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首诗出名的诗人(诗人有名的诗句是什么)

网友提问:

有哪些因为一首诗出名的诗人?

优质回答:

既然是诗人,所做的诗应该不止一首,这里所谓的“因为一首诗而流芳千古”指的应该是指该诗人只凭一首著名的诗歌便千古留名,其他的诗歌则不为人熟知,或者该诗人因为年代久远,导致他只有一首诗留存于世,其诗质量上乘却足以流芳千古。

这样的诗人其实很多,下面只举几个例子。

其一:初唐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唱出了历代志士仁人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孤独,同时具有深沉的哲思,使其成为一首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

其二:唐代边塞诗人王翰的《凉州词》

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该诗豁达、奔放,是边塞诗歌优秀作品之一。

其三: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但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其四: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一首美丽的诗。所谓一诗定诗名,崔护只凭这一首诗,成就了他的名垂青史。

其五: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此诗词清语丽,脍炙人口,乃是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其六:中唐诗人杜秋娘的《金缕衣》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性、涵义深永的小诗,也有人说作者为无名氏。

附:《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其五:唐代诗人金昌绪的《春怨》

其作者生平不详。唐朝余杭人,身世不可考,诗传于世仅《春怨》一首。

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除了上述诗人和其留传千古的诗歌外,应该还有其他的诗人只凭一首诗而留芳千古了,在这里就详述了。

(文/秦时啸歌 于2016.12.09日20时52分)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因一首诗名传千古的例子很多,比如说“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夜月》——张若虚,您还能想起他有什么别的名篇吗?全唐诗收录了他两篇诗作,但知道另一篇的人实在寥寥可数。

除此之外,写出《枫桥夜泊》的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写出《凉州词》的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写出《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写出《题龙阳县青草湖》的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写出《题林安邸》的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上面这些都是传唱千古的名篇了,不过要说作者其他作品,呃~~!其实,我也不知道!

不过,这都不是今天的主角,今天我们来讲讲黄鹤楼、李白和崔颢的故事!

有谁知道崔颢是谁吗?呃~~!不知道也不要紧,知道《黄鹤楼》这篇也行。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话说这首诗流传后世,历代好评如潮。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批点唐诗正声》:“气格音调,千载独步”。

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就了崔颢的《黄鹤楼》以及黄鹤楼名声的,是当时另一位牛到掉渣的大诗人——李白。

据说,诗仙李白来到黄鹤楼后,面对无敌美景不由诗性大发,但一不小心看到了崔颢的诗,不禁长叹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关于这个故事,历代都有争论,但也让《黄鹤楼》一篇声名鹊起。古人都有点小心思,历来“文无第一”,李白这么牛的存在都被撅了,自己要是不说几句好话,出门好意思和邻居打招呼吗?!

当然了,不管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首先崔颢写的很牛是一定的。要是写的跟烂泥似得,想糊上墙,除非历代诗人都瞎。

不过,李白是什么存在?眉头一转,计上心来!

这便是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意思很明白,律诗弄你费劲儿,我跟你玩儿七言绝句,这下你傻了吧!

但眼前好景道不得,总是件有点憋屈的事儿,直到诗仙游金陵凤凰台时,终于有机会直抒胸臆了。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诗仙为数不多的律诗作品,得此佳作后,颇为得意。“自觉足以与之比肩”,也确实“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一联,确实雄浑博大、荡气回肠。

但后世诗评人真不给李白面子,最好的评价也不过是“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瀛奎律髓》)。

有人则简单粗暴的打脸,“一气嘘成,但二联仍不及崔”(《唐诗直解》)、“太白此诗全摹崔颢《黄鹤楼》,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唐宋诗举要》)。

就连宋朝另一个大牛人苏轼,也不喜欢《登金陵凤凰台》,认为“唐律尤以崔颢为首。”

最有意思的是,苏轼在他的词里还用了李白、崔颢这个典故。

他在《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里,最后一句写道:“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

其中,“谪仙”指的就是李白,“追黄鹤”当然不是说,李白追着一头鹤跑,而是暗指李白、崔颢黄鹤楼以诗较劲的典故。

这句翻译过来应该是,“我希望您(使君)能向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

公允的说,李白在中国诗词史上的地位,崔颢就是骑着八匹马也赶不上。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李白在自由奔放的古体诗领域无人能及,但在律诗这个门类上,《黄鹤楼》、《登高》都是冠绝古今的佳作,李白不能独领风骚,并不影响他的伟大。

话说,我要是有李诗仙一个脚指头的功力,早就横着走了,也不用求个关注了?!多么痛的领悟呀!

