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弹中的铀()

网友提问: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所采用的铀是怎么来的?是外国援助的吗?

优质回答:

我国自己的探矿人员在广西探得高浓度的铀矿,在四川的实验工厂研制成功。完全是自力更生,百分之百的中国制造。

因为当时条件所限,研制中有好多科技人员和实验工人因保护不到位,受到了辐射伤害,其中一些终身残疾。

不敢说太多,你懂的。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愿意,我国储备的高浓度(武器级)铀和鈈可做到世界第一。

回顾那些火红的岁月,让人无比激动。

其他网友回答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使用的浓缩铀居然是“土法炼制”出来的,核武器是这种大杀器是不可能会有国家援助给外国的,哪怕是亲密如战后的美英、中苏,虽然曾经一度援助中国的核武器研究项目。

1954年赫鲁晓夫来华参加新中国的建国5周年庆典,毛主席适时向他提出希望苏联能在核武器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中苏在1957年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对华的核技术援助从民用转向军事用途。

最初苏联的确很上心,提供了资料图纸,派遣了专家来华,并且也帮忙选址建设、调试设备,正当一切都处理得差不多,准备大量投入时又发生了意外。

1959年赫鲁晓夫决定访问美国,这两个冷战时期针锋相对的巨头竟然要坐下来谈谈了,也是令人大跌眼镜,在正式访问前,苏联与美英两国进行了禁止试验核武器的谈判。

苏联政府认为,如果被西方国家知道苏联把核武器的样品和技术资料交给中国可能会影响到接下来的谈判以及访问行程,因此单方面暂停了对中国的援助,撤走了所有专家,跟我们说等过两年看看国际形势再决定,这让我国一时有些手足无措,机器没人会操作,工厂也被迫停工,当然苏联更不可能直接提供浓缩铀给中国制造核武器。

所以我国就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浓缩铀提炼之路,那可是正宗的土法炼制,那个时候我国是两眼一抹黑,根本就不知道哪里有铀矿。当时的二机部决定铀矿勘探和开采要全民来办。不久两万多人的地质队伍在全国进行了大面积普查,最后确定了几个铀矿开采基地。但有意思的是,用于第一颗原子弹的铀竟然不全是出自这几个铀矿,而是来自于那些搞不清铀元素为何物的农民手中。当年许多县甚至人民公社都组建了地质队,成千上万的农民投入了找矿工作。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湖南、广东、辽宁等地的农民采矿大军便将地表层的铀矿石几乎扫荡一空。铀矿找到了,下一步是精选。这在当时是个大问题。那时铀矿精选和处理铀矿石的工厂都没有建成,而研究单位又急需两吨二氧化铀做实验,二机部部长宋任穷便指示三局想办法先生产出制取二氧化铀的原料。三局决定在广东的一个地方搞土法炼铀。这个地方叫下庄。下庄是粤北山区中一个仅有几十户农家的小山村。

为了在炼铀厂建成之前获取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重铀酸铵,三局副局长佟城首先赶到下庄,组织十一分队实施土法炼铀。不到一个月炼铀厂就建成了,但厂房有点山寨,竟是用树皮、茅草和竹子搭起来的。草棚下并排竖立着几个大桶,用以代替浸出槽,每个桶中装满了碎矿、稀硝酸和稀硫酸,被浸泡着的矿石在桶里发出咕咕的响声,浸出来的溶液从第一个桶里流进第二个、第三个……然后流进地下的容器里,再从容器里倒回到第一个桶中,反复浸泡沉淀。

但如果按他的办法搞就得多搞几年时间。中方领导考虑那个时间太长,根本就没法按照毛主席提出的“搞一点原子弹、氢弹”的时间表按时出弹。水冶专家特拉菲莫夫却支持中方的做法,他说他自己原先就搞过土法炼铀。苏联的土法是什么办法呢?即使用陶土大缸和大木桶,再用纱布过滤。

这个办法对人身体有危害,对环境的污染比正规的厂子大。但是当时为了早日把铀产品搞出来,肯定要做出牺牲的。所以当时专家提出来要加工20个大桶,直径要两米,高也要两米,这样每个桶装几吨矿石做渗滤,把硫酸倒进去,从里面把铀矿浸出来。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工作必须有安全防护,比如操作的时候都要戴胶皮手套,要穿上套鞋,穿上工作服,还要穿上橡皮围裙,戴口罩,另外废水一定要经过石灰和木炭处理。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一穷二白的乡下哪来的这些个家伙?

很多人不得不直接用手来操作,结果死伤了好几个工人和农民。这其中也包括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土法炼铀中,有些材料需求量很大,比如用来过滤的布就特别费,在酸液中浸一、两次就不能再用了。当时布都要凭布票购买,每人每年的定量很有限,买多了不行,人家要盘问。铀矿工人们就拿着上级发的布票,轮流去各家商店购买,一人一次只能买几米回来。买布时还要保密,不敢跟人家说一下子要这么多布干什么。

1958年底,二机部在下庄主持召开了全民办铀矿现场会,推广下庄的土法炼铀经验。在此前后,江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等20多个省区的农民也被动员起来,人人动手,用土法采矿并冶炼。他们从附近采集矿石,用类似的办法制成精选矿。当时这种被精选后的铀矿被称为“黄饼”(不是黄豆制成的“豆饼”)。农民制成“黄饼”后,拿到收购点去。

尽管这样的“黄饼”极其粗糙,但国家当时定出的价钱却超过了黄金,每吨 20来万元。在当时20万元可以盖一所中型医院。不过扣除了制作成本,加上其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农民并没有赚什么钱。二机部的袁成隆副部长说,土法炼铀,老百姓搞,我听说云南云沧那个地方有农民在那儿炼铀,就亲自去看看到底怎么样。去了一看,到处是小高炉,正在那儿炼呢,一个副专员在那儿主持这个事儿。开采呢,就是用镐刨,那个矿比较富,把那含铀矿刨出来。

要碾碎怎么办呢,没有别的办法,用碾子,就是老百姓碾粮食的那种碾子(日后还要用那个碾子压粮食),把那铀矿石碾碎。碾碎以后得过滤啊,那就用做豆腐的麻布包过滤,一道一道过滤。最后得出细一点儿的,那个铀的沫,这也叫初铀。将来拿这个就可以搞氧化铀、四氟化铀、六氟化铀,一道一道弄下去了。老百姓找矿代价很高,不仅浪费了许多铀,消耗了大量选矿原料,而且还由于缺乏环境保护设施和手段,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农民由于缺乏自身防护的知识和设备, 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伤害的肯定的。不过,这种低剂量的放射危害要很多年后才能体现出来。但当时这样的土法炼铀却了产生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全民办铀矿,获得土法冶炼的重铀酸铵163吨,为原子弹试验的核燃料的生产提供了原料,进而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赢得了时间。

这件事今天看起来确实很好笑 —— 当年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居然就跟造豆腐似的老土,连命都不要了。但也不好笑,那个时代的人们还是有点精神的。伙计,日后可别再小看中国的农民了,造第一颗原子弹也有他们的血汗和生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