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的典故(古代君王自称寡人是什么意思?)

网友提问:

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

优质回答:

皇帝一般自称“朕”,自称“寡人”的通常是先秦时那些诸侯国的国君。

所谓“寡人”,常见于《左传》一类的先秦史书,它的真实含义说法不一,按现在的考证大概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寡人”就是“少德之人”,属于君主的谦称,《道德经》里说: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意思是说,贱(民众)是贵的根本,下(民众)是高的基础,没有贱和下的民众就侯王就会失去根本和基础,就不能成之为侯王,因此他们用孤、寡、不谷这样的谦称来时刻警醒自己。这一种解释符合儒家“君主以德服人”的思想,因此是古代关于“寡人”注解的主流观点。

第二种观点则恰恰相反,认为“寡人”是表示嫡子、正统,属于君主的傲称。先秦时期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社会,讲究“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身为一国之长,国君对下属不可能使用谦称,因此使用“寡人”恰恰是为了表明自己是嫡正的,是唯一的,是这个国家的合法所有人,是“予一人”的意思。

第三种观点很简单,认为“寡人”就是古代礼法制下国君对去世父亲的一种尊敬。因为国君登基时,一般是在他的父亲去世时,出于孝道,国君不能为自己的登基表达喜悦,反而要因父亲的去世时刻表示悲痛,因此自称“寡人”,表示自己被父亲弃下,从而彰显孝道。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君邀请!

古代大王自称寡人应该有这几个意思:

1、首先,因为皇帝高高在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人在地位和权力上与他对等。所谓高处不胜寒,地位越高,越难找到知心的朋友,所以自称是孤家寡人。2、其次,皇帝手握生杀大权,一言不合就发飙。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一个不小心或是说错话,就有可能人头落地。所以,人们在他面前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唯恐走错一步路,说错一句话。即使身份贵为皇后、皇妃、皇子,见到皇帝也要请安,在一片“皇上吉祥、阿玛吉祥”声中,皇帝是满满的的优越感、幸福感。谁也不敢与他倾诉衷肠,没有可以交心的人,所以自称是孤家寡人 。3、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文:亦诗诗图: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君王常见的自称共有三种,朕,寡人和孤。

其中“朕”在最初只是“我”的意思,平民士大夫,皆可用于自称(屈原在离骚中曾使用过这个称呼),但在秦始皇开创帝制以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功盖三皇五帝,创了皇帝这个称呼,不知道为啥,他在同时规定非天子不能自称朕,于是“朕”就变成天子独有了。

“孤”在五代十国,三国时期及战国时期使用者较多,但不难看出这些时候国家都没有完全统一,距离“天子”还差了一些,而这个称呼同样没有限死仅能君王所用,曹操曾说过“设使天下无有孤”,这个时候的曹操刚吃下赤壁大败,并没有加封魏王,仅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使用此称呼也没有不妥。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中国人的谦虚从古至今,即使身居高位,仍不能忘。但这个称呼并没有固定为君主专用,一国太子或割据一方的诸侯王都有用过此称呼,而在唐朝以后几乎没有皇帝会在自称寡人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