其他网友回答

说到一首诗就流芳千古的,就不得不提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有多好,我想再多的评价,也不如那一句“孤篇压全唐”来得更完美。是的,有此一首在初唐的枝头绽放,后面所有的诗作都只好乖乖地在下面仰望。

《春江花月夜》,标题五个字,都是名词,都是诗中意象。其实在张若虚之前,早已有隋炀帝等人以此为题作诗。我们总讲诗画一体,所以《春江花月夜》就像一副命题画一样,连画中元素也给你规定好了,但只有张若虚把它画到了极致。

那么张若虚是怎么画的呢?

全诗 252 个字,“春”字出现 4 次,“江”字出现 12 次,“花”字出现 2 次,“月”字出现 15 次。可以看出,“江”和“月”是主元素,“春”和“花”是辅元素,而“夜”字作为背景,一共只交待过一次。

“江”和“月”总共出现了 27 次,也就是说不到十个字就要出现一次,这在诗的语言里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这在中国画的艺术里也几乎不可想象。中国画往往要有大量的留白来保证想象空间。

而不断重复出现的字和元素,会令人觉得累赘、单调。

但是读《春江花月夜》却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比如: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第一句用“明月”,第二句用“月明”,创造字面格式上的新鲜感,其次,第一句是具象的明月,第二句是千里春江上普照月光,又创造了画面上的差异感,所以读起来完全没有重复的感觉。

再比如: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两句出现三个“江”字,三个“月”字,可以说是很满了。但首句是实景,第二句马上把你从画面上拉了出来,因为画面上是其实是没有人的。人与月的对照只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哲学思考,是虚写。同时后一句上下联相似的语句格式也淡化了“江”和“月”的重复感。这种语言技巧在很多诗作里都有体现。

再比如: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再比如: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仔细多读几遍,你会发现这首诗非但不回避重复字词,反而有些刻意地在用完一个字词后,硬要再使用一次,造成了语言上一种特殊的节奏感,仿佛是赏画的人在每一个景象前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当然,没有高超的文字技巧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这首诗的画面非常清新、宁静、悠远,也留下不少名句,比如: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当然它还有许多其他艺术特点,很多前人都有阐说,我只从一个很小的特殊的角度讲一下,其他的就不再赘述了。

最后用闻一多先生对此诗的评价结尾:“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其他网友回答

乾隆皇帝酷爱作诗,据说他一生作诗将近100000首,有学者统计,现存43854首。老皇帝写诗这般勤奋,可惜,世人却没把他当作诗人。有些人甚至宣称,乾隆皇帝一首好诗都没有!

与之相反,有些传世诗歌却少的可怜,只有一两首,甚至只有一两句好诗被人传诵。然而,这些诗人声誉极高,影响巨大。

这一组现象,有学者将之概括为“万首非诗人”和“一诗传不朽”。

题主所问的,显然属于第二类。答主们所提诗人,多是唐代的,而且多是今天已经有些知名度的诗人。答主在这里也提一个唐代诗人,不过,重点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更猛!

一句诗人 崔信明:

隋末唐初诗人崔信明,颇有诗才,有些名气,他有一名句传之人口,直到宋代,连苏东坡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都可能受其影响。苏轼全词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最后一句“寂寞沙洲冷”,一作“枫落吴江冷”。这句诗,就是崔信明的名句。他因此句而成名,然而,整首诗却没有传开。另外一个更加自负的诗人郑世翼,与崔信明邂逅江中。便问道:“听说您有警句‘枫落吴江冷’,我想看下全篇。”

崔氏特高兴,就献上全篇。世翼还没读完,便失望道:“所见不如所闻。”直接把崔诗抛到江中,驾船走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郑世翼想看崔信明别的诗歌,也是没看完,把诗甩到江中了!

