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马是真的吗?这是诸葛亮做的吗(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真实存在吗)

网友提问: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是否纯属传说,不然为何至今仿制不出来?

优质回答:

有幸回答,感激阅读。

黑科技~~~黑科技~~~黑科技~~~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尤其是流马,是一种与普通辎重车辆相比,缩小化后适合在栈道上行进的辎重车辆。

(注)诸葛亮集: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后杠与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

(注)居延汉简:入粟大石二十五石,车一辆输甲沟候官……入粟大石廿五石车一辆居摄三年三月。

(注)九章算术:六人共车,车载二十五斛。

一般两汉辎重车辆的运载量是25斛(石),需要6人运输,日行30里左右,但栈道狭窄,6人在栈道上行进,面积比较啊,行进困难,所以诸葛亮就对辎重车辆进行改进。

《三国志诸葛亮传》明确记载了诸葛亮在231年四伐使用了木牛,从运载量来看,木牛个头还是比较大的,据说“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能够“载一岁粮”,按照1人份计算,以“一人三百日食,用粮十八斛”的小斛为下限,又以古代男丁“岁食三十六石”为上限,木牛的运载量大约在20斛-36斛之间,日行20多里。

或许是木牛比较大,到了234年的五伐,《诸葛亮传》又明确记载诸葛亮改用了流马,流马的运载量变成“方囊二枚”,而“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也就是差不多近5斛,运输应该是1人(猜测估计)。

显然,相比普通辎重车辆和木牛,诸葛亮在234年五伐使用的流马的运载量和运输人员是大大减少,显然是更适合在狭窄栈道上运输。

此外,木牛流马的意义在于降低了民夫徭役的辛苦程度。过往在栈道上运输粮草,全靠人力背负粮草,比如一伐前后魏延提出子午谷时说“精兵五千,负粮五千”,而诸葛亮四伐五伐,分别使用了木牛和流马,因为带了轮子,所以说是“人不大劳”。

两汉普通辎重:运载量25斛(石),运输人员约6人,日行30里左右。

诸葛亮的木牛:运载量20斛-36斛(石),运输人员数量不知,日行20多里。

诸葛亮的流马:运载量近5斛(石),运输人员估计1人,日行约20多里(估计)。

至于叫木牛流马,我觉得木牛流马是意指辎重的体型大小,木牛为大,流马为小,而流马类似于独轮车之类的运输工具,把轮子说成“前后四脚”,把头部搞成动物造型,来增加神秘感,考虑到古代的情况,也可以理解。

所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不是什么玄学,也不是什么黑科技,而是诸葛亮针对地形,对原有的辎重车辆进行了改造,尤其是流马,缩小化后使其更适合在栈道上行进,从而降低了栈道上民夫徭役的辛苦程度。

其他网友回答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当不是空口无凭之物。

首先,诸葛亮多次挥师北伐,而秦岭是其进军关中的最大障碍,一般人想要穿过这个天下大阻都不容易,何况兵马未动,粮草要先行。从客观需求来说,确实需要这样一个运送粮食等后勤物资的运输工具。

其次,不管是正史《三国志》还是之后的《三国志注》引用的《诸葛亮集》,都有对木牛流马的记载,尤其是后者,详细记载了木牛流马的做法。

“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

说明这个木牛,是有轮子的,类似现在的独轮车。

可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就是说这个木牛,可以运一个人一年吃的粮食,日行二十里,人不用太累。

秦岭褒斜栈道

要知道,人不用太累,是相比之前费力的挑担模式,而并非后人所神化诸葛亮而认为的木牛流马是全自动的。怎么可能是全自动的呢?想想就知道不可能。

关于木牛的造型,可参考下图。

这种小巧灵活的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还是很好用的,相对以前的运输方式,大有进步。

综上可知,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以运送军粮,这个说法是没问题的。但是木牛流马并非后世传言的那么神奇。就是相对来说比较省劲点的类似独轮车的运输工具。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其他网友回答

“木牛流马”在史书上多有记载,并且后人祖冲之曾经仿制过此物,所以并不是传说,也不是说仿制不出来。

众所周知,诸葛亮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更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如孔明灯、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孔明锁等等,甚至有人说馒头都是他发明的,今天我们来讲讲他其中一个发明——木牛流马。

关于“木牛流马”,《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多有提到,如“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兵”,又如“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在《三国志.后主传》中也曾记载“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木牛流马有更详细的描述,就不一一细说了,他同时对木牛流马的制作方法做了做详细的描述,是被认为是最接近木牛流马真相封制作方法。

现代人按照罗贯中小说中描述的制作方法曾做过,但最后做出来居然发现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板车加上方形箱子,并没有特别奇异之处。也许这大概是罗贯中他老人家自己在写小说时自己杜撰的。

难道真的就是普通的四轮车和独轮车吗?

