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上的毛遂是怎么死的?
优质回答:
周王室宗亲姬郑受封于毛国,封地在今河南原阳,是为毛姓发源地。历史上的毛遂,以及一众毛姓家族,追根溯源都要追到这里。
毛遂祖籍河南原阳,还是山东枣庄,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不过,其人生经历和最终结局,却值得我们探究。
在电视剧《大秦赋》中,毛遂与平原君使楚求援,仗剑入殿的一番陈词,虽然少了一些“燕赵之地慷慨悲歌之士”的凌厉和气势,基本还符合史实。但剧中毛遂卷入赵国王室的储位之争,后被奸臣郭开所杀。却是编剧的天马行空,无中生有。作为历史剧,似乎就有些大大的不妥了。
(《大秦赋》中的毛遂)
那么,真实的毛遂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毛遂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便是“毛遂自荐”后的使楚之行。在楚王宫,毛遂慷慨激昂的陈词,挟持并震慑住了楚王。逼迫他歃血为盟,签订合纵条约,派兵救赵,解邯郸之围。
回顾历史,毛遂之所以能有这一路神级表现的机会,都源起于赵武灵王和平原君赵胜这对父子。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东周太庙因逞能举鼎,砸断胫骨而亡,年仅23岁。因为他没有儿子,因此秦国内部爆发了激烈的王位争夺战。秦惠文王后和芈八子各自拥立自己的儿子,前者拥立公子壮,后者拥立公子芾。此时,远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并非首选,毫无机会。不过,赵国仗着自己很强大,横插一杠子,赵武灵王派兵护送公子稷回国为王,是为秦昭襄王。
时间一晃45年后,公元前262年,秦军在野王之战中大败韩军,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割裂开来,使其成为飞地。韩王欲献上党与秦以求和,上党郡守冯亭却不配合韩王,竟然率军民及十七城投赵。
(赵孝成王剧照)
此时主政赵国的是赵武灵王之孙赵孝成王。是否白捡这个便宜,赵国内部也有分歧。平阳君赵豹以为不可,何必捋虎须引火烧身。平原君赵胜却认为不捡白不捡。赵孝成王接受了平原君的建议,派赵胜前去接收上党。
而接手以后,果然惹火烧身,引发了后来的秦赵“长平之战”,赵军元气大伤。长平之战后,秦军趁势推进,于次年围攻邯郸,三年艰苦卓绝的邯郸保卫战由此爆发。
无论是长平之战还是邯郸保卫战,秦国的在位君主,就是被赵武灵王不远万里送回秦国的公子稷秦昭襄王。平原君赵胜接受上党的建议,又让赵国惹祸上身。秦军围攻赵都邯郸,三年不克,赵国也筋疲力尽。这才有了“毛遂自荐”,随平原君及19门客前往楚国求援之事。
毛遂的楚国之行,可谓是大获成功。不但解了邯郸之围,而且自己从此被平原君赵胜视为上宾,也被赵孝成王所赏识。
前来救赵的魏楚援军的统帅,前者为“窃符救赵”的信陵君魏无忌,后者为春申君黄歇,促成“战国四公子”之三齐聚邯郸,也是史上一大美事!
