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根本的一个特征)

网友提问:

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特性之一吗?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中庸之道就是生存之道,无奈之道,忍容之道,圆通之道……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冰凌飞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中庸之道的确是中华民族的特性之一。中庸出自儒家经典《中庸》,是儒家修身治国的基本价值理论,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之一。

对中庸之道,现代人并没有完全弄清古人所倡导的为人之道和处事哲学,往往认为中庸就是迂腐、油滑、不思进取、没有个性、稀泥抹光墙,其实这是对中庸的最大误解,有失偏颇。

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指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通篇也都告诫世人“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中庸始终倡导不偏不斜,以纯正的人性修身处事、待人接物,是为人的“中正之道”,古来的“圣人之道”,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几千年来闪耀着睿智的人性光芒。

中庸之道,首在律己修身

中庸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既合乎人性,有合理的欲望和正常的需求,更严格律己,时刻节制过分的欲望和需求,这样才符合天理大道。律己是中庸的起点,只有从提高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发,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慎独、慎微、慎言、慎行、慎欲、慎友,才能达到真正的中庸之境。

中庸之道,重在至诚立身

中庸的枢要在诚,至诚是中庸之道所坚持的重要原则。某种意义上说,中庸之道就是至诚之道、真诚之道。《中庸》认为,天所以为天,是因为天是诚和纯的化身。只有以至诚立身,才能达到至仁至善的境界。诚之者,人之道也。以诚待人,才能无人不信;以诚处事,才能无事不克;以诚立业,才能无业不兴。

中庸之道,贵在忠恕待人

孔子思想核心就是为仁、忠恕,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忠恕思想,提出”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忠恕去感召、感化人。只要坚持忠恕待人,时刻将心比心、宽厚包容、互相谅解、互相关心、相互支持,人们就会和谐共处,就会达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境界。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中庸”,不了解的人以为是“和稀泥”,没有原则,当个老好人等等,这种流俗的或者浅薄的、不负责任的看法,实际上严重违背了中庸本来的智慧,有的时候不仅是玷污了中庸的智慧,而且对中国文化其实也有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

《中庸》它到底在讲什么?

《中庸》是《礼记》的其中一篇,被南宋的朱熹拿出来做注释,和《大学》《论语》《孟子》合起来并称做四书。

《中庸》的作者一般的认为就是子思,子思实际上也是孔子的孙子了。《中庸》这本书,应该是儒家思想里边非常深刻的,如果用哲学的话是涉及到“本体”的一本书。

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都离不开中庸之道。

《中庸》与修身齐家

从最表层的角度来看,它告诉我们一个智慧,就是“用中”。用是用处的用,中就是中庸的中。它就是要告诉我们,在整个生活中间、管理中间,一定要注意各种力量的平衡点,就是我们把事情做好,把社会管理好,把家庭处理好,这是《中庸》从最表层的意思上告诉我们的一个智慧。

先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女孩子结婚了,实际上是面对了四个长辈,自己的父母两个,还有公公婆婆。那么你在处理关系的时候要注意“中”,你对自己的父母好,这是本分,也是天然,可是对自己的公公婆婆一定要好,这个儿媳妇她就做到了“中”,如果说她对生养自己的父母特别好,但是由于公公婆婆没有生养自己,老是隔着一层,在照顾公公婆婆的时候,从心理上也不亲近,有时候照顾的不是很周到,这个时候就不“中”了。

一个男同志也是,男人结婚以后,你也是面临着你的父母和你的岳父岳母,这个时候也是“中”,如果不“中”的话,家庭关系你很难处理好。那么这个“中”在大事上,比如说我们培养孩子方面,我们说一个孩子分数重要,考的分高可以进重点学校或者考好大学。这个“中”就意味着我们既要注重孩子的成绩,又要注重孩子的德行。所以我告诉大家,“中”在我们生活智慧中处处存在,什么时候如果不“中”了,什么时候就要出问题了。

《中庸》与治国安邦

咱们讲治国,它也面临“中”。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们这个国家在经济建设上下功夫下得多,但是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文化问题和信仰问题、道德建设的问题等等,应该说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使得这个社会急急躁躁的,在过于追求金钱和权力的时候,我们这个民族在道德修为的提升、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包括心灵、信仰等建设方面我们是有遗憾的地方,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如果真懂了中庸的话,那就得好好的重视经济建设,同时一定不能忽视文化建设、信仰建设和心灵建设,就是保持文化建设、心灵建设、道德建设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中”。