不过,估计崔信明时常受到这种“暴击”吧。他觉得自己比当时的文坛一哥李百药还有牛气许多,只是当时人不这么看,他也没有显达,只做过县令。

崔信明除了“枫落吴江冷”之句,还有一首《送金竟陵入蜀》存世:

金门去蜀道,玉垒望长安。岂言千里远,方寻九折难。西上君飞盖,东归我挂冠。猿声出峡断,月彩落江寒。从今与君别,花月几新残。

放在唐诗之中,实在太一般了。如果当初他把这首诗给我评的话,我怀疑自己就算不把它扔到江中,也不想再读他的其他诗歌了。

宋代的潘大临,才是真正因一句诗而流芳千古的诗人:

潘大临,字邠老,一字君孚,湖北黄冈人。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他的叔叔、父亲和自己,都跟苏东坡有交往。他算是苏东坡的弟子,跟苏门大弟子黄庭坚交情不浅,黄庭坚有多篇诗文语及他。他还与黄庭坚的几个外甥要好,诗歌唱和。后来他被认为是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诗人群体中的一员。

苏门四学士中的张耒谪居黄州期间,潘大临一度与之为邻,与张耒唱和之作更多,张耒还曾为他的诗集作序。可惜,他的诗歌,传世的只有38首。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满城风雨近重阳”句。

这句名诗,引起后世无数诗人的咏唱,并且成了陶渊明菊花并列的重阳节经典意象。能够这样这样影响千余年的诗句,还是极其罕见的。

据他同时代的僧人惠洪所作《冷斋夜话》卷四记载了这句诗的诞生的过程:

“黄州潘大临工诗,多佳句,然甚贫,东坡、山谷尤喜之。临川谢无逸以书问有新作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闲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闻者笑其迂阔。”

译成白话:“黄州潘大临善于作诗,多有佳句,可惜非常贫困,苏东坡和黄庭坚特别喜欢他的诗歌。临川的谢逸曾写信问他有新诗问世没,潘答书说:‘秋天来后的景物,几乎件件都是作诗的好材料,可惜被世俗的气息遮蔽住了。昨天无事睡觉时,听到风雨搅动林木枝叶,诗兴勃发,欣然而起,在墙上题诗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收租税的人来了,诗兴便被搅黄了。只有一句献给您。’听此言者,多笑话潘大临迂腐疏阔。”

既然善于作诗,潘大临为何不补足全诗呢?后人不得而知。可以想象,穷困不已而又嗜诗成癖的他,肯定作过尝试,之所以只寄这句给友人,恐怕因为他没有满意的成篇。而他的朋友们,太爱这首诗了,都摩拳擦掌,想把这首诗补全。

首先是谢逸。他在潘大临去世后,尝试补全潘诗。

《亡友潘邠老有“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今去重阳四日而风雨大作,遂用邠老之句,广为三绝句》:

满城风雨近重阳,无奈黄花恼意香。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忆潘郎。

满城风雨近重阳,不见修文地下郎。想得武昌门外柳,垂垂老叶半青黄。

满城风雨近重阳,安得斯人共一觞。欲问小冯今健否,云中孤雁不成行。

江西诗派重要诗人吕本中,有感于友人潘大临和谢逸之作,也作了诗。《潘邠老尝得诗云“满城风雨近重阳”,文章之妙至此极矣。后托谢无逸缀成,无逸诗云“病思王子同倾酒,愁忆潘郎共赋诗”,盖为此语也。王子,立之也。作此诗未数年,而立之邠老墓木已拱,无逸穷困江南,未有定止,感叹之余辄成二绝》:

漫营新句补残章,寄与乌衣玉树郎。他日无人识佳景,满城风雨近重阳。(此其一)

显然,吕本中觉得潘大临那句诗作为结句比较好。

谢逸死后,与他惺惺相惜的堂弟谢薖,又以潘大临诗的梗,作诗两首,怀念兄长和潘大临。其诗题为《潘邠老尝作诗云“满城风雨近重阳”,邠老亡后,无逸兄用此句足成四篇。今兹重阳只数日,风两不止,凄然有怀,作二绝句,念泉下二人不再作,不觉流涕覆面也》:

地下修文两玉人,清诗传世墨犹新。却因风雨重阳近,独立苍茫泪一巾。

阿兄温润玉介导,我友淡薄朱丝弦。只疑蝉蜕游人世,醉插茱萸若个边。

这还没完,还有另外几位宋人就潘句作诗:

南宋·王十朋《前辈有“满城风雨近重阳”句而不成篇,九月六日遇雨,因为足之,招同官分韵》:

满城风雨近重阳,准拟登高尚渺茫。会见明朝天气好,不教孤负菊花黄。

南宋·项安世《重九以枣糕饷孙司户》:

