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唐诗宋词(宋词为什么比不上唐诗)

网友提问:

唐诗宋词为啥写得那么好,现在感觉没那种诗词了?

优质回答: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在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肇始,开中国古代文学先河,后来依次出现了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古体诗歌、骈文,唐代近体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文学样式的流行与繁盛,都与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唐诗繁荣主要有这样几方面原因:

1、社会因素。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 国势强大, 经济富裕, 朝廷百官宴游, 多唱诗互和。而国家的统一, 社会稳定和谐, 文人可以放心的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激发诗情。

2、政治因素。唐代盛行作诗,皇帝也喜好诗文,官员百姓也引以为一种风雅流传开来,有时候还能因为诗文绝佳而凭此入仕。

3、经济因素。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开始比较繁荣,人们不必从事繁重劳动便可以获得基本生活资料,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文学艺术创作。

4、文化因素。建安、正始和两晋的诗歌创作, 以至南北朝声律说的提出和应用, 都为唐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唐代的音乐、雕塑、舞蹈、绘画等, 在中国传统基础上, 又吸收了外来文化, 对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有积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正是以上几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成就了唐代一大批优秀诗人,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形成了读诗、写诗、赏诗的社会氛围,诗人之间以诗会友、应酬唱和之风盛行,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传世之作更是蔚为壮观。

宋词繁荣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三方面:

1、宋人的特殊心态。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影响到社会的审美心理变化,人们把兴趣由欣赏诗文而转到欣赏宋词中来。词在晚唐五代就成为歌舞宴前“助娇娆之态”、“娱宾遣兴”的玩乐手段。花间词人的词无不缕金错采、描红吐翠。在人们的心目中“词为艳科”,妖艳甚至被认为是词之为词的本性所在,“不着些艳语,又不似词家体例”(沈义父《乐府指迷》)。因此“诗庄词媚”成为当时人们的普遍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也影响着宋代词坛。既视词为“小道”,又如此喜欢写它,似乎矛盾,其实这是宋人特殊心态的反映。宋代是个封建伦理空前强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君臣逸乐、享受成风的时代。作为统治阶级,他们必须忠君爱国,克尽职守,必须维系伦理纲常,一副正人君子脸孔,而作为统治阶级中的成员,荒淫享乐又是其本能欲望。他们一面要做一个道貌岸然的君子,一面又要沉湎声色。要维系这种心理平衡,唯一的办法是叫人格分裂,造成阴与阳两个自我,带来正统与邪艳两种创作。因此他们要说理论道时就找来传统的言情抒志的诗,要宣泄自己的不可抑制的情与欲时,就找来不避浮艳的“诗余”,这种双层人格,这种特殊的心态,就是宋人既鄙弃艳词又不遗余力制作艳词的原因。也正因为统治阶级大力制作与提倡,也刺激了词的发展,带来了词的繁荣。它终于没因为观念上的鄙弃而终了它的生命,反而显出勃勃生机。

2、文学内部规律。正如诗进入盛唐,其体式虽经晚唐五代,但仍刚具备,正是文人施展创造性的有利时机。“他们不能诉之于古文的情绪,他们不能抛却了的幽怀愁绪,他们的不欲流露而又压抑不住的恋感情丝,总之,即他们的一切心情,凡不能写在诗古文辞之上者无不一泄之于词”。

3、宋代社会因素。北宋社会繁荣,当时民间娱乐,可称是多种多样,勾栏瓦肆,演出多种技艺;茶坊酒楼,竞唱各种新声。汴京本是五代时的旧都,曲子词在五代时就已流行,如花间派词人和凝就被人称为“曲子相公”。宋初,这种新起的曲子词在民间,在文人学士手中蔓延起来。先后涌现了晏殊、柳永、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和众多优秀的作品。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靖康之耻一直铭刻在汉民族的心中,渴望恢复成为人们的主旋律。文人们纷纷慷慨悲壮一发于词。宋金对峙渐趋稳定,大宋尚有半壁河山,江南一带沃土千里,物产丰富,水陆交通发达,临安成为著名都市,经济亦发展起来,出现了回光返照的局面,文人雅士、达官贵人都沉醉于升平之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宋初的以词来“娱宾遣兴”在此时又得以发展。