“中庸”,不了解的以为是“和稀泥”,没有原则当个老好人等等,这种流俗的或者浅薄的、不负责任的看法,实际上严重违背了中庸本来的智慧,有的时候不仅是玷污了中庸的智慧,而且对中国文化其实也有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追问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很重要的就是很多同志,既没读过《中庸》又没有领会“中庸”的智慧,而在这个情况下就不负责任的,以为中庸是什么和稀泥,没有原则,应该说这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如此大家再看我们推动城市繁荣,高楼林立,现代化的设施越来越多。可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怎么办?如果说我们城市发展的同时导致农村凋零,让农村出现了衰败甚至死亡,这是很危险的。这个时候我们的中庸智慧就要提出来,叫做城市的发展很重要,农村的振兴很重要。所以我们中央近一两年提出乡村振兴,下大功夫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说是非常非常及时,所以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一定是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振兴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个就是《中庸》的“中”,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国家的协调发展。

再比如说我们整个市场。国外市场重要,我们出口到美国去,出口到欧洲去,出口到非洲去等等。但是如果说一味的出口,而整个国内的市场内需出了问题,那就使得一旦国际市场的波动,就会带来我们整个经济的毁灭性的打击。那么我们一定要培育自己的国内市场,要足够大、足够强,这就使得一旦国际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我们整个的国内的市场和需求仍然能够保证我们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中庸的“中”绝不是和稀泥,绝不是没有原则,而是告诉了我们一个如何生活得好、发展得好,如何社会治理效果好的一个秘诀和方法。

“中”就是实现各种力量的动态平衡。比如说效率和公平,效率重要,可是注重效率的时候,能者发展的快,弱者发展的慢,假以时日以后两极分化就会出现。这个时候就需要公正了,我们既要追求效率,一定不能忽视公正。所以大家发现没有全面扶贫,其实就是社会公正。就是实现了效率和公平公正之间的一个动态平衡。实际上扶贫除了物质条件之外,一定要在心灵上,就是文化教育上下功夫。

我们在扶贫的时候,如果培养了某些人好占小便宜,我们的扶贫实际上是很遗憾的,我们的扶贫除了物质条件给我们的贫困的老百姓有一定的提高之外,一定要扶心、扶智,在文化教育上下功夫,让我们老百姓每一个人都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光荣地赚取自己的生活的用品。

中庸的“中”是让我们非常全面的看问题,能够注重这个事物发展各种力量的动态平衡,就是让我们的事业和人生走在正确发展的轨道上,而不要因为自己的偏执、偏颇和片面,带来对整个事业的伤害,甚至犯下颠覆性的错误。

所以《中庸》这本书他讲的这个“用中”的智慧,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生活中间,只要我们做到了“中”,就能够保证我们的事业健康发展,就可以尽可能避免或者减少颠覆性的错误,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事业就能够取得比较好的状态和局面。反过来讲如果真的不懂“中庸”,有的时候很用力,结果是片面了或者极端了,注重了这一方面忽视了那一方面,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中庸》与教育

再看现在我们教育孩子。分数固然很重要,于是让孩子不断地去参加各种班,把孩子的成绩给逼出来。但是,当大家仅仅注重分数的时候,孩子的承受挫折的能力有没有?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正确的应对的能力有没有?

如果教育孩子的时候做不到“中庸”,注重孩子成绩的时候,对孩子的心智建设和健全人格忽视了,这个错误往往是追悔莫及。比如说好多企业家,我要赚钱,我要盈利等等很重要,但是你培养接班人也一定重要;你注重眼前的发展很重要,你注重未来的产业布局也很重要;你注重你身边的人发展,你同时要注重一线的工人也很重要;你像我们治国的时候,金融重要,实体经济更重要。

今天通过回答这个问题,简单说这些。这个中庸的“中”是咱的列祖列宗,是咱的古圣先贤,是咱这个中华民族所体会出来的一个独到的智慧,这个智慧使得我们这个民族在人类的历史上能够走到今天,我们不走极端,我们不偏执,这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所以我们对中庸一定要体认它,学习它、领会它,一定不要一知半解的时候就开始说不负责任的话,这样不好。

相信大家对《中庸》肯定还有更深刻的理解,欢迎留言交流探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