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太监王振(明朝的太监王振是什么人)

网友提问:

明朝大太监王振为何中了秀才,还要自阉入宫当太监呢?

优质回答:

王振,他是明朝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不过他权利很大,颇受明英宗宠信,故而他曾经得以专权。王振曾勾结内外官员作威作福,不仅大兴土木,而且还排除异己、残杀正直的官员。当时明英宗称他为先生,大臣则称他为翁父,可见其权利之大。

史书记载王振狡黠。在瓦剌入侵进犯时,他曾劝皇帝亲征,又请皇帝去蔚州宅第,从而耽误行程,导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也给明朝带来了动荡。

而王振虽然是一个权宦,但他却略通经书,曾经还在私塾里教书,后来还做了教官,不仅如此,王振还是一个落第秀才。

那王振为何后来还是入宫做了太监呢?

因为王振虽然是秀才,但却是落第秀才。他虽然通经书,却是略通经书。王振虽然也曾十年寒窗,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功名。加上他没有背景。

当时文人晋升的方式普遍是通过科举考试,考中的话就能走入仕途,得以荣身。但是王振却觉得考进士这个荣身之路对他来说太不容易了。

既然通过科举不能得以荣身,但他又很想飞黄腾达,所以他就进宫做了太监。

因为王振为人狡黠、善于观察人意,故而他入宫后,颇受当时皇帝明宣宗的喜欢,所以就让他跟着太子,这个太子就是后来的明英宗,后来王振也深受明英宗的宠信。

在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王振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因为王振专权,所以王振家族也被处斩,其家也被抄家。

然而王振毕竟深受明英宗的宠爱,故而在后来明英宗重新登基后,他觉得王振毕竟是为朝廷而死的,所以还就给他树碑立传。但在后来的明宪宗时期,又昭示王振的罪恶。

其他网友回答

在“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作为一名“秀才”,竟挥刀自宫,成为一个阉人。这其中的缘由,必定有不得已而为之的部分,也有对某些方面极度的“渴望”,才下得了决心,手起刀落。

首先,王振自阉有客观原因

王振(?~1449年),明朝蔚州(今河北蔚县)人。

王振略通经书,原本是一个落第秀才。在一家私塾教书,后来又做了教官,负责管理当地的教育。

在他看来,私塾生活实在太清苦了。如若能通过中“举人”>考“进士”>直至“殿试”,那确实是“鲤鱼跃过了龙门”。但这条荣身晋阶之路,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难了。他觉得自己几乎没有任何希望。怎么办?难道就这样心甘情愿地一直清贫下去吗?

而且,也由不得他甘于清贫,蹲着茅坑不拉屎。不知是缺乏能力和水平,还是咋的,忙忙碌碌了九年,却毫无建树。

按照当时明朝的制度规定:这类学官如若长时间没有显著的政绩,不仅要免去官职,还要被发配到边陲去效力。也就是说,很有可能“被发配到边陲”的命运在等着他。怎么办?难道就眼睁睁地等着朝廷制度性的处罚吗?

王振自阉更在于主观因素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避免宦官专权的闹剧重演,吸取了历史教训。对宦官作了严苛的限制。大量减少宦官人员,并规定许多戒律。如“不兼文武官衔”、“不许干预朝政”…………还在宫门之上悬挂一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

但由于朱元璋废黜宰相、滥杀功臣的独裁统治,中央与地方、内宫和外宫、王府同都司的关系不再和谐,互相监督,彼此防范。

面对繁重的国家事务,由于没有了宰相的辅佐,朱元璋显得手忙脚乱,力不从心。于是,他不得不为身边的宦官开启了参政的大门。

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传达诏令、汇报军情、监视大臣、察访官吏……甚至出使少数民族。

后来,朱元璋又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外廷及王府重要政务,必须到内府“勘合”才能处理。这样,宦官就“合理合法”地甚至凌驾于文武朝官之上了。

到了朱元璋的子孙们手上,更是将防范宦官专权的清规戒律破除得一干二净,逐步有意地提高了宦官的地位和权力。

“宫刑”在古代是对犯人的一种残酷刑罚,受刑后还要被迫送入宫廷服役,是一种很丢人的事情。“宫刑”不是自愿,是一种强制行为。

但明朝现在的“国情”,阉人不再是过着屈辱的生活,而是有可能荣华富贵,甚至“光宗耀祖”。他想到了历史上位高权重的宦官:赵高、高力士、李辅国……那可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想到这,他的心就”呯呯“直跳。经过数次痛苦的”抉择”,王振终于作出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更难以做到的决定——自阉入宫。

自残以后,王振并没有屈辱感和自卑感,反而增添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他将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决心不计一切代价,干出一番令人瞩目的“事业”来。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振的宦官之旅确实干得“风生水起”。

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太子。明英宗即位后,随着张太后和辅政“三杨”死的死,老的老。这个王振——一个落第秀才,一个颇有心计的文人,凭着奸侫、凭着狡黠,最终位极人臣,权倾朝野。

并在其宦官专权误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使得明朝遭遇了一场浩劫:宋英宗被俘被掳。他自己也遭到了“锤杀”。

这是后话。题主问的是“王振身为秀才,为何要自阉入宫?”。本人对这个原因已阐述完毕。至于王振如何专权误国,如果这几天有这个“提问”,请各位加我为“关注”,我一定向诸位一一道来。

谢谢大家的阅读!或弹或赞或拍砖,我皆称谢。

再次谢谢大家的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

前两年,绣春刀系列火爆荧屏,连带着把“厂工”魏忠贤带火了。在明朝历史上,加上魏忠贤,一共有四个比较厉害的太监,分别是王振,刘瑾,汪直,魏忠贤。这四大太监中,数王振最有文化。

王振,男(曾经是),明朝蔚州人,曾经读过几年书,但是没什么天赋,十年寒窗苦读也没考上进士,只能在河北的小县城教书,后来王振犯了事,被发配充军。恰巧,朝廷要挑选一批地方上的学官进宫培训女官,王振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便抛妻弃女,自阉进宫。

王振也是读过书的人,对比那些没读过书甚至都不认识字的人来说,绝对是个“知识分子”,被太监们称为王先生。当时的皇帝明宣宗对太监的文化比较上心,王振这种有文化的太监依然容易受到喜爱,就这样,王振被派去侍奉太子也就是未来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但王振不光是个知识分子,也是个对权力有着极大狂热兴趣的大太监。朱祁镇小的时候,太皇太后和三杨处理国家大事,王振时常在他们面前演戏,以获取信任。但太皇太后虽然年纪大,但是不糊涂,看出了王振的野心,一天,她让宫中女官着戎装,配刀剑,准备将王振砍了,但是朱祁镇为王振求情,三杨也为王振求情(不得不说,王振演技真的好)。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病逝,王振终于走上了掌权之路,开始为所欲为,他掌权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太祖皇帝朱元璋所立的刻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碑捣毁。如果王振只是在朝廷里闹一闹就算了,偏偏他还有一颗驰骋疆场的心,你说你一个太监胡闹什么,蒙古人是你一个太监能动的吗?

后来的事情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了,王振蛊惑明英宗亲征蒙古,结果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武将尽数战死,明英宗被擒,王振被樊忠用铁锤敲死。如果不是于谦力挽狂澜,大明危矣!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