《大秦赋》中,毛遂因卷入王室内斗而被郭开暗算。正史上,毛遂的事迹并不多,结局也并无明确记载。但有两个版本流传下来,一是抗燕而死,二是抗秦而死。
(燕王喜剧照)
公元前251年,燕国相栗腹出使赵国,为赵孝成王祝寿。回国后栗腹劝说燕王喜发兵攻赵,认为赵国在经历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后,其国内壮年已经丧失殆尽,而少年又尚未长成,不如趁机去捞个便宜。燕王喜于是发兵60万攻赵。
赵孝成王欲用毛遂为将,毛遂三番五次推却而不可,于是率军与燕军作战,失败后无颜回国,自刎于深山。
不过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历史上明确记载,是赵孝成王派廉颇为将,在“鄗代之战”中大败燕军,突进燕境500里。栗腹兵败被杀,燕国割五城以求和。
另一种说法是公元前228年,秦军攻赵,赵国军民进行了激烈抵抗,最终兵败国破,赵国投降,毛遂也在此战中战死。
不过,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毛遂都死于沙场,也不失为一时豪杰。结合毛遂在楚王宫的英勇表现和强大气场,影视剧中设定的卷入宫廷内斗被郭开暗算的窝囊死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
抗燕或是抗秦,毛遂都死于沙场。但有一个问题,前者发生于公元前251年,后者发生于公元前228年。史官的一时疏忽,却造就了毛遂生命23年的时间差,这实在有些荒诞。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等)
其他网友回答
最近的热播的大型历史剧《大秦赋》,着实令人颠覆认知。剧中刻画的很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令人不能苟同。单说一个毛遂,好好的英勇人物,竟然让编剧写成了遭郭开算计,并被威逼利诱,最终做了违心的事,害得太子赵佾去秦国做了人质的小人,最后被赵偃杀死的悲催结局。
那么历史上的毛遂,真的如影视剧中一样被人杀害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历史上的毛遂到底是怎么死的呢?他的结局如何呢?
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人们对他的认知多数通过毛遂自荐的典故。
公元前257年,秦国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后又一次围困赵都邯郸,可赵国因为长平之战大伤元气,无力抵抗秦军。于是赵孝王便听取平原君赵胜意见,打算求助于楚国。平原君临危受命出使楚国,出使之前,他决定从他的千余名门客中,挑选出20名能人异士一同前往。
赵胜心里清楚此去求助,楚王未必会答应,楚国军队已经败给秦军数次,楚王为求自保已经不敢在招惹秦国。虽然是胜算不多,但在赵国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哪怕有十分之一的胜算也要试一试,所以挑选这20名门客,不但要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还要胆量过人,擅长武艺。一旦楚王不听劝,就武力威胁,如果失败必死无疑。赵胜挑来挑去最终只有19个人符合要求,差一个人怎么也选不出来。
此时的毛遂已经在平原君门下三载有余,一直默默无闻,没有机会施展才华。他听说还差一人,便主动找到赵胜说愿意前往,哪怕凑个数也好。
平原君听后不以为然,他门客千人,此次任务重大,20门客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人才岂有凑数之理?于是便对平常不太注意的毛遂婉转的回答道:“你来我这里已经三年,并未听人在我面前提过你有何过人之处,一个有才能的人就好像装在袋子里的锥子,人们很快就能发现其锋芒的。而你三年都未曾显露你的本事,此次使命重大我怎能带一个没有本事的人呢?”
毛遂听后反驳道:“我之所以没有崭露锋芒,是因为你从来没有把我放进你的口袋里呀,如果你早些把我放进口袋,我不仅可以露尖,整个身体都可以露出来。”
平原君觉得有道理,并认为此人英勇不凡,胆识过人,便让毛遂加入队伍,星夜前往楚国。楚国谈判正如平原君所料,很不顺利,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毫无进展,楚王前怕狼后怕虎,迟迟不答应出兵相助。20个门客除了毛遂都急的焦头烂额,时间不等人。毛遂看好时机,手持提剑,一步跨到楚王面前,慷慨激昂,陈诉楚国出兵救援赵国利弊,与楚王谈判没有丝毫胆怯之举。最终毛遂说服楚王出兵救赵。此一事后,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名扬内外,并受到了赵王重用。
关于毛遂的死,正史上并无记载,中国历史悠久,很多历史人物都只是记载了有深远影响的关键性事件,对于他们的发展经历和归宿不可能逐一追溯,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历史并不是某个人的人物传记,所以才出现了编剧们笔下的毛遂,或许为了全剧的发展需要,故把毛遂这等英雄人物故意黑化,但如果毛遂后来果真堕落到如此不堪,恐怕不会有典故流传至今吧,所以请尊重历史,爱惜英雄人的形象吧!
