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名字与字有什么关系(古代人的名和字有什么讲究)

网友提问:

古人在起名字的时候有什么讲究,名和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优质回答:

关于古代人的“姓氏名字号”,过去,大多以顾炎武的《日知录》和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为权威解读。

后来,随着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金文和两周文献研究的深入,又有了一些新的观点。

概括起来,大致可以规纳入下——

殷商,不讲姓氏,讲“族徽”。

甲骨文里,有数百个相区别的“族徽”字。这些字,与后来的汉字基本没有联系。那时候,不同的族或部落或“方国”,都有自己的“族徽”。这大约就是当时的“姓氏”。

讲究姓氏,是从西周开始的。

北大李零教授说,姓氏,是西周种姓制度的核心;而种姓制度,又是西周大一统的核心。

从目前发现的西周青铜器上的金文看,最初的姓,只有十七个,还有文献上有而金文中没有的,加起来也只是二十个左右。

这些“姓”,大多以“女”为部首,比如姬、姜、姚、姒、妫、妊、姞、嬴,等等。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里说,女姓是周人的一大发明。

所以,学者们说,最初的“姓”,表示的是母系的血缘。

西周,分封亲戚,一下子封了七十多国。这里面,姬姓为多,有五十多个。但封到各地之后,就以地为“氏”了,或者叫以国为“氏”。

这就形成了西周姓氏的“大爆发”。

《尚书.尧典》和《诗》以及青铜器上的金文,有了“百姓”一词。“百”,是个虚数,表示很多而已。“百姓”,也作“百生”,还留有母族血缘的痕迹。

不过,在周代,男人只称氏,不称姓

《左传.庄公六年》载,楚文王伐申过邓,他的母亲是邓国人,邓国贵族劝邓祁侯杀了楚文王,邓侯说,楚文王“吾甥也”,不能杀。这是说,那个时候的男人,至少是贵族,既是父系的某男,又是母系的某甥,母系的亲情甚至超过父系。

那个时候的女人,也在姓下加氏,比如武姜亦被称为姜氏、骊姬被称为姬氏等等。

氏的重要性越来越强,有时候,“氏”与“族”就成了同义词。

《战国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这个“族”,说的是同“氏”。

战国以后,就基本以氏为姓了。到了汉代,姓氏则完全合一。

以上是姓氏的演变。

古人的名字怎么起的呢?

殷商的时候,似乎“排序”是一种重要方法——以甲乙丙丁的顺序排,不仅兄弟之间,各代之间也常用这种办法。

西周,好像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这一传统。

周文王的第三子名“鲜”,按“伯仲叔季”的排行,前面加“叔”字,又因为封于管地,连起来称“管叔鲜”。

除了排序,上古时候贵族起名,也有一定“随意性”。

比如周族先祖“弃”,司马迁说:“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那么,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就很可能是生于日出之时了。

孔子,殷人后代,子姓。司马迁的说法是“姓孔氏”,汉代,姓氏已经合一。司马迁还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丘”的含义之一,是“四方高,中央下为丘”。

仔细想想,古人这样起名很可以理解。前些年或者更早,北方农村,生了男孩,叫“铁蛋”“柱子”“狗剩”的不少;女孩,叫“二丫”“三妮”的已很常见,如果起名叫“桂花”或者“彩云”,那就是比较文化的了。老人们说,名字越平常就越好养活。

古人,有名有字。商汤,学者们考证,就有“字”。周代更不例外。

据称,上古时,婴儿出生三月由父亲起名。男子二十而冠,即行成人礼的时候取字。

女子也有字。

《礼.曲礼》曰:“女子许嫁,笄而字。”这一般是十五岁。未许嫁叫“待字”。例如,青铜器《铸公簠(fu)》上的“孟妊车母”,“妊”是姓,“车”是字。

古人的名与字,一般是同义,少数是反义。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同义。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说:“广平曰原”,也是同义。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同义。宰予,字子我,也是同义。诸葛亮,字孔明,亦是。李白,字太白,还是。

