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张居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优质回答:
张居正(1525-1582年),湖北江陵人,明朝著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一生历经明朝后期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朝代。明神宗万历初年他恢复宰相并自担任首辅(宰相),进行行政改革、税改、强兵、平乱、封口,时称“万历新政”,卓有成效。 张居正生活的时代,正值明王朝由盛转衰,由局部稳定走向全面动乱的时期。他22岁中进士,开始政治生涯。当时的进士大都陶醉在吟诗作赋的悠闲生活中,而他却专心致志地攻读史书,总结历朝兴亡盛衰的经验,联系现实的社会问题,力图挽救日益尖锐的政治危机,振兴衰弱的封建王朝。穆宗隆庆初年,张居正入阁当大学士,主持北方的边务,表现出杰出的政治才能。万历初年任宰相以后,雷历风行地革除弊端,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主要作为如下:
一、澄清吏治 明朝后期官僚机构非常腐败,管钱谷的不知出纳之数,掌刑名的不懂律例条文,官场中争名逐利,贪赃枉法成风。为了励精图治,整顿政府机构,张居正创立“考成法”,督促公务,考核官吏。具体方法是由中央各部衙门,把拟办的公事登记造册,分别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簿,用以留底、备注和送内阁查考,严立限期完成来往公事。按月考查,每年总结。凡有拖延积压,逾期不报的,都要论罪处理。吏部以此作为评定官吏勤惰的依据。
对于官吏的赏罚、选拔,张居正的考察着重于言行是否相符,一切以功实为准。他提出“立贤无方,唯才是用”的主张,到一般官僚大二人瞧不起的下层群众中去发现人才,只要有能力,即使和尚、道士、衙卒都可破格提拔重用,不受资历、毁誉和爱憎影响。该重赏的不能吝啬,该责罚的不得包庇。公侯伯爵非有军功不得滥封,“大臣子弟,不宜与寒士争进”。对皇亲贵戚宁可赐予财富,不能轻授之职务,官职不论大小,一概不准世袭。官吏任命后,不宜更调太繁,使得人有专职,事可责成。如此精选一批得力官吏,组成精干的机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又严格规定各级衙门的权限。知府以上的文武官员,一概由中央任免,把军政大权高度集中于内阁,做到“事权归一,法令易行”。他要求推行政令要采用强硬手段,雷历风行地贯彻实施,“锄强戮凶,剔奸厘弊”,反对宽容姑息,玩忽职守,以造成上尊朝廷,下守法制的作风。这些办法大大提高了政府工作效能。
二、增加财源 明朝中叶以后,土地兼并,瞒产偷税的情况非常严重,征粮地的大量减少,使政府收入急速下降。隆庆五年税收总计有250万两,而支出竟达400多万两,财政严重亏损,造成国家财源枯竭的危机。土地兼并的结果又把一部分赋税转嫁到农民头上,造成产去税存,赋役不均的流弊,更加重了农民负担,加深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为了做到“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均,将来国赋既易采购,而小民如获更生”,张居正下令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漏税的田产,责成官吏追缴欠税,以做到不加赋税而增加财政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不法豪强权贵,减轻了农民的浮税。据万历八年(1580年)官方统计,查实的征粮地比七、八十年前的孝宗弘治时期多出300多万顷,这数目虽有些夸大,但史书上说“自正(德)、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却是事实。
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政府实行赋役改革。1581年(万历九年)通令全国实行一条鞭法,把力役合并田赋征收,一律缴纳很两。这项改革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张居正还起用水利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筑堤300多里,堵决口130多处,用完备的堤防把黄河约束在原来的河道中,以水攻沙,使河道畅通无阻,解除了多年的水患。
这些措施,扭转了国家财政亏损,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改善了社会经济。
三、整顿军事 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明朝的外患主要是北方的蒙古贵族和南方沿海的倭寇。多年来边防失修,外患频繁。世宗嘉靖后期,严嵩推行投降屈辱的军事政策,更加速了明朝军队的腐败。将领隐占土地,冒领军饷,士兵因给养不足,成批逃亡。蒙古铁骑几度南犯,长驱直入,如过无人之境,一直进逼京郊,严重残胁到明王朝的安全。张居正为了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提出赫然奋发,足食足兵,以御敌人的主张。他选派一批得力将领在边境“积钱谷,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积极练兵备代,重修边防要塞,改变“卒惰而玩,将令不行”的陈规陋习,在边境线加强了防御力量。
对于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骚扰和日本海盗的侵略行径,张居正注意到内外区别,提出不同方针和政策。对于北方的鞑靼贵族,依靠武力做后盾,做分化争取工作,利用上层分子之间的矛盾,封俺答为顺义王,通贡互市,发展民间贸易,使得“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开创了蒙汉人民友好往来新局面。对于从沿海入侵的倭寇,作为用兵重点,他强调“用兵次第,宜以海寇为先。”在沿海分段设寨,修整兵船,严申海禁,造成戈铤连云的阵势。在平时做到人心不懈,在战时做到进可攻,退能守,全面抗战,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对于起义军,他采取重兵围捕,一捧打死,一个不留,以绝后患。在张居正当政的万历初年,基本上肃清多年的外患,巩固了国防。