满城风雨近重阳,应为征廛堕渺茫。要看诗来压奇字,试拈公案示孙郎。

南宋·赵蕃《重阳近矣,风雨骤至,诵邠老“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辄为一章,书呈教授沅陵》:

好诗不在多,自足传不朽。池塘生春草,馀句世无取。诗家黄州潘,苏黄逮师友。六义极渊源,一贯相授受。秋风有奇思,箪瓢忘巷陋。奈何催租人,败之不使就。我谓此七字,已敌三千首。政使无败者,意尽终难又。纵令葺成章,未免加饤饾。衣锦欲尚絅,何尝炫文绣。一洗凡马空,浪说充天厩。重阳晴则已,雨必风在口。今兹季月来,阴雨变时候。愔愔爵罗门,寂寂鸟噪牖。黄花冷未芳,黄叶扫复有。颇将写吾怀,渠在那出手。并想东篱人,瞻前忽焉后。

赵蕃《人爱九日多以靖节之故,仆以邠老七字为可以益其爱者,且连日不雨,即风尤觉此句妙处,赋诗八韵》:

东篱满把菊,柯山一句诗。四时皆有节,九日独如斯。潘子夙所尚,陶翁何敢师。是故逢此日,爱慕仍凄悲。所愿学渊明,归去了不疑。松菊傥犹存,田园随事为。亦愿如邠老,白首邱壑期。人穷与诗长,得失其在兹。

与辛弃疾交情极好的韩淲,也有诗作《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南宋晚期,诗人方岳亦有《九日道中凄然忆潘邠老之句》:

满城风雨近重阳,城脚谁家菊自黄。又是江南离别处,寒烟吹雁不成行。

比方岳更晚,去世于元代的许月卿有《满城风雨近重阳》诗:

满城风雨近重阳,一舸烟波入醉乡。心事已同鸥鸟白,眼界空有云山苍。

酒安能管兴亡事,菊亦颇复时世妆。何似长歌明月里,月明天阔地更长。

宋末元初诗人方回《重阳吟五首》有咏及潘句之作 :

此身生死国兴亡,摇落年年本是常。无奈潘郎解凄怨,满城风雨近重阳。

丘葵(1244~1333)《九日》:

乱后黄花空满篱,惊心节序屡推移。微吟聊续潘邠老,一笑难逢杜牧之。浮蚁共伴今日醉,食糕空忆太平时。牛山泪落龙山宴,付与西风一样吹。

仇远(1247~?)《南仲以潘老句约赋》:

秋声浩荡夜凄凉,却喜田家熟稻粮。千里江湖随薄宦,满城风雨近重阳。

菊花渐拆青青蘂,桂树独飘粟粟香。幸是催租人未至,尊前聊为足成章。

宋末的阿拉伯商人,后来作了泉州市委书记(泉州守)的蒲寿宬,亦曾咏及潘句,其《近重阳作》云:

满城风雨近重阳,梧竹萧萧欲断肠。敢望白衣来送酒,拟将黄菊去为粮。系茰安得山堪避,落帽岂无人在旁。千载风流心独会,饮泉亦足慰凄凉。

潘大临这一警句,不仅引起后世许多诗人的吟咏足篇,也对诗人们的观念发生影响。汪元量(1241~1317年后)《西游诗》后记中说:

“然古人为诗在乎得句,不在乎多,如崔信明‘枫落吴江冷’五字足矣,潘大临‘满城风雨近重阳’七字足矣,奚以多为?今余所缀是编,繁落亦甚,倘郢匠不缩大手,削而正之,又幸矣。”

读到这里,大家觉得受潘句影响的诗歌应该已经很多了吧?

那么,我要提醒两点:

第一,宋代受“满城风雨近重阳”影响的诗词,我并未全列,至少还有二十多首没列。

第二,元明清至当代,受“满城风雨近重阳”影响的诗词,至少在50首以上,太多了,不再罗列。只给大家把相关诗词(不全)的目录部分截图:

更多诗词专业解读,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如觉文章不错,还望点赞鼓励~欢迎转发分享,留言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李绅《悯农》名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张继《枫桥夜泊》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崔颢《黄鹤楼》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护《题都城南庄》名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杜秋娘《金缕衣》名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名句:江岸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

刘方平《春怨》名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韩翎《寒食》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最近很火的一首《苔》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希望网友给予补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