曾参之父曾点,字皙(xi),《说文》:“点,小黑也。”又:“皙,人色白也。”这就是反义了。

也有一些古人的名和字看不出相互联系,这大约是因为字义发生了变化的原因。

前面说到“颜回,字子渊”、“宰予,字子我”,这是春秋和战国中前期的习惯——在男子的字之前加子,是一种尊称。

这一时期,在字之前,还通常加上“伯仲叔季”的排行,亦表尊重。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等。

另外,周代的时候,贵族男子的字后面,常常加“父”字或“甫”字,以表示性别。如“伯禽父”“仲尼父”等等。

周代贵族女子的字之前,也加排行,后面则加“母”或“女”字表示性别。前面举到的“孟妊车母”,“孟”同“伯”为排行,“母”表性别。

古人名字连说的时候,一般是先称字,再称名,以表尊重。

比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

相互称呼的时候,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亦称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这从《论语》中可以看到以上区别。

汉以后,男人的字,多使用两字为“字”。而且实兴另起“别号”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严格来说,名和字在来源上是不同的。

名,是出生后,父亲给取的。字,是成年礼上,嘉宾给取的。

所以,一个来源于老爹,一个来源于嘉宾。

后来,名字还是由父亲取,但不是不能改,遇到牛一点儿的嘉宾,不仅可以给取字,甚至给你改名字。

比如,曾国藩原名曾子城,科举取第后,就被主考官改成曾国藩。

但,不管怎么取名取字,名和字之间一般都要有相关性。简单说,就是得玩文字游戏。

这种相关性的文字游戏可以玩出很多花样。随着汉语发展的越来越丰富,名和字之间的可以玩出的花样就越来越多。

怎么理解这种相关性呢?还是通过举例子来讲吧。

曾国藩,原名曾子城,字居武。子城和居武,有啥相关性?出自《孟子》的一句话,“曾子居武城”,意思是曾子住在武城这个地方。而曾国藩一家的族谱正好能够追溯到曾子,所以曾子城字居武,就把“曾子居武城”全给用上了。

曹操,字孟德。出处大体是《荀子》,“夫是之谓德操”,道德和操行全都有了。至于曹孟德以后是不是这样,那就不能怪在名字上了。

苏轼,字子瞻。出处应该耳熟能详,是《左传》的“曹刿论战”一篇: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其中登轼的轼是车前横木,望之的望与瞻意思一样。那这个子是干什么用的?而且好像很多古人中的名字里都有子。春秋战国时候,子是姓,之后就成了虚词,但老被用。

杜甫,字子美。甫、子,都是取名常用的虚词,算是对男人的美称。杜甫这个名字就牛了,把这些好词全给用了一遍。名甫,就是美男子了;而字子美,还要再说一遍就是美。

当然古人取名字也会比来比去,人不见得能比过你,但名字一定要压你一头。比如关于韩愈的一个故事:韩愈的大哥名“会”、二哥名“介”。韩会和韩介,这俩名字牛吗?会和介都是人字头,所以有出人头地的意思。但韩愈的愈就更牛了,“愈”也是人字头,却有超过的意思,出人头地不够,还要更上一层楼。后来韩愈科举屡屡不顺。这时候就开始怪名字了,认为这名字过犹不及了。于是,他就从自己媳妇卢氏的一首诗中取了一个字“退之”。原诗是: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字,还有这个警醒的作用啊。当然有,而且这类作用的例子还不少。比如文学家朱自清字佩弦,但可能是觉得自清太柔了,而自己本人又性子慢,所以取字佩弦,让自己做事干练一点儿。

同时,名和字的关系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名字的读音和意义。

比如明末清初的藏书家董说,他的名字里的这个“说”,到底是读yuè还是读shuō呢?应该读yuè,因为他字雨若。这个名,与商朝的傅说相关联。其中《尚书》“说命”一篇中,商王武丁,就把傅说对自己的意义比作雨水对干旱的意义,就有若雨一说。

