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上曹魏被司马懿取而代之,真的是因为曹操的子孙不争气吗?
优质回答:
历史上曹魏被司马懿取而代之,与曹操子孙不争气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曹操爷孙三代对司马懿只知施恩,不知监管,加之重用曹爽和至始至终重用司马懿,用人不当所致。虽然曹操向来疑心重,但是对司马懿始终信任和重用,而且这种思想一直传到儿子曹丕和孙子曹睿身上都是一样的不断加官和赏赐财物,爷孙三人对司马懿深信不疑,使他一直就处于权利中心位置,让他成为最容易夺取政权之人。
1,而是司马懿深藏不露,阴险毒辣。外表上好象对曹操家忠心耿耿,辅佐曹操、辅佐曹丕、辅佐曹睿,极其用心,司马父子三人在曹魏政权中贡献之大无人能及,特别是司马懿经常立功,因此,使曹操爷孙三代深信不疑。
2,用人不当,曹睿继位后大将军是曹爽,掌握军政大权。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真是曹操的养子。曹爽是曹操名义上的孙子,曹爽継承了父亲官位,也被曹睿宠信。大将军曹爽骄奢无度,一切按照皇帝的标准而吃喝穿戴。皇室的珍宝古玩他家都有,各种宝物多不胜数,他纯脆是一个纨绔子弟,由于他执掌军权,才使司马懿有可承之机。
他经常率人出游,司农沛国人恒范对他说:“你们兄弟总理万机,掌管禁兵,不应该同时出城,如果有人在城里兵变,关闭城门,还有谁在里面接应呢?”曹爽说:“哪有人敢这样。”因为曹爽只防司马懿,但是司马懿装病让曹爽深信不疑,他们根本不知道司马懿深藏不露,早己作了取而代之的准备。
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初六,魏帝祭扫高平陵,大将军曹爽和他的弟弟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将军曹彦等随侍同行。这天司马懿父子立即以皇太后的名义,命令关闭城门,夺取军械库,占据曹爽兵营发号司令,政变成功,将曹爽斩三族,控制了全国政权。
所以司马懿能够政变成功,与曹操的子孙不争气和缺少谋略有很大的关系,加之他们对司马懿只知赏赐不加设防,让司马懿一直处于权力中心掌权;而且用一个纨绔世子曹爽为大将军且不听劝告,恣意妄为,哪有不失败的道理。而曹爽是曹操家子孙最不争气的一个人,因此,才使司马懿取代曹魏政权成功。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题主邀请。
历史上曹魏被司马家取而代之,确实与曹魏家的后代子孙不争气有很大关系。曹操是一代雄主,他在东汉末年,“破黄巾,擒吕布, 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开创了曹魏基础。曹操用人不拘一格,手下人才济济。虽然有郭嘉、荀彧、张辽、徐晃、张颌等众多外姓杰出人才,但是曹操最依仗的仍然是起兵时期的宗族势力,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宗族将领。
曹丕时期,由于当时曹植争储,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曹丕对藩王的态度,是打压、削夺权力,同时,为了称帝,争取士族支持,建立了九品中正制,缓和与士族关系,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两者关系此消彼长。但是,从曹丕到曹睿,这一时期曹魏的宗族势力仍然很强大,有曹真、曹休等人。而且,曹丕、曹睿都很有能力,在位期间也很有建树。
曹睿去世后,我们看到活跃在曹魏政坛上的宗族势力就只剩下曹爽弟兄、夏侯玄等人,不论从能力还是威望都与司马懿难以比肩。而且曹爽“德薄位遵,沈溺盈溢”,任用私人,侵吞财产,一意孤行出兵伐蜀造成国内虚耗死伤惨重,特别是将郭太后迁往永宁宫软禁,彻底丧失了人心。
反观司马家,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强制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开始,曹操对司马懿很忌惮,据正史记载,曹操察觉司马懿有志向,听说他有狼顾之相。想要检验一下,就让他向前走,然后让他回头,司马懿“面正向后而身不动”。 又曾经梦到三马同食一槽,并告诫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但是,曹丕与司马懿关系很好,在登基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后又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等职务。这一时期,司马懿在曹丕出征时,多留镇许昌,也可见曹丕对司马懿的信任。曹丕去世时,司马懿与曹真等人辅政。曹睿登基后,司马懿讨伐孟达、抵抗诸葛亮、平定辽东,并在曹睿去世后,再次成为辅政大臣。这时司马懿在曹魏朝野的威望绝不是曹爽这些后辈能够相比的。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前,还是希望与曹爽和平共处的,在辅政初期,曹爽凡事皆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司马懿亦以其为国家肺腑,以礼让之。并多次劝谏曹爽,可以说这段时期,司马懿当好辅政配角是很到位的。但是随着曹爽把太后迁到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于是,司马懿“与爽有隙”。最终,曹爽听从了亲信的计谋,尊司马懿为太傅,乘机削去了司马懿的军权。而后,司马懿伪装生病,韬光养晦,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了大权。
之后,司马懿大开杀戒,将曹爽兄弟及亲信全部屠灭三族。之后,又消灭王凌,真正掌握了曹魏政权。司马师执政后,先后杀掉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至此曹氏亲族、夏侯氏亲族和他们的玄学家支持者基本被肃清。同年,废掉曹芳,立曹髦为帝。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平定了镇东大将军诸葛诞的叛乱,消灭了一切与之对抗的外藩势力。260年四月,魏帝曹髦与王沈、王经、王业等人谋诛杀司马昭。司马昭派兵入宫镇压,杀死曹髦。至此魏国上下基本上对司马氏效忠。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
从司马氏篡权过程看,自曹睿后,没有成年君主,辅政的宗室曹爽,又没有正确处理好与司马懿的关系,导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但是深挖原因,不论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曹丕篡汉,与儒家君臣忠义之道相悖,在舆论和合法性上倍受时人诟病。特别是曹丕篡汉,打破了长久以来围绕“忠”构成的价值基础和政治根基,但却没有建立新的政治基础,随着曹魏能人凋零,司马家势力逐渐做大,地位日益巩固,最终被司马家所篡。同样,司马家也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无法以忠治天下,只能以“孝”治天下。但其作用,可以说微乎其微。我们看到晋朝建立后的八王之乱、王敦之乱、桓玄之乱,到之后的刘裕篡晋,以及之后的宋、齐、梁、陈,都是如此。而且,皇位权力之争,愈演愈烈、更加残酷。汉献帝、魏、蜀、吴亡国之君还能保全性命,刘宋之后,篡权者对前代君主往往斩草除根,让皇位沾满了鲜血。
其他网友回答
司马懿取代曹魏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因为任何历史事件的成因并不是单一的。首先曹魏皇室来源于寒族,而曹魏在掌权后又进一步打击代表士族阶级利益的大家族。例如:杨修,孔融
并且在用人方面一再提倡不拘一格降的起用寒族出身的文臣武将,这样就进一步打击和压抑了士族的利益。
代表士族利益的司马懿表面看似力量单薄,而背后却站着当时整个社会的主要力量。这种力量在韬光养晦的同时,也在寻找伺机而动的机会。当时机成熟时,他们会瞬间爆发而不可控制。高平陵事件恰恰提供了历史转折的契机。
曹魏皇室又严格控制同宗,从而造成主干强,侧枝弱而又分散的局面。当主干的皇室出现幼君无力掌控朝政时。便给士族有创造了另一个时机。
又加之司马懿长期在外统兵,得到军界的支持和控制。从而形成了文有朝廷、武有军队的大好局面。所以说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单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