

而一个人就算能力太强,能搞出什么风浪,何况又是个伺候人的太监。

另外,谁都知道太监没有后代,那么他们篡权的可能性就极低。既然没有后代可以继承权力,不如自己这一生吃喝玩乐,享受人生即可,何必篡权夺位之类。而享受人生,也不需要获得太多权力,搞个几万两银子,一辈子就潇潇洒洒了。

太监其实只是皇帝的代言人,也是皇帝的背锅侠,有功是皇上的,有过甚至杀头是太监。但由于太监身体残缺,备受歧视,地位低下,生理上也有失衡,加上文化程度低,很多都是心理变态,狠毒凶恶之人。自然,宫廷生活的险恶,也是导致太监变态的原因。

不过,古代还是有很多太监尚且不错。

比如唐代法律规定,打仗时候太监负责监督。虽然一些太监监军坏事,但也有些太监勇敢得很,同将领誓死迎战外敌。

另外,很多太监由于长期在皇帝身边,也有一定的军政能力,也办成过很多大事,比如三宝太监郑和。

其他网友回答

正如人有善恶之分,太监其实也有好有坏。当然,这个好和坏是站在历史的大角度来讲,如果从辩证角度来讲,每个人其实都有好有坏,有善有恶。而且,此处不能直白地说太监,而应该称为宦官更准确,因为历史留名的,往往是有一定官阶的宦官,不是普通的干杂活的太监。

高力士

为什么先说高力士?因为高力士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高力士不仅仅对唐玄宗忠诚,而且深得唐玄宗的厚爱,甚至说两人亲的“像一对恩爱夫妻”都不为过!唐玄宗曾说:“力士当上,我寝则稳。”可见他对高力士的看重。

最后,当唐玄宗死后,高力士悲痛欲绝,绝食七日而死。死后,人们按照唐玄宗的遗愿,把他葬在了玄宗墓的旁边。

郑和

这个不必细说,因为大家都知道。7次下西洋的郑和,虽是个宦官,但其成就甚至已经超过同时代的许多官员。而且,与其说他是个宦官,不如说他是个航海家、外交官甚至探险家更贴切!

郑和下西洋官方的记载,最远到达过东非,而且从东非带回一只麒麟(长颈鹿)。可惜的是,没人继承他的航海事业,不然,第一个环球航行的说不定就是中国人了。

蔡伦

这个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

蔡伦本出生于铁匠世家,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出身于工科世家。先天的条件,让他自小就接触发明创造类,而且,他喜欢学习,熟读《论语》和《周礼》。后来因家庭变故进宫当了太监,因有学问又聪明,官至中常侍。而这,也为他发明造纸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王承恩

许多人对这个名字陌生,但说起崇祯皇帝,许多人会想起来。

王承恩,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说他是好宦官,不在于他有多大的功绩,而在于忠。当年崇祯皇帝自杀,让王承恩走,王承恩坚定地陪着崇祯上路,可谓为大明众官员挽回了仅存的一点颜面。

冯宝

说起冯宝这个名字,也不是家喻户晓。但说起明朝名臣张居正,许多人都知道。而冯宝的名声,也来自张居正。

当年张居正改革,离不开冯宝的鼎力支持!要知道在明朝,太监其实是皇帝无形的手,大臣离开太监,根本办不成事。而有了冯宝的支持,张居正的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最终使大明王朝的政局有了短暂的复苏。

司马迁

司马迁严格来说不能算个宦官,他只是个被施以阉割之刑的史官。之所以把他加进来,是为了表达敬意!没有他的著作《史记》,我们的古历史会乏味很多!或许用鲁迅先生的话表达更准确:“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他网友回答

历朝历代都有太监,大部分太监因生理的原因而扭曲了心灵,秦朝的赵构,西汉的周文,东汉的十常侍,唐朝的马元贽、宋朝的王震,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安德海,等等,这些太监都在各自的朝代做了许许多多的伤天害理事,有的直接导致朝代的灭亡,但也有一些忠君事主的太监,心地善良,有的还有国家和民族的情怀,清未太监是寇连材便是其中之一。

寇连材14岁进宫当太监,与其他太监不同的是喜欢学习,经常看一些忠君爱国的书,办事也比较干练,深得慈禧太后的喜爱,把他唤到自己身边当奴才。当时,因戌戍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于瀛台,官员的保守与腐败加剧了国家灾难,外国烈强也睁大眼睛,虎视着大清的利益。寇连材经过深思熟虑,尽管自己人微言轻,还是向慈禧上奏一份折子,这实际上就是一份死谏。

在奏折里,他向慈禧陈述了国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慈禧应还政于光绪。慈禧看完奏折勃然大怒,小小太监竞敢胡言乱语,并以太监干预朝政违背祖制而将他凌迟处死。

假如他不提太后还政,慈禧可能不会杀他,因其它的建议都符合慈禧的观点,况且慈禧本人还是对他有好感,但你要慈禧交权,这对于把权力看作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慈禧来说,就是拿着一把刀子捅她心窝,冠连材面带微笑,坦然赴死,就连大太监李莲英也不禁流泪。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