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唐朝有多少科举考试的格律诗入选了唐诗三百首?
优质回答:
唐诗:唐朝有多少科举考试的格律诗入选了唐诗三百首?
前言
唐朝科举考试的诗(试贴诗),大多时五言排律,五言四韵、六韵或八韵。最常见得就是五言六韵诗,我们先看几首唐人的试贴诗,在回答关于唐诗三百首的问题。
一、最常见得试贴诗 五言六韵十二句
最有名的试贴诗就算是钱起这首了,《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灵、听、冥、馨、庭、青:青韵,青独用。
还有其他人的同题诗也传了下来,陈季《湘灵鼓瑟诗》曰:“
神女泛瑶瑟,古祠严野亭。楚云来泱漭,湘水助清泠。妙旨微幽契,繁声入杳冥。一弹新月白,数曲暮山青。调苦荆人怨,时遥帝子灵。遗音如可赏,试奏为君听。”
亭、泠、冥、青、灵、听:青韵 独用.
庄若讷《湘灵鼓瑟诗》曰:“
帝子鸣金瑟,余声自抑扬。悲风丝上断,流水曲中长。出没游鱼听,逶迤彩凤翔。微音时扣征,雅韵乍含商。神理诚难测,幽情讵可量。至今闻古调,应恨滞三湘。”
扬、长、翔、商、量、湘:阳韵,阳独用。
这种五言的排律是唐人试贴诗最常见的诗体,但是在唐诗三百首中并没有这样的诗。
二、试贴诗 五言四韵八句
崔曙(约704-739)是开元二十六年状元, 以《奉试明堂火珠》诗得名: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这种五言律在试贴诗中比较少见。
三、试贴诗 五言八韵十六句
天宝四年乙酉(745年)的科举试贴诗题目是《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 。
李岑《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曰:
皇网归有道,帝系祖玄元。运表南山祚,神通北极尊。大同齐日月,兴废应乾坤。圣后趋庭礼,宗臣稽首言。千官欣赐覩,万国贺深恩。锡宴云天接,飞声雷地喧。祥云飞紫阁,喜气绕皇轩。未预承天命,空勤望帝门。”
元、言、喧、轩:元韵,尊、坤、门:魂韵,恩:痕韵,唐朝的元魂痕韵同用,在宋平水韵中合并为十三元。
殷寅《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曰:
应历生周日,修词表汉年。复兹秦岭上,更似霍山前。昔赞神功起,今符圣祚延。已题金简字,仍访玉堂仙。睿祖光元始,曾孙体又玄。言因六梦接,庆叶九灵传。北阙心超矣,南山寿固然。无由同拜庆,窃忭贺陶甄。”
年、前、玄:先韵,延、仙、传、然、甄:仙韵,唐朝的先仙韵同用,在宋朝的平水韵中也合并了。
四、押仄韵的试贴诗
唐文宗开成二年丁巳(837)所试的《霓裳羽衣曲诗》押仄韵。
李肱《省試霓裳羽衣曲》:
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梨园献旧曲,玉座流新制。凤管递参差,霞衣竞摇曳。燕罢水殿空,辇余春草细。蓬壶事已久,仙乐功无替。讵肯听遗音,圣明知善继。”
岁、制、曳:祭韵,细、替、继:霁韵,霁祭同用。
还有押入声韵的试贴诗, 开元十九年辛未(731) 《洛出书诗》用入声字“洛”、“出”限韵。
洛出書(唐·張欽敬) 浮空九洛水,瑞聖千年質。奇象八卦分,圖書九疇出。含微卜筮遠,抱數陰陽密。中得天地心,傍探鬼神吉。昔聞夏禹代,今獻唐堯日。謬此敘彝倫,寰宇賀清謐。
郭邕《洛出书诗》曰:
德合天贶呈,龙飞圣人作。光宅被寰区,图书荐河洛。象登四气顺,文辟九畴错。氤氲瑞彩浮,左右灵仪廓。微造功不宰,神行利攸博。一见皇家庆,方知禹功薄。
作、洛、错、廓、博、薄:铎韵,铎独用。
萧昕《洛出书诗》曰:
海内昔凋瘵,天网斯浡潏。龟灵启圣图,龙马负书出。大哉明德盛,远矣彝伦秩。地敷作乂功,人免为鱼恤。既彰千国理,岂止百川溢。永赖至于今,畴庸未云毕。
潏、出、恤:术韵;秩、溢、毕:质韵,质术同用。
五、《终南望余雪》是试贴诗吗?
