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康熙为周培公守夜吗(康熙王朝周培公死)

网友提问: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什么为去世的周培公守夜?

优质回答:

与其实说是康熙为周培公守夜,到不如说是康熙在为自己犯下的错而忏悔,在自己痛失周培公这样的国之栋梁的同时选择停朝一日,而坐在其绘画的皇舆全图面前痛心不已。

李德全,告诉晚潮的大臣们,周培公…死了,朕停朝一次,为亡灵守夜。

为什么说康熙是在为自己的犯的错忏悔呢?

看完以下几点你觉得是不是康熙的错,把周培公这样一个伟人活活给冰封雪藏了十一年,而且最终病死在了雪国盛京。

在康熙面临灭国之危时,周培公临危受命领着一群“虎狼之师”,打家劫舍般的队伍,剿灭了察哈尔叛军。

为什么说这支由家院士、兵勇、家奴、佣工、组成的队伍可以称的上是虎狼之师呢?

因为这些兵勇不是普通的佣人,而是从皇太极时期的亲属家里的院护,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兵”,用现在的话可以称其为退伍的“老特种兵”,这所以这样才能足以打败察哈尔的叛军。

当然剿灭察哈尔的叛军不仅仅是因为这支虎狼之师久经沙场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周培公的“攻心计”。

“攻心计”:本将军查过典籍,察哈尔王私藏黄金一千万两,折合白银一万万两,我已经向皇上请旨,取胜之日,一半上交国库,一半分发给各位。

身为抚远大将军的周培公以斩二等伯侯如海等人“祭旗”立威,不负皇恩,势如破竹,一举剿灭叛军察哈尔。

周培公首剿察哈尔告捷,次战王辅臣十万大军,依靠数十门红衣大炮,炸的王辅臣后悔不已,俯首称臣。

周培公在炮轰王辅臣时已然不忘平凉三十万百姓的性命,没有使用灭绝人性的打法,为自己的后路而选择了孤身劝降王辅臣,为此还和图海闹了矛盾,最终在周培公的合理分析和劝说之下,下山劝服王辅臣归顺朝廷,也拯救了平凉的百姓于水火,避免了涂炭生灵之苦。

劝服王辅臣的同时也间接杀死了镇南王尚之信,大大涨了朝廷的士气。

周培公二战王辅臣告捷,再战“三藩之首”吴三桂,可惜中途被“罢官免职”,招回京城。

其实有这样的后果也是在周培公的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没人想到噩耗说来就来,让周培公抱憾不已。

我早料到会有今天哪,这不是兵部的部令,而是皇上的旨意,只不过是借兵部之口说出来罢了。

此时由周培公和图海带领的兵马依然是兵强马壮,军备充足,就像图海说的一样不出十日就可全歼吴三桂叛军,当然此时此刻不论是谁来挂帅都已然是一盘必胜的棋局,此时出局的人不只是吴三桂,最大的输家确应该是周培公这位亘古伟人。

周培公被冰封在盛京十一年,埋没自己的清白,独处雪国,为的就是维护皇上的面子,临终前的一年时间没有下过炕,已然是油尽灯枯。

人生有几个十一年,而周培公却用十一年的时间堵住悠悠之口,为的就是不让康熙为难,为的就是证明自己的清白,为的就是证明自己不是吴三桂等人的夜郎自大,居功自傲。

周培公虽然一直撂不下心头之患,但是对大清,对皇上一直是忠心耿耿,只为国,不为私。

他剿察哈尔,劝降王辅臣,平吴三桂为大清立下了不世之功,只可惜皇上的一句话让周培公到死都含着一口怨气。

只可惜你是个汉人,而且手中还握有二十多万雄兵,在时朕可以明白的告诉你,盛京是满人的老家,朕把你撂在这,也是为了监视你,惭愧,惭愧呀!

周培公听到的虽然是康熙帝肺腑之言,但是却句句如针,字字扎心,临终前不忘举贤良(姚启圣),送地图(皇舆全图),吐良策,助康熙平定天下。

良策:此图不单是大清的最精最全之图,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最精最全之图,台湾郑氏孤悬海外,只是大清的疥癣之疾,大清的心头巨患不是台湾,而是蒙古准格尔王葛尔丹,葛尔丹之西有西藏之达赖喇嘛暗中支援,之东有俄罗斯彼得大帝重兵压境,三方一旦联手大清则永无宁日,但欲平葛尔丹须先收台湾。

在周培公离世之后康熙帝也是完全按照周培公的良策一步步扩张全图的,熟知周培公在康熙帝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的,而康熙帝因此对自己也是怨恨不已,又是心有余而无人言,为此仅能为亡灵守夜,停晚潮一日,为其默哀悲鸣。

我是追溯历史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文/追溯历史传奇(原创)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基于《康熙王朝》电视剧的情节,所以我们先来看下发生的背景:

首先,周培公曾经在灭三藩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是他独挽狂澜,在所有人都慌了的情况下,周培公率领一支临时组建的、由孝庄太后家奴及家奴的家奴组成的部队,打败了察哈尔叛军、劝降了陕西拥兵自重的王辅臣,可谓是居功至伟了。但是,为了 不让汉人掌权,康熙还是直接撤走了周培公的军权,交由满人图海。这是康熙第一重对不起周培公的地方。

