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岳飞迎二圣还朝是被害的原因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岳飞被害不仅仅是迎二圣回朝,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1迎二圣回朝
2岳飞不爱钱、不好色、不置家产、不怕死,不贪财。在精忠报国上,岳飞表现的是淋漓尽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种太完美没有缺点的人也会让人觉得可怕!
3南宋在军事上、经济上苦于没有大举兴兵反击金国的本钱。宋高宗当时的想法是偏安一隅,好好修养生息。当时金国几乎每三年就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入侵,在内忧外患之中的高宗皇帝可以说焦头烂额,高宗一方面重用岳飞等武将四处扑火,高举北伐大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让秦桧牵头一次次对金“议和”,以便得到喘息之机。高宗为了取得武将对“议和”的支持,特别赐于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大武将新的封号和官爵,并提升岳飞为开府议同三司。升迁本来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执的岳飞连上四折表示不接受。并指出,现今的形势不容乐观,应加紧训练士兵,以备不测。他要求皇上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节”。如此的不识抬举,这回可真是激怒了赵构。因为此时的南宋内忧外患已经让皇帝不堪重负了,而岳飞所想的只是收复领土、恢复大宋这么一件事,却没有考虑到各方面的政治利益和战争的最后结局。
4绍兴十年(1139)岳飞率大军北伐,郾城一战,消灭了金兀术的骑兵主力,接着又取得朱仙镇大捷。他打算乘胜前进,一举收复中原。然而,南宋朝廷上对岳飞的胜利却忧心忡忡,高宗急令岳飞班师,并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岳飞抗争不过,悲愤地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翌年,金兵入侵江淮,高宗又急忙诏岳飞赴江州救援。岳飞却迟迟不肯发兵,他提出要乘金人后方空虚,准备直捣中原。高宗为此竟连下十七道指令文书,岳飞不得已才出兵救援。朝廷上下对岳飞的抗旨行动议论纷纷。而一直被胜利的光环笼罩着的岳飞,哪里知道,因为自己率性的行为,已经种下了被罪的祸根。
5.在南宋的朝堂上,“文武之途若冰炭之合”。当时民间流传,“憾山易,憾岳家军难”,当时实力最强的岳家军只听命于岳飞,而不是朝廷,加上秦桧在旁煽风点火,高宗心里难受极了,有这么一支军队,对外御敌肯定没问题,但不听话,对自己是最大的威胁。宋金绍兴和议签定后,以秦桧为首的文官集团立即着手解决张俊、韩世忠、岳飞三人的兵权,将三支部队的指挥权直接收归枢密院。
6.以武将的身份干涉立储,已经犯了武将干涉皇家内政,碰到皇帝的底线。
总之,高宗皇帝在岳飞死后,说过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表达了高宗自己的无奈,和岳飞不懂得作为武将如何保护自己。岳飞是抗金英雄,但他所要的做的是要听命于高宗皇帝,不能擅自做主,分清局势,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在后期,高宗退位病逝后,后继之君为岳飞平反,岳飞成为后世敬仰的大英雄。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就算迎回二圣也不一定让他们当皇上,赵匡胤陈桥兵变后~皇帝都是重文轻武,再加上确实有叛将出现,所以皇帝变得异常担心和受惊吓,疑心很重还有小人谗言,再就是岳飞功劳太大,深得民心和军心,这都是很危险的,再就是岳飞都是用事实表忠心,却缺乏在言语上对皇帝的大表忠心,当然最致命的就是“岳家军”这三个字,军队只能是国家和皇帝的,用自己的姓名建立军队旗号是很危险的,后世曾国藩创立的也只敢是叫“湘军”,如果叫曾家军估计也很危险。
其他网友回答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有传世名篇《满江红》广为世人传颂。
关于岳飞的死因,主要流行三种观点:
