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著作是什么?历史地位是什么意义?(荀子的思想成就)

网友提问:

《荀子》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优质回答:

荀子生于战国末期。当时东西方诸国有极大的文化差异。不算南方的楚国和北方的燕国,齐国在东,秦国在西,赵、魏、韩在中。从文化格局看,越往东,学术越兴盛。东方是春秋时代的齐鲁,礼乐学术都在这里,稷下学宫鼎鼎大名。西方以前是蛮貊之邦,不开化,孔子西行都不去秦国。正因如此,秦国没有太多历史上的包袱。一个国家的文化积累越深厚,制度变革的阻力往往就越大。秦孝公用商鞅之术,废井田开阡陌,数年国富兵强。但这种做法很难在齐国推行,因为井田是传说中的上古三代之制,孟子还盛赞过这种制度。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法家学说大行其道,当时叫“刑名之学”,代表人物是申不害、韩非。申不害是郑国人,后来韩国灭掉郑国,申不害成为韩国人。韩、赵、魏都属于以前的晋国,它们和秦国都是法家学说的试验田。秦晋之地,充满了务实进取的精神。

荀子就出生在三晋之地。他是赵国人,15岁去齐国游学。一方面,学到了东方的礼乐学术,将其精髓纳入囊中;另一方面,他本身有三晋的务实精神,在学习东方的儒术时,能深刻认识到其弊端。《荀子·非十二子》一一批判了诸子百家的学说。荀学是不同文化土壤上的思想,经过剧烈碰撞后产生的。

荀子的时代,天下兼并已经开始了。富国强兵的学说,成为流行的思潮。很少有人再倾心于注重历史文化精神的儒家学术。因此,荀子的两个徒弟,韩非和李斯,都没有继承到他儒家精神的一面,只继承了他务实的倾向。荀子虽然务实,却不失理想主义。他认为秦国在政治、风俗上是先进的,但也批评秦国没有文化思想上的巨匠(无儒)。韩非、李斯只能肯定前者,却没有认识到后者的重要。李斯后来劝说秦始皇“以吏为师”,乃至焚书坑儒,也是这个原因。苏东坡《荀子论》说:“荀子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究其实,在于法家的学说过于急功近利,缺乏理想主义精神。曾巩《筠州学记》说:“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其间的不同,正是儒家和法家的区别。儒术和刑名之学,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刑名之学好比猛利的补药,儒术则类似运动锻炼。身体极虚弱的人,需要服用大量补药,却不宜靠运动来恢复身体。而一旦元气恢复,再进食补药反而有弊,依靠运动锻炼倒是好办法。秦国之所以能得天下,正在于秦国法令的繁复与严苛。而秦国失天下,原因也在此。所以贾谊《过秦论》里总结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到了汉朝,经过文景时代的休养生息,武帝时代,社会的元气已经基本恢复,崇经尊古就成了大势所趋。一个时代一旦富足,理想主义的精神就体现出来了。

荀子激烈地反对百家学说,包括儒家的先贤孟子。但荀子对孟子的反对,在很大程度上,是时代的原因。假如荀子出生在孟子的时代,他就未必会反对孟子的学说。孟子的时代,杨朱墨翟的学说盛行天下,孟子要高举儒家的大旗,就不得不反对杨、墨。而到了荀子的时代,在乱世传承孔子的真精神,就不得不反对十二子。所有高明的议论都不能空发,而要切中时弊。

一个时代盛行什么学风,往往要到几十年数百年之后才能看出来。当时的人,却容易对此视而不见。荀子和孟子都是极有远见的思想家,能够透过时代的重重迷雾,看见时代学术风气上的弊端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

荀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出生于约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百家争鸣”中最后一位大师。

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经过几百年的“百家争鸣”,随着战国的落幕,也迎来了自己的尾声。诸多针锋相对的论战,也在对抗中迎来融合。

荀况曾三次作为稷下学宫的祭酒,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交流的中心,这给了他广泛接触其他学派的机会。在荀况一生中,对诸子百家进行了广泛的批判,包括儒家。

据此,他提出了“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化性起伪”的性恶论、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明分使群”的古今、礼法之争和“虚壹而静”的认识论。虽然不一定全面超越先人,但是其思想显然融会了多家思想流派。

新文化的开创者

荀子的文章说理性很强,读起来爽朗上口,尤其是《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赋”这种文章类型: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传统儒学的突破者

最初,以孟子、子思一脉的儒家并不认可荀子,因为荀子的主张在根本上是否定了二者的,而且荀子明确表示自己和“思孟学派”不同,他认为自己和子弓才是孔子的正统继承人。

这样一来,荀子的主张对于打破越加僵化的思孟学派有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儒学的生存空间,给传统儒学注入了新的内容。

其他网友回答

荀子是属于儒家的,但又近乎法家.战国著名的法家大成人物韩非子和秦相李斯就是其弟子,可想而知他的法家学术成就可观.而法家在秦以后的中国历史上和儒家被统治者并行采用,外儒内法.

在儒家思想上,荀子提倡性本恶,与孟子的性本善相左,各有一定的意义,出发点不同.但总体上还是对孟子一派思想上是相敌视的,各自以为正确.孔倡仁,孟导义,荀子重礼法.都对后世影响极大.

其中其法学对后世影响极大,以直流传到清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