宋朝人计敏夫《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了祖咏最风光的一件事:
有司试《终南山望余雪》诗,咏赋云:“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四句即纳于有司。或诘之,咏曰:“意尽。”……咏,登开元进士第。
祖咏的《终南望余雪》全诗如下: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将考证,祖咏是开元十三年的进士,绝句肯定不符合要求,而且这还不是一首近体诗,而是一首古体绝句: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中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至于祖咏进士及第是不是靠这首诗实在存疑。估计祖咏还有另外一首五言排律试贴诗没有流传下来。
结束语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试贴诗大多是五言六韵诗,唐诗三百首中似乎没有真正的试贴诗。
白居易的拗体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赋得体咏物诗,也不是试贴诗。在科举还不存在的时候就有不少这类诗,例如: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刘孝绰也有《赋得照棋烛刻五分成》、《赋得遗所思诗》等。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回答
现在的高考作文能有几篇精品?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要求写作,很难一鸣惊人。陆游曾有诗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的诗文大多是灵感忽现,有感而发得来的。应试怎么能出佳品呢?
整个唐朝科举考试中,入选唐诗三百首的格律诗寥寥无几,祖咏的《终南望积雪》名动一时,应算成功与失败的典范。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有意思的是这首诗虽然一经传出,轰动京城,成就了祖咏的诗名,但却又因不符合应试要求,诗人最终落榜。
当年在考场上,主考官出示的题目为,终南望余雪。我没到过长安,估计站在长安的大街上能望见终南山。当时,刚刚下过雪,祖咏很快咏成四句,交给主考官。主考官一看,不错,干净,有品位,可惜题目的要求为,咏四韵八句,还差半截呢?就相当于高考作文,要求写一千字,你只写五百字,写的再好,能得高分吗?这祖咏,也是一个率性的活宝,回答四字,“意尽而止”执意交卷。如苏轼所说,行文如溪水,汩汩滔滔,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所以,这首诗是成功与失败的典范。
这首诗好在何处?描绘出了终南山奇特,灵动的雪景。这四句话,也成为咏雪的千古名句。
远望终南山的北岭,风景特别秀美。山顶的积雪,仿佛漂浮于云端。斜阳抹在林梢,与玉树琼枝交相辉映。前三句全写雪景,最后一句写傍晚在城中的感受,人们耕感到地冻天寒。写雪的诗精彩的不多,有韦应物的门对寒流雪满山,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二首比较著名的应制诗为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这首诗充满哀怨,凄苦,又奇幻浪漫,摇曳多姿。原诗有很多版本,暂如下: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湘,
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先来看考试出的题目,湘灵鼓瑟,湘指湘江,灵,精灵,指帝尧的两个女儿,寻找丈夫舜,而未果,于是,鼓瑟弹奏凄苦的清音,来表现对丈夫忠贞不渝的爱情。看来,大唐已经很牛了,开始考察考生的想象力了。
钱起用优美的笔调,展开想象,再现了这一过程。
前四句写曾经听说的情景,两位仙女善于鼓瑟,云和,古山名。冯夷,指河神。楚客,指屈原。乐声让河神翩翩起舞,让屈原悲不自禁。中间四句,写清苦的音乐引起了舜的哀怨,思慕之情,也感动了白芷,散发出自己的馨香。最后四句,写歌声随流水,传入潇湘,随清风,飘过洞庭,绵绵不绝,正是,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最后两句,更是千古名句,一曲终了,不见了仙子,只有湘江如带,数座青山耸峙眼前。可谓声有尽,而意无穷。
这是钱起考场上的成名作,被大家奉为应试之作的典范。如下图,钱起也一举高中。
这首诗,因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而著称海内,诗人也声名鹊起。。唐朝诗人因名句而出名的诗人很多。张祜,因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而得名。白居易,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得名。李益,因敲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而得名。
结束语:唐诗的高考卷,只有这两首出类拔萃,一写雪景,以作者的“意尽”而名动京城。一写仙子鼓瑟,凄婉动人。
实际上,宋代陈与义的应试诗,《试院书怀》写的豪气干云霄,我最喜欢。其中,疏疏一帘雨,淡淡数枝花,绘景生动逼真。茫茫十年事,倚杖数栖鸦,写的蕴藉深刻,慷慨悲凉,十年了,又过了,我都做了什么呢?无所作为,蹉跎岁月而已。
正是:原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其他网友回答
唐代科举考试有多少格律诗入选唐诗三百首?
谢谢邀请。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常科,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考试称常科。制科是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的科目。
科举考试的格律诗,入选唐诗三百首有以下这些律诗。
【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再下第】。唐。孟郊。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湘灵鼓瑟诗】。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淒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喜张沨及第】。唐。赵嘏。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