其他网友回答

唐诗宋词都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加之巧妙遣词,自然感人至深;现在多数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且“独上高楼”,作品给人的感受是“打不出喷嚏”。

其他网友回答

木子答题:我认为唐诗、宋词确实写得好,但是在后人的心目中过于把它固定化,其实元朝、明朝、清朝,近代直到现代也有很多好的诗词不压于唐宋诗词,为什么就没有唐宋诗词这么出名呢?因为我们从唐宋以来所学的教科书只要是诗词,大多数都是以唐宋诗词为主,在后人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连三岁小孩出来也能背两首唐诗宋词,因此,其实你多读点唐诗宋词,说不定写出的诗词还更好,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雅趣邢军,很高兴跟大家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因为欣赏群体渐渐稀少,古体诗词从唐宋以后逐渐衰落,但是剧本,小说这些群众更容易接受的文学渐渐兴盛了。最后一个凭着古典体诗词,征服全国读者的人,是毛主席。毛主席以后,即使有个别人,个别时间写出一两首像样的古体诗词,也没人宣传,没人欣赏的。但是,涌现出了汪国真,余光中,北岛,包括海子,古城等各个流派的新体诗人,纷纷各领风骚,各有读者。

首先,古代 书面语言文字必须凝炼

古代,笔墨纸砚那个年代,印刷术虽然有,但是也很落后。保留,传播文字量太大的信息很麻烦,所以书写著作,都追求凝炼。有限的字数,尽量反应出更多的信息量,就是好文章的重要标准 。春秋左传,经常有, 王亲征,北。您看,四个字,就记录了一场400甚至电视剧能讲好几集的事。就大王亲自带兵出征,打败了,叫败北。诗歌诗词,恰恰是最凝炼的语言精华。

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最最凝炼

道德经,论语都是薄薄的一小册,几千字而已,已经被后人学者解读出几百万,书千万字的含义了。

时代在前进,印刷成本,笔墨纸砚逐步成本逐步降低。书面语言,要表达详尽,凝炼过分,容易产生语言理解的分歧。

宋代以后直到今天,古典的,诗词创作水平是逐代下降,确是不争事实。不要创作水平下降,主要是广大欣赏群体,古文,古文字阅读理解能力逐代下降而造成的。所以就逐步丧失,减少了培植的土壤。广大普通百姓,学生们,排除掉因为义务教育的升学,功利因素,不需要国家提倡 真正发自内心喜欢这些的,百分比太少。

截止大清灭亡,历代还在延续科举取仕。广大平民学子为了翻身,为了为国效力,为民请命都努力学儒家道家各种经典,苦练书法,文言文。尤其宋代,想考取公务员,当官,不但考核文章,对书法,写诗,甚至画画。所以那时代造就了欧阳修,苏轼这类诗文,书画,从政各个领域无一不精的全才。逐步,我们需要各个方面,尤其是从政的专才,不需要琴棋书画的风雅全才。

今天选拔领导干部,我们要他解决米袋子,菜篮子,控制房价这些实质问题,至于他诗歌写的怎么样,书法是不是很棒,基本不用考虑。

语言过于凝炼是一种美,但是也有比较大的缺憾。就是解读起来比较难,比较类,特别容易产生歧义,产生争论。所以,古代文言文,包括诗词,逐渐就被白话文,被表现更精准的今天的汉语淘汰了,其实某些角度看,是一种文化损失,也是一种进步。

当年,电报普及到民间,因为按字收费,都很凝炼。今天,信息时代,要讲的越详细越好,合同越完善越好。

回答完毕,谢谢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信息化的节奏与现代化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唐诗宋词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基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