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诗中,哪首诗描述了后宫失宠的生活?你对这些诗有什么独到见解?
优质回答:
唐朝经济繁荣,疆域广大,孕育了唐诗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浩瀚的唐诗中,有一类描写宫怨的诗,可谓是一枝独秀。宫怨诗的繁荣应该与唐代的后宫制度有关,唐代后宫人数众多,除去皇亲国戚,朝廷大臣的子女外,还定期向民间征集美女。其次,唐代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也为宫怨诗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众多的宫怨诗中,白居易的《后宫词》虽然浅显易懂,却层层深入,细腻地刻画了一位失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状态,读来令人产生深深地同情,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整首诗。
后宫词
唐代: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薰笼坐到明。
首句的意思一目了然,泪水湿透了罗巾无法入睡,以至于想做个好梦也难以成功。可以看出主人公应该是一位宫女,她盼望君王的到来,最终却又一次失望,只好独自上床睡觉,然而辗转反侧,想起往事不禁默默流泪。因伤心至极更加难以入睡,就连想做个好梦这样的愿望也难以实现了。
下句把主人公的孤单凄凉描写得更进了一层:正当她泪流满面,难以入睡之际,耳边却清晰地响起了有节奏的唱歌跳舞声,那是前殿里,君王正在和其她宫女们宴饮欢歌。这位宫女越难以入睡,前殿里的笙歌曼舞声就越发清晰,这位失宠的宫女内心就更加凄凉落寞。这种鲜明的对比,对她来说,是多么残酷的一种折磨!
下一句把宫女的怨怅写得再进一步,假如宫女人老珠黄不再受宠,还情有可原,然而此时的这位宫女明明还是“红颜未老”,怎么就这么快失宠了呢?这恐怕是大多数宫中女子的命运吧!所谓“无情最是帝王家”,手足父子之间尚且如此,何况是一区区女子哉!不过是一个玩物,玩够了就丢弃罢了!
最后一句,女子曾经心底升起的一丝希望最终变成绝望。熏笼是覆罩香炉的竹笼,香炉用来熏衣被,为宫中用物。前殿的歌声令女子更加睡意全无,想想自己曾经也有过这样恩宠正盛的时候,毕竟君王不可能转眼间就这么无情,完全忘怀了吧?说不定一回儿前殿歌消舞散,君王还会想起自己。想到这里,宫女不禁浓熏翠袖,以待召幸。然而,宫女斜倚薰笼,一直坐到东方欲晓,黎明来临,也不见君王的影子。至此,宫女的幻想完全破灭,不再对君王抱有任何指望。
白居易用通俗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位宫女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过程,层层深入,读后不免让人对这位失宠的女子产生深深地同情。
然而,也许白居易的用意远不在如此,他有经世之才,却因直言敢谏不被重用,屡遭贬谪又屡次被启用,以至于后半生大多数时间过着闲适的生活。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他才用这位宫女写出了自己的心声。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请。
唐诗中描写后宫失宠的诗词较多,如王昌龄的春宫怨就是其中之一。诗如下,
昨夜风开露井桃,
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
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释
露井桃,桃生露井上,无盖之井。
未央殿前,未央宫为汉武帝陈皇后居处。
平阳句,汉武帝于其姊平阳公主家见歌伎卫子夫,悦之,公主送子夫入宫,汉武帝极其宠幸之,陈后因此失宠怨望。
风开露井桃,时令已是中春,中春的晓寒是一时半会儿的事,而君王已因帘外春寒的事,帘内当然并不寒,而赐新人以锦袍。这新人的恩宠越殊荣,越反映女主人公的失宠凄凉。她在未央殿前苦守,夜其未央,她多盼望漫漫长夜快过去吧 。君王只恩宠新人,那顾旧人哭呢!
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方得以进士及第,起初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因博学,超绝群伦,调汜水尉,后获罪被贬岭南。后返长安任江宁丞。后因被谤被贬为龙标尉。
这首诗表面描写了后宫失宠的遭遇,倒不如说暗喻了王昌龄几次被贬的境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沈德潜评云,只说她人之承宠,而已之失宠,悠然可思,此求响于弦指外也。
浅见理解,谢网友读者。参考文献,《唐诗宋词》一并致谢。
其他网友回答
唐人王昌龄的七绝《长信秋词》可算得上是非常典型的“宫怨诗”。原诗共五首,现选其第三首:
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秋天的落叶铺满阶前。天色渐晓,金殿门开。被冷落深宫的“玉颜”女子赶忙拿起扫帚出门打扫。一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单调乏味的劳作。打扫过后,暂得清闲。却只能独自一人把玩着手里的团扇,伴着清冷晨风心事重重,嗟叹徘徊。头两句诗便把这被“失宠”之人的落寞、凄清与无奈之情形象地表现出来。
第三句里“玉颜”与“寒鸦”在色彩上的强烈对比出乎常理。美人堪比美人,方显其更美。可是却拿黑色的乌鸦作比,这又是为何?这里明显带着一种强烈的怨愤之意:如此美艳的容貌都不及秋天里的黑乌鸦!
第四句道出了缘由:乌鸦都能自由自在地飞过昭阳殿(汉时宫殿,也即赵飞燕姐妹的住处)且能身披日影(古代常把君王喻为“日”),也就是说都能领受到帝王的恩泽,奈何我虽有倾国倾城洁白似玉的美貌,却被深锁长信宫里,不得君王一见。何其悲哀啊!
