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清朝真的没有修过长城吗?
优质回答:
有修。
长城是一种居于守势,应对骚扰作战的正常选择。并没有朝代,民族之别。金人修长城,明朝也可以修,同样清朝也修。
1.雍正明令修长城
和通泊一战,雍正在西北的精锐损失殆尽,也就一万多人。引发整个蒙古地区动荡,战线基本从杭爱山退到了外蒙中部。而且还有退的迹象。
所以雍正很紧张。直隶、山西的绿旗官员奉命修缮自明亡后便未大规模修葺过的长城各紧要隘口,并添设兵马防汛。
可以赶到其紧张了吧。是不是修长城了?
2.苗长城的逐建
明代为了防备苗民的骚扰,基本就形成了大致的一条线,以隔开汉(包括“熟苗”)和“生苗”。1615年开始修建。
在清代更是大发展,到了嘉庆年间都在大修。1799年,傅鼐向皇上奏呈《禀沿边各路修建碉卡一案》,称“固我藩篱,严其防范”。
明清都是中央权力对地方控制衰弱后,开始大规模营建。
3.柳条边
就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也可以理解为清朝本部。在皇太极的时候就开始修,没事也会扩大点,比如在占领旅顺后,就把边修到海城、凤凰城;占了皮岛,打败朝鲜,有南修了点。后来入关了,干脆把明朝的辽东地区全圈入,再后来又把吉林东部划了个边。不能随意进去。
一般说清朝不修长城,最常用的史料为康熙说的“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这么说,那明朝前期也没修长城哈,金人一开始也没修。看历史还要基于整体的角度看,不要一叶障目。
但打脸的是,在雍正朝已经命令修缮。如果战争形势更加不利,基本就是金朝的先例了。
其他网友回答
据清人王安定在其所著《湘军记》卷十六《平捻军篇》中明确称之为长城:“清长城之筑,盖三晋、燕、齐以至秦筑长城限胡骑之御敌方略之延用。”
其他网友回答
清朝真的没有修过长城!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根据此前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公元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康熙皇帝视察北京八达岭长城时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过去秦朝大兴土木,修筑长城。而我大清朝施与恩惠给漠北蒙古喀尔喀,使喀尔喀成为我朝防备北方的边境,永为国家的藩篱和屏障,比长城更为坚固。当时,康熙皇帝在长城上就拍板决定:以后不再修长城,对蒙古实行怀柔政策。利用八百多次联姻来巩固双方的关系,再加上几次跨越长城外的亲征,消灭了带头叛乱的蒙古噶尔丹部,终于让令历代汉族统治者头痛的北方“夷患“变成朝廷的驯服臣民,忠实助手。从此,清朝和蒙古关系日益亲密,北方边境开始安宁,战争不再发生。长城的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犯的重大作用就自然消失了!
随着康乾盛世的出现,清朝的国力不断强大。清朝的版图面积已经达到了外兴安岭,外蒙古一带,而且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已经被清朝收伏,长城也就处于大后方了,再修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至于小修小补那是局部的,在清朝统治(1636—1912)的时间内,有一些,属损坏后维修,不在此列。
这就是清朝不再修长城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请;清朝晚期,国运日衰,而长城经历数千年的风吹雨打,部分城墙坍塌、残缺不全,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防止内忧外患,清在同治年间曾多次对长城进行过修缮,不过规模不是太大,只是应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