第一种,也是最为正统的观点。即主战派和投降派斗争的结果。后面投降派秦桧占了上风,水火不容,故杀死了岳飞;
第二种,间谍派。这种观点认为秦桧被金国收买,为了金国利益最大化,秦桧才会以莫须有罪名残害良将;
第三种,情商派。目前持此种观点的较占上风。此种观点的人认为,岳飞不懂职场潜规则,过分干涉皇家家事(指立储事宜),特别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呐喊,让宋高宗完全失去安全感,故杀而后快。
但,秋之绪风认为:以上都不是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残害致死的主因。
我们知道岳飞是少有的具有非凡文学才华的武将,天性好学,治学严谨,而在大厦将倾宋朝末期,越没有知识越会谄媚的人越能得到高层器重,所以岳飞的才华必然会招到小人忌恨,被人陷害只是时间问题。
上面主要是说岳飞才华。下面要说更可怕得,就是岳飞的廉洁。岳飞过于廉洁,而且视财富如粪土,这样就让小人无法靠近,更无法收买,而作为岳飞领导的高宗,也会自感力不从心无法掌控这样手握重兵的大将军,如何消除心腹大患必成高宗每晚的梦魇。
现在说到重头戏了,前面说到手握重兵了,我们知道岳将军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宿敌金军也有对岳家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如此良将越得军心,宋高宗必然越是害怕,想想当初连下十二道金令催其班师,宋高宗当时心中的怒火可想而知,如果换作是你,是不是要除掉而后快?至少要眼不见心不烦吧!再看看历代手握重兵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们的悲惨结局,就明白岳飞有此结局一点也不意外。
至于情商派一说为何如此流行,我想主要是因为暗含了当下职场很多潜规则吧,不知道你支持哪种观点呢?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二圣回来也沒用,岳飞主要问题在于干预皇储,北伐不受当时南宋统治阶层所喜。
其他网友回答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一首 《满江红》今日读来仍让人感觉情调激昂,慷慨壮烈。
“靖康之耻”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建立了南宋帝国,面对着金国人虎视眈眈的进攻,战争不断,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赵构不得不注意笼络重用武将。那年24岁的岳飞因武艺精湛、兵法精通而走进赵构的视线,时任东京留守司七品统制。以后岳飞直做到太尉,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太尉是宋代武将的最高头衔,宣抚使则是仅次于宰相的执政级实职差事,可见当时赵构对岳飞的喜爱和信任。
虽然岳飞在战场上,能够发挥出别人没有的军事才能,但是在官场之中,因个性耿直,不懂官场的游戏规则,在政治斗争中缺少心计,不善于保护自己,多次得罪群臣,甚至多次违抗皇命,渐渐赵构对其厌烦起来。
1137年,岳飞觐见赵构,递送折子,赵构看完后说了这样令人不寒而栗一句话:”卿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与也。”意思是你虽是一片忠心,但你在外手握重兵,这种事就不要干预了。
原来岳飞得到情报,金国人准备立渊圣皇帝的皇太子为帝,意欲制造南北两个宋朝相对立的局面。当下之计,只有请皇上把在资善堂读书的建国公立为皇太子,才可以粉碎敌人的阴谋。岳飞所说的渊圣皇帝便是宋钦宗赵桓,赵桓在靖康年被金兵掳去。而建国公是赵匡胤的七世孙赵伯琮。金人一旦以赵谌为帝,无疑会极大程度地动摇南宋军民的拥戴之心,针对这一情况,岳飞觉得有必要规劝赵构早立皇位继承人,以安民心。
殊不知,赵构本人以前在扬州行乐时受金军惊吓,丧失了生育能力,虽然遍寻天下名医,却再也没能产下一儿半女,让很多人觉得南宋小朝廷是一个“绝户”的朝廷。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岳飞建议己经戳到赵构内心最脆弱的地方,为以后的身死埋下了隐患。
一代抗金名将不是牺牲在战场上,而是死于自己所效忠的皇帝手中,无不令后人崇敬和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