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八九十年代技工学校的学生相当于现代什么学历水平?
优质回答:
我是86届技校生,我回顾技校生活非常美好,当时也感觉成为一个技校生很自豪,我学习有偏科,就是英语差。家庭条件是普通工人家庭,家庭当时不算富足,我当时的心愿,就是早点有个稳定工作。自己能独立,家庭生活能改善。当时技校每月给16元助学金,学期考试有奖学金,学期三年,文化理论和实习课是一星期轮换,当时的技校的课程是很系统很全面的,学校不为盈利,尽心尽力倾囊向受,学生也是知道认真学习,我到现在都永记当时的学习生活。别小看16元,当时一个工人一个月也就30~50元,三年技校生活,没让家里花一分钱,反而是略微贴补家用。
其他网友回答
时代不同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校没有扩招,能够考上大学本科、专科寥寥无几,考上中专的也是屈指可数。当时选拔十分严格,生源用百里挑一一点也不过分,不仅严进而且严出,不象现在上了大学就成了自由兵,混上几年,拿到招牌就算有成就了。当时中专生为什么优秀?可以用三点来概括:一是生源质量高,百里挑一;二是学生的刻苦学习,学校的严抓重管,同时学生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进了中专校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三是社会大环境,好的社会风气,知识改变一切的氛围,中专生成了用人单位的香悖悖。真才实学不比现在的二本院校差。仅为本人见地,不代表他人观点。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讨论不同等次的学历相关性,显然要受到社会背景的限制。如果真的要把八九十年代的技工学校学生与现在的学历相比的话,单纯比较知识水平的话,可能现如今初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就可以完胜八九十年代技工学校的学生。因为当今学生的知识水平已然提高了很多,在八九十年代,高考中的数学成绩不及格的人大有人在,但与现在高考相比,明显高考成绩的水平要差很多。
虽然在知识的宽度与深度上,八九十年代的技工学校学生无法与现代的学生相比,但是他们毕业之后的待遇可并不低。虽然他们属于技工学校,但是毕业之后包分配,可以到国有企业、国家机构等成为正式工人或者事业编制人员,也就是说可以直接端公家的饭碗。曾经一度,技工学校非常抢手,很多学生为了尽快工作拿工资,即使学习成绩很好,也不愿意去上大学,而是去上技工学校。他的热门程度可一点不比现在的重点院校的竞争激烈程度低。
如今的学生知识水平比较高,无论是知识的宽度还是深度,都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但我们现在的学生即使到了本科、研究生学历,也必须自己找工作,自己的未来并没有得到国家的安排,而是由自己去决定与奋斗,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与工作压力也要比八九十年代技工学校的学生要大的多。
综合来讲,无论出于什么角度对比不同年代的学历水平显然无法说明什么大问题,只能说时代不同,学历的重要程度或者受重视程度发生了改变,无法做到同日而语。因此,我们无论出于什么时代,具有什么学历,都必须立足当下,认真工作,积极努力的为自己的未来奋斗。
其他网友回答
我来说一下我了解的情侣,我的同学是89年上的技工学校,当时的情侣是,初中毕业开始分流,分为四种情况,高中,中专,技校,职业高中。上高中就要考大学(大专),上中专和技校的属于毕业国家包分配,中专毕业即成为干部,技校毕业即成为全民固定工,职业高中毕业不包分配,自谋职业。当年技校还是很热门的,专业全是技术工种,毕业去向95%
都是国有企业,当时还没有实行市场经济,人们的思维认为学技术最吃香。职业高中属于最差的学校,就是初中毕业什么也考不上,就上职中,最后也不管分配,自己找工作。但职中设置的专业比技校要好,比如会计,计算机等等,都属于坐办公室的职业。但当年技校分配到企业的同学在工作10–20年以后最终遭遇了企业改制,破产的境况,被迫失业,失业后走向社会,但工厂那点技术在当前社会不被认可,也就是到处打工,很惨的。只有当年分配进入机关或者事业单位的技校生还好一点,再有就是当年铁路技校毕业进入铁路工作的,还相对稳定一些。所以,8.9十年代的技校毕业生如果进了国企现在是很惨的。
其他网友回答
只阐述事实。
我从小生长在厂区(贵阳棉纺厂),母亲就是子弟中学(现改制为贵阳市二十七中)教师。1980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全家由县城搬到省城。母亲也由县城中学调动到子弟中学,对学生要求很严,但发现家长极不配合,与县城家长重视孩子学习的状况,形成极大反差。后经同事们解释,才明白:子校学生父母均为厂职工,孩子们读小学时,家长会着急。只要考上初中,就万事大吉。反正初中毕业后,即使上不了高中,也基本上可全进技校,技校毕业就进厂。孩子考上高中没考上大学,也会进技校后进厂。区别是初中毕业读技校,分配工种为车间内纺纱工、搬运工等;高中毕业读技校,分配工种为后勤部门水电工、机修工等。反正孩子上了初中,就等于有了铁饭碗,都能进厂当工人。至于啥工种,孩子自己造化,家长不担心了。
因而,老师们也见惯孩子进入初中后就开始玩耍,而家长也不管的现状。称办学方针为:“自产自销”。记得母亲回家与父亲谈及此事后,感叹一句:这样教学,只怕将来“自做自受”。
讲讲我这一届同龄玩伴的经历:
1983年,小学毕业。当年不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升初也要经过考试,录取比例百分之八十。五个孩子中,四位能上初中。(因我是教师子弟,知道并记得住自已经历的年限升学率)
进入初中后,同学们学习状况就不正常了。放学后,多去台球室或最早期的游戏厅。逐渐上课时间都有逃课去玩的。我因母亲管教严,放学就回家做作业。
1986年,中考,录取比例三比一,全市统划分数线。结果,学校中近两百名应届初中毕业生,只有六名上了高中录取线。只有六名,当时高中理科高考都要考七门主课,这就会出现授课老师比学生还多的场面。于是,为不浪费资源,市教育局安排,我们六人进入就近的贵阳市第十六中学高中部学习。这是贵棉子弟中学唯一一届外培高中生。我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以上)落榜的初中同学,光荣的进入了技工学校。(因为多少也要经过次考试,所以不是百分之百)
我们六位子弟学校转入十六中同学,自然走到了一块。当时六人发誓:就算今后摆摊卖菜,也不进技校不进厂。
在我们为高考冲刺时,在技校的老同学们背着吉它,四处撩妹泡妞。
当我还在大学校园上专业课时,技校毕业的老同学们已学有所成,当上自食其力的工人阶级,自信的在麻将桌上畅评时政、指点江山了。
2000年,贵阳棉纺厂宣告破厂。看到众多技校毕业的老同学在遵义路(现更名迎宾大道)堵路请愿,见到他(她)们被迫下岗时的悲愤。
我们高中的六位同学心中都百感交集。这里面,毕竟有自己的发小(铁哥们、好闺蜜);同时,也为自己感到一丝庆幸。我们六位,虽也不属达官显贵。但都努力达到自已当初的誓言:不读技校,不进工厂。
人都是与同龄人竞争的。按当年技校录取比律倒推:一百人中八十人能考上初中,八十位初中生里,约七十五人能考上技校。因而,八十年代中期能成为技校生,必须淘汰同龄人中四分之一。
对于现在算什么学历,大致看看淘汰四分之一属啥层面,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