其次,就算被调回了朝廷,康熙怕周培公功高盖主,并没有继续委周培公以重任,相反,还把他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调到了塞北,其实是为了让自己人监视他。

台湾遇到问题,康熙却第一个想起周培公,也的确是因为周培公的权谋和才干实在是当朝没有人可以替代。所以,康熙一到蒙古境内就立刻先去探望周培公,名为探望,实则是希望他能够重新出山,帮助自己拿下台湾。

然而看到周培公已然因为水土不服而病入膏肓,康熙知道,是自己把周培公害成这样,自己误了一位大才,当时的康熙首先是可惜,这样的人才不能再为自己所用,为大清出力。

其次,康熙也为自己对周培公的所作所为感到很深的抱歉。

另外,周培公虽然无法出山,但是他在临终之时还在为康熙着想,为康熙做了两件事。其一,向康熙推荐了福建人姚启圣,这位姚启圣就是后来平台湾居功至伟的福建总督。

其二,周培公在蛰居的时候,用多年时间绘制了一副巨大的地图献给康熙,希望能够帮他用地理的方式看明白目前清朝所面临的周边局势,并且在图中很清楚地标明了康熙后面的几大强敌——台湾、蒙古、俄罗斯等等,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在康熙这样对自己的时候,还能够以德抱怨地为他着想,这一点也是让康熙尤为愧疚的。

另外,周培公是当年康熙的老师伍次友推荐给他的人才,这里面还有这层关系。

因此,康熙面对着周培公为自己画的那幅巨大的地图,睹物思人,想起自己对周培公的所作所为,在感动、愧疚、惋惜、难过等等情绪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决定为他守夜,以寄哀思。

其他网友回答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去世后,没有配享太庙,却享受了一次低调奢华的葬礼,康熙亲自为其守夜。康熙的这一举动,看似不经意,却别有洞天。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在剧中,周培公原本是流浪街头的才子,得益于朱国治与伍茨友的举荐,跻身庙堂。凭借过人的才华,周培公很快就得到康熙的重用,不仅出谋划策,还亲自上马:

带领三千家奴,平定察哈尔王叛乱;

只身入敌营,劝降王辅臣,给了吴三桂致命一击;

即使被贬盛京,周培公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不仅守住了满清的老家,还编制出大清最精确的地图。

周培公如此丰功伟绩,朝廷虽未完全承认,但康熙心里清楚,他就是大清的擎天柱。功臣去世,康熙亲自守夜,是对其生前功绩的再一次认可。

周培公在受到重用时,并不像其他臣子一样恃宠而骄,而是懂得谦虚谨慎,比如,在攻打王辅臣时,即使志在必得他也极力主张以招抚为主,因而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他的这种“人本”思想,与康熙是不谋而合的。

周培公身上有一种其他臣子所没有的特点,那就是说话不留情面,面对康熙也直截了当,即使君臣生离死别也不给康熙留面子。他们看似君臣,但带有几分诤友的情分。

康熙许多措施不得当,周培公都冒着触怒龙颜的危险直言进谏。他并不是因为怕康熙而忠君爱国,而一心为公。

康熙是明君,知道谏臣的重要性。周培公去了,再也没有人敢对康熙矫枉过正。环视满朝文武,再也没有一个人能与康熙成为知己,在思想层面进行交流。周培公在康熙中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他的去世,让康熙进一步体会到什么叫孤家寡人。

眼看郑经孤悬海外,葛尔丹虎视眈眈,沙俄蠢蠢欲动,正是大清危难之时,也是康熙用人之际,然而,朝廷不乏阿谀奉承之辈,却难寻一位挂帅之人。康熙为周培公守夜,是在国难思良将。

康熙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个人秀”

周培公已经去世了,康熙给他再高的待遇、殊荣,那都是放“马后炮”,如同有些“不孝子”,不好好照顾生前父母,却在其去世后风光大葬,分明就是演戏给别人看。康熙演这出戏给谁看呢?

一、演给满朝文武看。康熙是皇帝,而皇权的贯彻离不开臣子的支持,所以,康熙在考虑问题时经常都会拉拢一部分人。为周培公守夜,其实是故意将其树立为“臣工模范”,让所有的臣子知道,只要你们心中有君王、眼里有大清,我一样给你们高规格的待遇。

当时的朝廷,明显是重满轻汉,康熙也能感受到汉臣的不满情绪。周培公是一位汉臣,康熙守夜的举动,是在刻意淡化满汉之别,告诉心有疑虑的汉臣:满汉一家亲,朕用人只论才德,不论出生。

二、演给全天下人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康熙是全天下的君王,他要为所有的所有的君、臣、民负责。

周培公,一介书生,起于市井,可为天下人的典型,尤其可以当读书人的楷模。康熙为他守夜,经过传扬与歌颂,就能得到一群士子之心加上一片民意。

三、演给千秋万代的后人看。康熙是有为之君,想做千古一帝,将来彪炳史册,说到底也有点虚荣心作祟,好大喜功。这种人,往往很注重自己的历史评价,时时刻刻都想把自己包装成明君。他亲自为周培公守夜,就特别符合“明君”的形象,百年之后就是一段“君臣知遇”的佳话。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