至此,一个被遗弃深宫的宫女不幸的命运跃然纸上。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帝王的骄奢淫逸无端扼杀了多少宫廷妇女的青春乃至毁掉了她们的一生。
其他网友回答
话说唐玄宗李隆基,在花萼楼想起他的旧好江采苹,于是命人将珍珠送给她,并写了一首诗一同送达。
《唐玄宗题梅妃画真》
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
霜绡虽是当时态,争奈娇波不传人。
想你当初在紫宸宫的时候
你不画妆格外地显得灵活天真。
我时常看着你当时的形态,
想起我们在一起时你情我爱。
那样娇羞,那种愉快,
再怎么看也不会再现在我身边。
自从你把我打入冷宫之后,我再也见不到你,我画妆还有什么用?我巳不再描画蛾眉,我也不想梳妆打扮,每天就尽着泪水污染残妆,污湿红绡。
一怀离索,满腔悲抑,岂是一斛珍珠所能蔚藉?珍珠虽然贵重,与精神的痛苦相比它又算得了什么?
我的心已被你摘走,即使你将世上最大的珍珠镶填在我心窝,又有什么用处?它能带来使我沸腾的热血吗?那用爱的利刃轻轻一扎就飞溅出来的血!你这时候给我送来珍珠,你不是更加在剜我的心吗?
我要,要你那颗曾在爱中战栗的心,要你那份曾在爱时奔涌的血!你还有吗?你还能象当初一样爱你的梅妃吗?既然你不爱我了,你又何必假惺惺地送来珍珠?珍珠能安慰我寂寞的心吗?
江采苹《谢赐珠珠诗》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冼,何必珍珠慰寂寥。
江采苹做为玄宗最得意的妃子,福建莆田人,小时候聪明伶俐,喜好诗文,人又长得漂亮。开元初年被高力士选入宫中,大得唐玄宗宠爱。因酷爱梅花,亦名梅妃。玄宗宠爱杨玉环后,梅妃被打入上阳宫中,再也见不到玄宗的面了。玄宗此时思念旧情,送来珍珠。不送犹可,送来只激起梅妃的怨气,人都不爱了,送来珍珠又有什么作用?
这就是梅妃的宫怨诗。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丢下她,和杨贵妃一起逃往四川。逃到马嵬坡时,六军不发,杨贵妃缢死,江采苹看到了杨玉环专宠的下场。可是,她自己一个颜值文采极高的女人,又如何能逃出安史叛军的魔爪,她也在这场战乱中献出了如花的生命。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小知识点
先介绍一个知识,你说的这种诗,一般被称为“宫怨诗”,在古代尤其是唐代比较盛行。要注意的是,写宫怨诗的,往往是诗人,而宫怨的人,往往是宫女。所以一般是诗人“代言”,还会出现诗人借宫怨诗来自况的情况。只要区分了这些,再来读宫怨诗,就会了解了。
以唐代为例,唐代宫廷有多少妃子?
且看《新唐书·后妃》的记载
唐制:皇后而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是为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是为九嫔。婕妤、美人、才人各九,合二十七,是代世妇。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合八十一,是代御妻。
合计下来,加上皇后,嫔妃有122人之多,而且还不算那些宫中没有品级的侍女婢女等。
《新唐书·宦者列传》记载的数量更多:
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
所以说,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说“后宫佳丽三千人”绝非虚言。
可想而知,这么庞大的群体,有几个人能得到命运的眷顾呢?如果遇到一个杨贵妃那样“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对手,其他人显然只能抱憾终身了,这就是宫怨诗兴起的一个基础。
据说杨贵妃得宠的时候,其他宫女的待遇是:
后宫无人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
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名诗地点的“上阳宫”。
当然,宋元明清的情况也基本相似。
从来得不到宠爱、失去宠爱、得到又忽然失去等情况经常发生在他她们的身上,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诗歌:
妾貌非倾国,君王忽然宠。
南山掌上来,下敌新恩重。
后宫多窈窕,日日学新声。
一落君王耳,南山又须轻。——(唐)陆龟蒙《婕妤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王昌龄《西宫秋怨》
一直等着君王,却一直见不到。
上阳人,红颜闇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馀人,零落年深残此身。——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入宫的时候十六岁,现在已经六十岁了,可想而知。
写宫怨诗能出名
还有一个小知识,很多诗人写宫怨诗,不完全是同情宫人,也有可能是想出名。因为宫女大多有才艺,且要表演——她们的群体很庞大,传唱之后,作者就很容易出名。
举几个例子:
(元稹)尝为《长庆宫辞》数十百篇,京师竞相传唱。
元稹由此被宫中人称为“元才子”。
此外,李白的《白头吟二首》《清平乐二首》《连理枝二首》、王昌龄的《西宫秋怨》《长信秋词五首》、王维的《班婕妤三首》、刘禹锡的《团扇歌》《阿娇怨》《秋扇词》、张祜的《宫词二首》《昭君怨二首》《团扇郎》等都让诗人获得了极高的名声。
他们的出名,要感谢那些在宫中靠诗、歌抒发怨恨的宫女。
至于后代的宫怨,也可想见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