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白马寺建筑介绍(洛阳的白马寺建于)

网友提问:

洛阳白马寺里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优质回答:

作为中土佛教第一座寺院,洛阳白马寺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迦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号称“中国第一古刹”。

白马

山门之外有两批白马,为宋代所建宋雕石马。这两匹青石圆雕马,原为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附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魏氏之墓位于白马寺西约1000米处。1935年前后,白马寺住持和尚浩德法师,将这两匹石马迁置于寺门前。这两匹石马,通高约1.80米,身长约2.20米,形象温驯,雕工润腻,是两件优秀的石雕作品,对研究宋代石雕艺术很有参考价值。

山门

佛家原称“三门”。因佛寺多建在深山幽谷之中,故亦称“山门”。实际即指佛寺大门白马寺山门所镶之青石匾额,为明代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太监黄锦重立。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上以灰色筒瓦覆盖。有三个门洞,其中间门洞高3.08米、宽2.35米、深3.60米。三洞皆以砖和青石(基本上为“梯形”)券砌而成。

钟楼

位于洛阳市东13公里的白马寺始创于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8年),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有1900多年的历史,号称“释源祖庭”。白马寺到了北魏、唐、宋时代,因为佛教极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众千余名,僧人们每天早晚按时上殿诵经。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殿内击磬撞钟诵佛,钟声悠扬飘荡,远闻数里,听之使人心旷神怡。到了明代,寺内有口大铁钟,重约2500余斤,钟声特别洪亮。据传这口钟与洛阳东大街钟楼上的一口钟音律一致,可以共鸣。人们往往在听到白马寺钟声的同时,紧接着洛阳城钟楼上的钟也响了,民间流传着“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佳话。因此,马寺钟声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大雄殿

大雄殿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现为高台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长19.95米,进深三间,宽11.55米。其大小与前二殿相差不大,但其殿顶与前二殿却不同,为悬山式。若按寺院建筑的等级讲,大雄殿应是寺中等级最高,面积最大的建筑,而现在却是悬山式,这是不合规制的。推测该殿宋元时为九开间,明代重建时将其两端砍掉改为五开间,把歇山改为悬山。

接引殿

“接引”一词的含义为:佛教徒修行到最后阶段,有了一定的功果时,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至西方“极乐世界”。《观无量寿经》云:“以此宝手,接引众生”,即此。

清凉台或叫清源台,位于白马寺后部,是一座砖砌的高台。东西长42.80米,南北宽32.40米,高约6米。雄浑古朴,蔚为壮观。为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所重修。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避暑、读书之处,印度二高僧来洛阳后,在此台禅居和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便是在这里译出问世的。自东汉以后,历代均为藏经之处。清凉台,是“祖庭”白马寺独具的胜迹,被誊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如腾、兰二高僧此台译经之说,确非虚构,那么正是清凉台以最初的涓涓细统,汇成了后世浩浩荡荡的万里中国佛河,它的开教之功,当为后世佛徒所永远铭记。难怪人们趣称清凉台为中国佛教的“摇篮”了。

法宝阁

法宝阁与藏经阁位于清凉台左右两侧,建于1995年,二阁大小形制一样,左右对称。阁的台基高5米,东西长25.2米,南北宽22.5米,台基为钢筋水泥构架,形成阁的下室。台基上建五开间的重檐歇山式大殿,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2.95米。

狄仁杰墓

狄仁杰墓位于洛阳城东12公里处洛阳市郊区白马寺镇白马寺山门外。为一圆形土丘。墓前今存碑石两方,较大的石方上书“有唐忠臣狄梁公墓”8字,重立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

其他网友回答

建筑

1990年前,白马寺主要建筑有寺院的山门、殿阁、齐云塔院。1990年,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白马寺增加了钟鼓楼、泰式佛殿、卧玉佛殿和齐云塔院内的客堂、禅房等。

佛殿

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从前到后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主要建筑。其中,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明代夹纻弥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大佛殿为单檐歇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一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二供养人,观音菩萨等塑像;大雄殿为悬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韦力天将泥塑像等;接引殿,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毗卢阁为重檐歇山式,位于清凉台之上,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毗卢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

钟鼓楼

位于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其中,钟楼由日本国中村包行先生捐资400万日元、白马寺出资60万元人民币于1991年6月建成;鼓楼于1992年竣工。钟鼓楼同为方形角楼,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钟鼓楼的建成恢复了寺院晨钟暮鼓的礼佛仪式,恢复了历史悠久的洛阳八大景之一——“马寺钟声”。

法宝阁与藏经阁

分别位于清凉台的东、西两侧,坐落在东西长25.2米,南北宽22.5米,高5米的台基之上。1995年建成。二阁形制相同,重檐歇山式,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4间,长18.5米,宽12.95米,朱漆圆柱,额枋彩绘,上覆灰色筒瓦。其中,藏经阁内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收藏有龙藏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10余种藏经;法宝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收藏有数十种“法宝”。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