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老式火枪为什么被称为“鸟枪”?
优质回答:
鸟枪,也叫鸟铳,是明清时期中国人对火绳枪的一种称呼。
鸟铳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铳管加上弯型的枪托之后,其外貌特别像飞鸟的鸟喙;另一种说法是鸟铳能够击中天上飞鸟,故而得名。不过二者取其一的话,我是更愿意相信第一种。因为在膛线出现以前,火枪的精准度实在是不敢恭维,如果可以轻易打中飞鸟,那恐怕就是来复枪了。
关于鸟铳是如何进入中国的,这里就不多说了,总而言之鸟铳的传入对中国军事的冲击力度是非常可观的。据《明会典。火器》记载,兵仗局在嘉靖三十七年伤制了第批鸟钪1万支,铳身都由铳管、瞄准装置、扳机、铳床、弯形铳托构成。
鸟铳管是鸟统的主要构件,其材料的优劣以及制造工艺的精粗,是鸟铳质量好坏的关键。鸟铳铳管用精铁制作,据《筹海图编·鸟咀铳》记载,此种精铁,是按10斤粗铁冶炼1斤精铁的比例炼成的,只有用这样的精铁制成的铳管才能坚固耐用,不会在射关时发生炸裂。制作鸟统管的方法通常先用精铁卷成一大一小的两根铁管,以大包小,使两管紧密贴实,尔后用钢钻钻成内壁光滑平直的铣管。钻铣工艺很精细,每人每天只 能钻进1寸左右,大致一个月钻成支。如果工艺粗糙,钻成的管壁厚薄不均,就会产生膛小阻卡弹丸或膛大弹丸射出无力等弊病, 以致不能保证发射的威力和安全。这种方法在《兵录·鸟铳总说》中有详细记载。
铳管制成后,再于前端安上准星,尾部设置照门,前后对准,构成端正无斜的瞄准装置。铳管的尾部内壁刻有阴螺旋线,以阳螺丝钉旋入旋出,旋入时起闭气作用,旋出后便于清刷内壁。管口外部呈正八边形,后部有药室,开有火门,火门外有盖,以保持药室内火药干燥洁净。完整的铳管制成后,安于铳床上。铳床刻成凹形管槽,使铳管贴合嵌人,前端伸出床外约2寸。铣床后部连接约7寸长的弯形枪托,成为手柄,其上安有龙头形扳机和拨轨。扳机与药室一起构成发火装置,其点火发射方式与欧洲的火绳枪相似。铳床的侧背安插一根搠杖,用作装填弹药和清理铳管内壁。鸟铳制成后须试射三次以上,若不发生故障,才可以作为合格制品交付军队。当然这些严苛的标准,在万历中期便已经被腐败的官场舍弃了。
清朝以后,鸟铳的叫法逐渐减少,在很多文献上,已经开始专称为鸟枪,比如兵丁鸟枪、番肠鸟枪、重型鸟枪等等。
其他网友回答
鸟枪特指明清时期那批火绳枪,明嘉靖年间由葡萄牙传入中国。之所以叫鸟铳的来源有二
其一是明朝范景文有写到“后手不用弃把点火,则不摇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
这个说法是强调鸟铳有火绳击发机括(就是扳机带动火绳),因此射手不用像以前火门枪那样一手持枪、一手持燃烧物去点火门,双手持枪更稳,而且便于瞄准。甚至可以射落飞鸟而得名
↑老式火门枪得这么击发,精度高就有鬼了
其二是,鸟铳在史书中还有个称呼为鸟嘴铳,这个鸟嘴是用来形象的描述火绳机括击发时如鸟啄水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它很多时候就是用来打猎的,虽然也曾经在军队中用过,但是到了清朝,为了利于他们的统治,认为这么好的射击武器,不可以大范围使用,所以被摒弃。
射击时声音很大,被击中的物体像蜂窝一样,有密密麻麻的弹孔,它是用铁砂做子弹,加上一把黑火药,(这样一旦火药装填重复,会炸膛的)杀伤面很广,适用于近战,在明末出现了火绳枪,关于它的由来,说法很多。
有一说是从土耳其进贡的枪支改造而来,还有人说是从日本传过来,当年戚继光抗击倭寇,他写道是由倭寇传来,但是倭寇并不等同于日本人,是指袭扰东南沿海的外国人。
小时候听大人们讲过,被他打中,后果很严重,根本没办法清理完伤口,以前有人用这个打兔子,结果忘记枪膛里有火药,又装填了一遍,开枪时炸了膛,被炸断了手,打猎还是用的比较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