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怎样欣赏李白送别诗中的千古名篇《赠汪沦》?
优质回答:
我们欣赏佳作,要认真去欣赏,首先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介绍一下,由助于更好地去欣赏和分析。原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诗人李白从秋浦到泾县的桃花潭游玩,受邀到汪伦家作客。分别时,汪伦用脚踏地打节拍为之送行,李白被这一情景十分感动,于是李白流泪写下这首诗。
赏折:前两句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述送行者,展示一副离别画面,“离别”与“忽间”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之情态。
后两句着重抒情。“千尺”用夸张的手法,強调水深,意旨在表达诗人与汪伦的友情更加深。在这里用“深千尺”和“送我情”相比较,更显得意味深长,受到了即形象又隽永之郊果。
这首小诗,倍受人们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了后人抒写离别之情的别用语。
其他网友回答
《赠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汪伦是泾川豪士,听说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至,结果汪伦告诉他:“‘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大笑,款留数日,李白离开的时候,汪伦亲送,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这类诗话,当不得真,不过读读挺有意思。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李白坐着船将要远行,忽然听到岸上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桃花潭的潭水,深达千尺,却比不上汪伦送我离开时的情意。
这首诗,犯了古诗创作的两大忌讳,一是诗忌直,这首诗却写得直白浅露,二是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这首诗,却以自己与好友的名字入诗。
然而这首诗却依然成为了千古名篇。
李白纯以胸中之气运笔,完全抛弃了写作规律,尽管此诗直白,然而意尽却韵不尽,诗人与友人的情感已经完全体现在诗中,诗外无意,但是,诗中却有一种质朴率真的意味悠然不绝。
因此,诗中直用自己与友人的名字,也不显得粗俗,相反更显率真。
李白远行,汪伦踏歌相送,潭水悠悠,情意浓浓,这里的人情风物,都透露出一种质朴的真情。此诗能成为千古名篇,不在诗的意境,而在诗的韵味。
答者:谢小楼
其他网友回答
春天桃花盛开,我俩相聚,分别已是花落去:人生一春的盛宴惠聚已得享,心有所依;近似于“桃园三结义”的季节相聚、春聚的友人一定情同手足。
老传统国人都会在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清明时节雨纷纷,各式花开随风零;正是曾经桃花时节的相聚转变为思念,到清明来次墓地、做个心灵的祭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