还有,曾参的参应该怎么读?现在我们一般都读shen。但实际上,应该读can。因为曾参字子舆。在古代“舆”是车的意思。而一辆车应该有几匹马拉是有讲究的,其中大夫一级是用三匹马拉,称“参舆”,这里就读can。所以,曾参字子舆,就是把“参舆”这个词给拆了,应该读can。

名和字要呼应、要有相关性,是个一般规律。

但可能因为典故用得太深奥,所以有时候不太好找。还有就是有些人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取字,于是不按规矩出牌自己改字玩。这就让人挠头了。

仔细品味名和字的联系,还是很有意思的,权可看作一种文字游戏。但现在就没有取字一说了,一名走遍天下,这也倒省事了。

名是老爹给取,字是嘉宾给取,即便是自己改也得有相关性,这也太没个性了吧。自己给自己取个名字就不行吗?古人要彰显自己的个性就取号,这个号就可以随便招呼了,你想咋玩就咋玩,相当于现在的网名或笔名。而且,如果你喜欢,想取多少号就取多少号,这个没人管你。

其他网友回答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欢迎来到翰墨苑。

古人除了有名之外,还有字。古人的字是在男子取字是在举行成年礼时取的。男子取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时,而女子取字是在十五岁举行笄之时。

古人的名和字,往往会有一定意义的联系,比如抗金名将岳飞字鹏举,是取了鹏举升空之意。而颜回字子渊,《说文解字》注释渊为:渊,回水也。可见渊便是回旋水流的意思。而《说文解字注》中更是将颜回的字作为注释,《说文解字注》:渊,回水也。顔回字子渊。从水。象形。

那么古代名和字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在中国古代,名是一个人行走世间所用的代表符号,而字耶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字又称为“表字”,《白虎通·姓名》说:“或旁其名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名”可见古人的名和字是在意义上有所关联的,再比如屈原名平字原。

古人取字还是为了出于对于成人后的尊重和避讳,在古代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欢迎关注翰墨苑。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在起名和字的时候非常有讲究,一般来说: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代表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或希冀,是长辈来叫的,一切血缘长辈,都可以直呼名。自称、卑称时,也可以用名字。平辈之间,如果关系非常亲近,在私下也可以直接称名。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特别注意的是,在尊长之前,一切的自称都要用名,而不能用字。在与一般的同辈、晚辈的交往之中,对方必须称呼我的字,如果直接叫名,就是冒犯。“直呼其名”、“指名道姓”一直都不是什么褒义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 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

屈平,字原。广平曰原。

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

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

杜甫,字子美,“甫”的解解释则是“古代美男子的称呼”。

2 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如:

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

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

孟郊,字东野。郊即野外。

3 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

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刘过,字改之。改了就不为过错。

韩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愈、越来越好”之意。

顾炎武,名炎武,字宁人。武,泛指干戈之事。宁人,使人相安无事。

4 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

张岱,名岱,字宗子。岱,泰山的别称,也叫岱宗,岱岳。

苏轼,名轼。字子瞻。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君冯(凭)轼而观之”。

5 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

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意义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

元朝马致远,字千里,骏马奔驰可致千里之意。

其实,笼统的讲,名和字就意义相近和相反两个大的分类。

其他网友回答

取名在新朝时稍特殊些,如三国时期,刘备、張飞、赵云等,都是二字名。这是因为新朝皇帝王莽改革时,规定人们都是二字名,犯罪的人才会起三字名。王莽帝为推行改革,其子王宗犯罪了,就把王宗的名字中间加个字,叫王会宗。王莽帝为推行改革不惜余力,可惜改革触动了地主阶层利益,也直接导致了新朝的覆灭。这在姓名历史中也是比较特殊的,详见微信公众号搜河南省图书馆,在2018年3月8日的文章中,我有介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