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郑和是太监吗(郑和是太监可为什么下西洋)

网友提问:

明朝盛世之中,七下西洋名震四方的郑和,真的是个“太监”吗?

优质回答:

郑和在成为太监之前,他还是个贵族少年呢!

在郑和不叫郑和的时候,他的原名叫马三保。话说这位马三保同学,教科书里说他是回族。实际上,马三保同学不只是回族,还是个正儿八经的贵族。

马三保的祖上、也就是他的太太太太爷爷,是元初名臣、首任云南省长赛典赤·赡思丁。而且,他还是个好官,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死后被元朝皇帝追赠为“咸阳王”。这么算下来,马三保同学还可以算作是王亲。

不难想象,马三保同学一出生,含着的就算不是金汤匙,但不幸的是,十岁那年,明军攻入云南,大肆掳掠,马三保同学因为年纪小,脑袋倒是保住了,可有的部位却没能保住。悲了个摧,好好一贵族少年马三保,一夜之间就成了小太监马三保,被分配给了燕王朱棣,连名字都给改了,叫“马和”。

一个人想要发达,贵人提携很重要。朱棣,就是马三保的贵人。不过呢,打铁还要自身硬,马三保日后之所以能做出一番大事业,跟他的个人素质有关。

明成祖朱棣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害怕宦官干政,不许太监识字,因此,明朝绝大多数太监都是文盲。但马三保同学不一样啊,人家可是贵族子弟,家庭教育杠杠的,别说识字,语数外历史地理物理化学,音乐绘画冰球击剑跆拳道,人家接受的都是皇家专业水平的培训。

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变,马三保作为贴身太监,紧随朱棣左右。读书多就是不一样,关键时刻,马三保同学总能想出些好点子,替朱棣排忧解难。

在郑村坝之战中,燕军正在危难之际,又是马三保同学献出妙计,逆转了战局。据说他还亲自上阵,率领几百名骑兵直捣对方大营,帮助燕军反败为胜。朱棣大喜过望,就以“郑村坝”为名,赐姓郑。就这样,马三保同学从马和,又被改名郑和了。

编辑|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其他网友回答

郑和是太监。

郑和,本姓马,世称“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晋宁昆阳人),其受永乐皇帝派遣,一生中七下西洋,为明朝的航海和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郑和早年被傅友德、蓝玉在云南俘掳,后随二人班师至南京,入宫服役。次年,傅友德、蓝玉奉调镇守北平,郑和跟随前往,并被调入燕王府服役。在靖难之役中立功,被赐姓郑,并被任为内官监太监。

1405-1433年,受明成祖朱棣的派遣,郑和七下西洋,这是人类航海历史上的一次壮举。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逝世,其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内。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很多朋友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从正史和野史回答下,娱乐一下。

1、郑和,的确是太监,姓穆罕默德,祖籍不是中土人士。实际上,郑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亚贵族,在元朝初年迁到了中国,后来定居于云南,取了一个汉姓“马”,与穆罕默德的“穆”字谐音,原名马和。11岁时被明军俘虏,被阉割,进入南京宫中,在14岁那年来到北平的燕王府(就是朱棣)。

燕王朱棣见马和聪明、伶俐,便把马和留在身边,成为燕王的亲信,在靖难之役中,郑和在河北一带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郑和。同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官员。

2、郑和在明成祖朱棣年间6次下西洋,正史是为了宣扬国威,但野史上多传朱棣由于夺位名不正言不顺,常夜不能寐,一直在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下落,其中说建文帝逃到了海外,因此相传郑和6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但从常理说寻找建文帝也不用去这么多次吧,因此怎样也说不通,很多人也认为郑和下西洋在今天看来主要也是发展对外贸易,寻找发财致富之路,毕竟朱棣一直在打仗,国库空虚,海外可以以物换物。

3、郑和在朱棣在位期间,大红人,到了明仁宗朱高炽即位,罢停了下西洋,郑和为此郁闷不行,朱高炽只当了10个月皇帝,到了他儿子明宣宗朱瞻基即位,1430年郑和近60岁高龄,受命第7次下西洋,郑和死于返程途中,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

郑和,在朱棣年间,也算牛人一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