四、提倡实干 明朝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是理学,他们流行一股不务实际,只尚空谈的学风。张居正是统治阶级中的首脑人物,这种地位使他不可能违背明朝的统治思想,但是现实状况的腐朽不堪,又使他痛感到理学的迂腐空疏。为了有效地维护封建统治,他不得不突破反动理学的禁锢,面对社会实际问题,提出了一些革命新的思想,从而对理学的批判。这主要表现在“扫无用之虚伪,求躬行之实效”。反对说空话的不良学风,提倡“学问既知头脑,须窥实际”,“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学问不透。”要求学问联系社会实际,解决国计民生问题。这种强调务实精神,对陈腐的思想界是一大触动。
他还从朴素的唯物主义出发,对死亡、雷击等自然现象作了科学解释。认为人死之后,“一瞑而万世不视”,没有什么灵魂。雷击死人,身上的焦纹是受到火气烧灼的结果,不表示任何天意。他还用古今中外不同民族的水葬、火葬、野葬等风俗来说明,葬就是藏的意思,避免尸身外露而已,没有什么深文大意。这种无神论的观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张居正执政十年,推行一系列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振兴衰弱的王朝,巩固地主阶级专政。他改革弊政,打击豪强权贵发展社会经济,表现出勇于革新的精神。但他也是和其他地主阶级政治家一样,所作所为在主观上都是为了强化封建统治。他残酷镇压农民起义,表现出地主阶级仇视农民反抗的阶级本质。但这些改革都在客观上收到了一定的积极成果,它不单延缓了政治危机的爆发,出现了短暂的安定局面,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因而对历史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已经没落,封建生产关系所能容许的改革余地非常狭小,而阻力却愈来愈烈,这些改革所能获得的实际成果很快就遭到破坏。1582年(万历十年)张居正一死,顽固派反扑而来,新政即告废除。支持改革的官僚被罢官、贬滴,张居正一家被迫害致死十余人,六个儿子除小的后两个隐逃,其他都不得善终,张居正本人也几乎被掘墓鞭尸(死后58年终被崇祯皇帝平反封“上国柱”谥号“文忠”,仅次于最高级“文正”)。自此以后,明王朝更加腐朽,无可救药了!
参考文献《古史常识》
其他网友回答
你这个问法有问题。事实上历史上某人真正是怎样的人,我们今天是没有办法知道的。我们对历史的所有判断都来自于史书和考古发现。
就像我们今天判断一个人,如果所有的资料,都来源于他的领导写给你的报告。那么,你是否可以确定的根据他的领导写的直接报告判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何况写《明史》的人是大清臣子。即便找到当时的乡间传闻,就能保证它正确吗?
今天一个没有和你相处过的人,你单纯听身边的人讲,你都没有办法清晰地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何况历史上的张居正。在马蓉出事之前,马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在吴秀波出事之前,吴秀波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其他网友回答
张居正是一个勇敢的改革家,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一个优秀的战略家。
1: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勇敢的改革家?
改革最重要的是什么?勇气!从古至今,所有的改革家没有一个有好下场!不信你看管仲,吴起,李斯,秦始皇,晁错,主父偃,王莽,拓跋焘,杨广,范仲淹,王安石,雍正,哪个获得了善终?作为首辅,张居正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改革这条路,一直到死。
2:为什么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张居正改革的对象是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尤其是掌握舆论的士族,掌握人才资源的党派,掌握军权的勋贵,掌握政权的官员,可以说,改革就是那刀子割天底下掌权的那一批人的肉,放他们的血。但他能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完成了改革,且未造成政治动荡,并启用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等军事家完成了对沿海倭寇的扫荡,其中的政治智慧可见一般,可以冠以伟大!
第三,为什么说他是一位优秀的战略家。
我们且看他的改革布局,先是与冯保和李太后结盟,掌握最高话语权。
政治上,他不动声色的推出考成法,剔除尸位素餐的干部,留下一些能干事的干部,并掌握他们的罪证,控制他们,为推行改革做好人才储备。
军事上,采取拉一批,打一批的政策,拉拢瓦剌,西藏,对外任用戚继光,李成梁,俞大猷打击倭寇,对内任用殷正茂,凌云翼剿灭国内叛乱,掌握兵权。
掌握最高话语权,政权,军权后,张居正这才露出獠牙,开启了经济上的改革措施。
万历八年十月,他一纸政令,清查全国土地,对于那些狼狈为奸,敷衍了事的官员,直接清理出队伍,从而很快取得成果,顺利的开始推行一条鞭法,完成了经济改革,改善了明朝的经济状况。
公元1582年,张居正于任上去世,他死后,依然没有改革家不得善终的命运。公元1583年,明神宗夺取了张居正文忠公庙号,下旨查抄张家,长子张敬修自杀,一家十余口人被活活饿死。
这样的结局恰恰应证了张居正写给自己的期望: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
而海瑞给张居正的评价颇耐人寻味: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按照道理,张居正的布局做到那个程度,掌握一国最高话语权,政权,军权,改朝换代对他来说并不难,但是他没做。即便不改朝换代,学霍光或者董卓,换个听话的皇帝,将自己信得过的人,扶上高位,架空皇帝,让自己的后辈得个善终,也不难,但他还是没做,默默的完成自己的政治理念后,便撒手人寰,可悲可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