祖冲之则认为木牛流马是一种技艺高超的自动机械,“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按照祖冲之说来,他把木牛流马改进后造出的机器更是神奇,只可惜,也没留下任何草图或者实物,所以一直以来人们怀疑木牛流马的真实性。

宋朝时,宋人高承在《事物纪事》中写道“木牛即今小车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近代史学家范文澜、郭沫若等皆认同“木牛是独轮车,流马是四轮车”。后来现代史学家又认为,木牛流马应该是一种安装在四轮车上的齿轮组传动的绞盘索道系统,在四川有同时代的这类系统还在使用,而且存在机扩。

那么,如此简单的系统为何一直没有仿制出来?

其实,祖冲之已经仿制过,他所处时代与三国时期接近,估计当时还能得到设计图,甚至是实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战火的侵袭,我国古老文献损毁无数,没有具体的参照物,仿制的难度可想而知。

幸好的是,随着近几年对木牛流马研究的深入,民间有接近于祖冲之描述的“不劳人力”模型仿照,但还是无法达到“运四百斤行二十里”的水平。

所以说,木牛流马的存在毋庸置疑,只不过我们缺了最原始的构造方法,所以一直无法完全仿制出,随着史料的完善,我想终有一天木牛流马的秘密会大白于天下。

其他网友回答

是真事还是传说,大概没有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我们能够拍着胸脯说一定是真的吧?

只能是根据现代目前的经验,我们更愿意相信他是真是假而已。

不过你说的也不无道理,诸葛亮再怎么聪明,技术上限制也不可能让他有比现代更先进的思维。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由于他思维的前卫和跳脱,所造的木牛流马在当时让别人完全不能理解,所以在表述上稍有偏差,再加上口口相传,神话了一部分的作用却是十分可能的事了。

其他网友回答

木牛流马的真实性不容怀疑,木牛流马的确是存在的,但是《三国演义》中,对木牛流马神乎其神的描述却不完全可信。

《三国演义》对木牛流马的描述: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①方腹曲头:身体程方形,头部程曲形。 木牛流马的主要用途是运输粮食,因此,“方腹”就是承载粮食物资的容器,头部更像是装饰,或者是能够控制方向的机关。

②一脚四足:木牛流马有四条腿,每条腿上都有一只脚。 为什么是“脚”而不是蹄呢?

因为“脚面”的抓地面积比“牛蹄”更大,不易倒塌,符合力学原理。

③头入领中:“领”就是脖子,木牛流马的头缩在脖子中。 木牛流马还有脖子???我认为脖子就是方形的身体,所为“头入领中”,表示了“头”和“身体”几乎是无缝相连的。④“垂着牛舌”:木牛流马的舌头垂直向下。 牛舌很可能是一个止动装置,就像是自行车的保险叉一样。

⑤载多而行少:装的多,但跑的慢。

⑥宜可大用不可小使:适合大批量的物资运输,如果仅仅运送几担粮食没必要使用。

⑦特行者数十里:满载货物之后,大约能够行驶数十里路。

⑧转者牛足:牛足可以转动,这个“转动”应该是指牛足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向而进行“变向”运动,就像自行车的车轮可以向左右摇晃变换方向。

⑨覆者为牛背:牛背上有个盖子。

⑩曲者为牛肋:有类似“肋骨”的条状物体对牛腹进行保护。

11、牛仰双辕:木牛流马在呈站立状时,是一个头部比尾部高的状态。

“双辕”是指马车前左右两边架马的两根直木,在我看来,木牛流马身上的“双辕”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像是两根推车用的杆子——“车把”。

12、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六尺差不多1.45m,古代的尺比较小,一尺约600px。 也就是说,木牛流马前后四足各向前迈一步(四足各迈一步一共四步)的距离是1.45米,如果说迈出四步的时间大约在1秒左右,那么木牛流马每分钟行驶87m,每小时行驶5220m。

13、载一岁粮:“岁”是一个时间单位代表365天,并不是一个重量单位,在这里的“一岁粮”,指的应该是365斤粮食。 但是三国文化专家郭清华老师说“一岁粮”指的是600斤粮食,至于他怎么得出来的结果,我就不知道了。

14、人不大劳:说明木牛流马是需要人来操纵的,并不是一个全自动的机械。 以上便是我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所解读出的木牛流马的大致情况。

我不敢确定木牛流马是什么东西,因为武侯的智慧并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够轻易揣测的,所以我把锅,交给专家们来背……

历史学家李约瑟老先生认为,木牛流马其实就是有一个牛头作为装饰的独轮车。

《中国通史简编》的作者范文澜老先生也认为,木牛流马是一种有四只脚作为支撑的人力独轮车,。

它的独到之处在于,木牛流马的每只脚上都有一个能够转向的小轮子,使其在平地上能够更加快去的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也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是不是对木牛流马有些失望?三国时期的运输车都是两轮驱动的,而诸葛亮能够制造出“大轮负责驱动,四个小轮负责支撑和辅助移动”的木牛流马,已经是超越时代的进步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