关于毛遂的死,民间大致分为有两种说法。一是,毛遂因为自荐名满天下,受到赵王重用,后来燕国想趁机攻打赵国,赵国尚未回复元气,赵王慌乱,无人才可用,于是想起毛遂,让他领兵出征。可是毛遂只是能言善辩,对行军打仗一腔不通,于是劝解赵王另派他人,可是赵王病急乱投医,并不听他言语,坚持派他领兵出征。毛遂打了败仗后,觉得愧对国家,自尽而亡。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毛遂寿终正寝,历史上对这一说法比较赞同,因为人们觉得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就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才让人欣慰。
无论哪一种说法,毛遂的形象千百年来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为后世所敬重。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毛遂做了一件事,从一个不知名的门客变成家喻户晓的名人,还奉献了三个成语典故,然而一年后却因为平原君的一个决定,不但让他瞬间从人生顶峰跌落谷底,还因此丢掉了性命,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毛遂从自荐到自杀仅相隔一年,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毛遂人生四部曲,却是一曲悲歌。
一、毛遂自荐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然春秋战国时期短短几百年,却把大好河山分得七零八落。
话说长平之战后,赵国首都邯郸被秦军围困一年多,赵国已然面临亡国之危。在这火烧眉毛之际,平原君赵胜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想亲自去楚国求救,以达到合纵抗秦的目的。
平原君养门客上千,现在是时候大派用场了,他从中筛选了一遍又一遍,却怎么也凑不够20人。
这时候其貌不扬的毛遂站出来了,平原君看了大怒:"你有什么才能?竟如此放肆?"
毛遂不慌不乱地向前一步,推销自己!毛遂自荐!
二、脱颖而出
平原君毫不客气地数落毛遂:"你在我府中白吃白喝三年,怎么我从来就没听说过你这个人?也没听周围的门客提起过,足以说明你这个人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毛遂说:"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平时你并没用我之处,我自在平安,然出使楚国绝对有我用武之地!"
平原君还是摇摇头,说:"人才就像装在布袋里的锥子,锋芒是装不住的,锥子尖自会刺破布袋露岀来的,你还是别去吧!"
毛遂执意要去,说:"我没有霞出尖子,是因为您没有把我装进布袋里,如果把我装进了布袋里,不止锥尖会冒出来,整个颖托都会跟着一起露出来的!"
听了毛遂的话,平原君终于把他一起带上,脱颖而出!
三、因人成事
一路上,随行的另外十九个门客对毛遂十分鄙视,基本不与之说话。
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谈了大半天都谈不拢,门客们却毫无办法,看到毛遂就说:"你不是把自己说得天花累赘吗?是你锥子出头的时候了!"
毛遂一听,提着一把剑就进楚国宫殿去了,向楚王说明唇亡齿寒的道理,软硬兼施,终让楚王妥协,同意出兵帮忙!
其他门客都沾了毛遂的光,虽然没帮上什么忙,但跟着别人成功了也算自己成功了,大家高高兴兴地把家还,此谓因人成事也。
四、毛遂自刎
自出使楚国后,毛遂被平原君待为上宾。然而赵国还是没办法改变颓势,北方的燕国看准了时机,派大将栗腹率军进攻赵国。
平原君急得团团转,赵国哪里还有能人领兵打仗?他一拍大腿,想到了毛遂!并随即下令:"命毛遂为帅!统兵御燕!"
毛遂一听,大吃一惊,赶忙找到平原君,说:"大王,不是我怕死,而是我没有领军之材,请您令请高明吧!"
平原君以为他在自谦,对他说:"先生去年自荐,才情高迈,真伟丈夫;如今脱颖而出,正是建功立业之时,又何必推辞?"
毛遂跪在地上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骐骥一日千里,但捉老鼠就不如猫和蛇了。逞三寸之舌我当仁不让,仗三尺剑实非我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之不才之处!"
毛遂讲得合情合理,但平原君就是不听,就是要霸王硬上弓,结果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毛遂成了国家罪人,无颜面对赵国父老,羞愤万千,遂自刎身亡。
写在最后
毛遂,在战国时期犹如昙花一现,从自荐到自刎,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实在令人唏嘘。
如果不是平原君刚愎自用,无识人用人之能,毛遂也许不会这么快退出历史舞台。毛遂的遭遇告诉我们,我们处身立地,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
对于毛遂之死,大家怎么看?
胡桃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