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被唐僧赶走几次为什么(孙悟空有几次被唐僧赶走)

网友提问:

孙悟空被唐僧赶走几次为什么?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收了孙为徒后,唐僧师徒二人便取经而去,路遇六毛贼剪径,金蝉子转世的唐僧,慧根俱聪,从六贼名字悟出与佛结缘,即:清净六根。刚从五行山解脱出来的孙,哪能领会?挥动如意金箍棒,将六毛贼一并打死,撵走孙,唐僧自以为捍卫了佛的尊严。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俗称三打白骨精,也是全书经典之一。尸魔分别化身为村姑、老妪和老丈,迷惑唐僧,目的是:吃掉唐僧,长生不老。多亏了孙,使师父唐僧免遭其害。但唐僧怪孙乱杀无辜,第二次撵。

佛教喻意深远,博大精深,以村姑、老妪和老丈为例,分别指向了“贪、嗔、痴这三大恶根,特别是贪,佛教修行大忌,也代表一切恶行之缘。

第五十六回:神狂诸草冦,道昧放心猿

取经路上,这次真的遇到穷凶恶极、谋财害命强盗,孙哪会惯着,打死两人,余下驱走。唐僧极为不爽,事已如此也无奈,只得继续西行,后投宿于杨姓老儿家。恰巧,被驱?强盗之一,是杨老儿之子,见取经人留宿他家,顿觉大好机会,再次和众盗谋划劫杀取经人,夺取包裹。孙再不给杨老儿之子机会,割下头颅,唐僧大怒,任孙怎样恳求,决绝第三次撵走。

杨老儿没了儿子,孤苦伶仃甚是可怜,但其子未领会上一次教训,没有迷途之返,反而更体现凶残一面,行善得善报,种恶得恶果,杨老儿之子种下了恶果,是罪有应得。

其他网友回答

在《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有三次大的矛盾冲突,主要都是孙犯了杀戒,被唐僧批评激怒或者被直接赶走。

第一次是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师徒二人离开双叉岭后,遇到六个强盗,喜、怒、爱、思、欲、忧,孙把他们一个个“尽皆打死”,唐僧说:“只因你没收没管,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这五百年之难。今既入沙门,若还像当时行凶,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

因唐僧絮絮叨叨,孙被激怒后“回东而去”。后收到龙王指点,又返回。

第二次是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这次的原因大家耳熟能详,因唐僧被白骨精蒙骗,写了贬书,把孙赶走,“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 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后来是猪八戒“义激美猴王”,才使他们师徒重聚。

第三次是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孙杀了杨老汉的儿子那一伙强盗,唐僧说,“这泼猴,凶 恶太甚,不是个取经之人。昨日在山坡下,打死那两个贼头,我已怪你不仁。及晚 了到老者之家,蒙他赐斋借宿;又蒙他开后门放我等逃了性命;虽然他的儿子不肖, 与我无干,也不该就枭他首;况又杀死多人,坏了多少生命,伤了天地多少和气。 屡次劝你,更无一毫善念,要你何为!快走,快走!免得又念真言!”后又因真假美猴王让师徒重归于好。

其实,孙与唐僧的每一次冲突,都有深意,第一次打死的六个强盗,名字很是奇怪: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这暗示他们抛弃了六欲,在取经的路上不会受到这几方面的困扰。

第二次的白骨精可以看作是一种幻象,破幻入空,更加坚定信念。这也可以作为对第十九回《乌巢心经》的实践。“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第三次冲突引发的真假美猴王,让取经人更接近自我,本我。不再为内心的魔所诱惑和困扰。

另外,每次冲突,师徒的关系都回更进一层。所以,冲突矛盾是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也为人物形象的不断完善起到促进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

孙猴子其实每次被赶走的理由都是一样的,都是因为这泼猴太能打,打起来拉不住劝不住,师傅嫌弃他造杀孽,影响自己的善行,念紧箍咒吧又看他疼的可怜(唐三藏还是很心软的)

向来有意马心猿的说法,孙猴子在西游记里象征的大概是不受束缚的精神力量吧,或者说是勇敢的心?虽然难以管束,但遇到难事大多时候还得靠这猴子。

唐三藏赶走猴子的时候,当然就是他油脂蒙了心窍的时候,这病他具体犯过几次,我还真不记得了,不过好在每次又都能把这“初心”大弟子找回来,其实没有这猴子一路杀生,哪来他唐三藏坐地成佛呢。

其他网友回答

难道赶走是的错吗?一次?两次?三次?拷问真心么?验证道心儿?看似合情合理的赶走,处处却是在告诉你我他,取经路上多艰险,别让利益蒙昧了初心。迷乱的世道,处处是陷阱,何处是坦途,只有持之以恒,初心不改,方合大道!取的什么经?修的什么道?无非是考验本心的过程,返璞归真,方合契机!五欲六尘的世道啊!取经路上多艰险,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才能取回本心的真经啊!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