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看完《庆余年》27集背诗你有什么感觉?
优质回答:
这一集的编剧和表演,堪称失败。
朝堂醉酒诗百篇,这本来时猫腻《庆余年》原文里最让人热血沸腾的剧情之一,是小说前1/3最大的高潮。读小说时,相信很多人与笔者一样,有畅快淋漓大呼过瘾的感觉,但是在剧中,这种舒爽度打了不小的折扣。
首先,剧情有BUG。范闲自称抄袭杜甫,自称从另一个世界看来的,这竟然没有人感到奇怪,除了庆帝有怀疑,其他所有人都认为这是范闲写的,这非常不合理。诗人自称抄袭,一众精英只以为是酒后醉话和调侃庄墨韩或许能够理解,但范闲明确说出了杜甫的名字,掩饰对“万里悲秋”和“百年寂寞”的漏洞,竟然也没有引起大家的怀疑,这就显然不合理了。看过小说再看电视剧,此处的改编不及格。
其次,铺陈有问题。电视剧或者限于篇幅,对庄墨韩的光环渲染的不够,看不出其文坛泰斗、经史大家的太多风采。演员本身也缺少仙风道骨的气场,这是剧组选演员的问题。这个演员如果让他演被电视剧删去的“花农”靖王爷还说得过去,但是扮演一代文学宗师却弱了很多。
最后,表演有缺陷。还记得老版《三国》里诸葛亮骂死王朗那一段,王朗吐血前有诸多征兆,但庄墨韩的吐血让人感觉“狗血”,之前范闲的令人惊为天人的举动看起来对他的震撼明显不够,吐血更像是为了完成导演要求。而张若昀虽然这一段的表演已经很精彩,但对照原文中的洋洋洒洒、挥斥方遒,显得幼稚很多,有些地方有力过猛,有些地方潇洒不足,相信若是让陈道明来演这一段,一定让人大呼过瘾。
总之,虽然这一段也能让人看得心潮澎湃,但明显与书迷的期望相差太远,有些令人失望。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一章节是整本小说的核心甚至是高潮部分,但更新后看了一下,个人认为拍摄的并不是很好,因此也给剧情带来了一些影响。
一是范闲在被长公主和庄墨韩诬陷说诗抄袭自庄墨韩的先师时,范闲承认了这一操作:诗确是他抄的,但抄自诗圣杜甫,大家追问时,他却说这是梦里抄回来的,个人认为这一剧情设计的有些牵强。另外他解释杜甫是谁时,有提到他的来历,说他来自多年以后的现实世界,这一句话说出来的时候大家神态都很镇定,无一感到奇怪,这是没有道理的,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尤其是当世界之外还存在另一个世界,不是应当七嘴八舌的提问?
第二,来说说背诗这段。个人认为是非常混乱的,背诗这一段儿并没有拍出一个文坛大家的气质,1是演员确实没有,2是台词和音乐的剪辑上非常混乱,加上还有回音,在个人看来,这属于一段噪音,有些地方感觉好像用力过猛,没有让人看了大快朵颐的感觉。这一场景就像小时候在教室里早读老师让大家背书一样,各背各的,一顿操作猛如虎。对于庄墨韩,个人想说一点,身为一个文坛大家并没有文坛大家的气场,也没有文坛大家的度量,但他也是情有可原,毕竟为了救他弟弟肖恩,他必须和长公主一起合作,所以给了这样的人设。
最后,庄墨韩吐血一处,个人认为还是非常好的,他勾结长公主,带着诬陷范闲的任务而来,甚至堵上了自己以及自己师父的名誉,但最后却被范闲百连杀,最致命的是范闲说的那几句话:经书注解,你行,我不行;作诗,你行,我不行;但论做人,我行,你不行。这前后的大反差,对他来说是意想不到的,所以他才会气的当场吐血。
这一段看了也让人觉得心情激动,但和原著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
其他网友回答
看到背诗那段,还是很带感的。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真能把唐诗三百首都背下来,那绝对是相当震撼的事情。
当然,除了诗,还有词。范闲在曾经的那个世界究竟看了多少书,才能将那么多的名句名篇脱口而出。
如果是我“穿越了”,估计也就只会背那么几首耳熟能详的……
所以,在看到“酒后背诗”那段戏时,我第一反应是震撼,是带感,也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第二反应,就是略略反思了一下,觉得自己是时候多读点书,多背几首诗了。
为什么《庆余年》这么上头?大概就是因为它看似非常“正”的服化道背景下,有很多诙谐,却又在诙谐中藏着许多正能量。
比如弘扬“人人平等”的观念;
比如“冰川世界”引发对生态保护的思考……
又比如,如果不多点书,就算穿越了,也只能是个配角……
所以,还是多读书,心存善念地生活吧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其他网友回答
看《庆余年》的两场作诗的场景,都感觉让人不忍直视。诗歌失去了其创作情境,就只剩下文辞格律,只是形式漂亮,少了真正动人之处。
本来还蛮期待范闲在诗会上如何巧用诗词战胜郭少一众,你来我往地过上几轮,结果尬聊半天之后,竟然写了《登高》,而选这首诗的理由简单地让人大跌眼镜——这首诗被评为七律第一诗。且不说此种对《登高》的评价属个别人的一家之言,历史上本对此诗的评价看法本是不一。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中写道:“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结亦滞”。可见以此种说法为由并不一定成立。
然后就是直接无视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常作客”、“百年多病”、“繁霜鬓”、“潦倒浊酒”这些都不是范闲的人设,二十左右的小伙做此种诗,简直无异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这种少年郎的愁也只是倚窗之仇,是四月的阴云,转瞬就过去了。
并不是《登高》不好,而是用在此处不好,用在此处的理由不好。这就好比人家问你最近还不好,你回答说嘿,今儿天气真好一样,处处露着尴尬。
第二个场景就是殿上醉酒背诗百首,也透着尴尬。想塑造一个太白似的斗酒诗百篇的形象,结果搞成背诗大会。对塑造主角文采的人设没有太大的帮助。和上述问题一样,这些诗背后是一个个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每一首诗是一个不同的人生。好比把蛋糕、中药、麻小…七七八八的东西放在一个锅里烩了端来给你。想着把有名的古诗词一勺烩了,诗仙的名头就能坐实,也是有点too young too simple了。倒不如就抓住一个大家薅,至少不会在君主问“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时候说这首词是写给他妈妈的。不然“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就显得太过暧昧不清了吧。
没看过小说,或许猫腻在写这些的时候不要光顾着让大家爽才对。
其他网友回答
看到范闲背诗吊打古人的场面,莫名想到小说中的泛烂套路:不管原先是什么样的人,一穿越就沾沾自喜,我可是学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于是左手唐诗右手宋词傲视群雄独步天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曾经也想过要是哪天能穿越,也要在古代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轰轰烈烈过一场,自从看了甄嬛传就歇了心思,那些古代女人就那么厉害那么恐怖,更何况在官场厮杀争权夺利的男人,最后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还是喜欢现在能看看电视玩玩手机的日子,当个观众看别人穿越威风凛凛真挺好,既过瘾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