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齐燕赵(长平之战之后六国无力抵抗秦国)

网友提问:

六国唇亡齿寒,为何长平之战赵国孤军奋战,其余5国作壁上观吗?

优质回答:

六国唇寒齿亡是不假,但各怀鬼胎得合作更是多次上演记忆犹新。所以六国是犹疑戒备侥幸乐祸坐等五味杂陈。

作壁上观那是一因发展形势,二因国家性格,三因军事技术。经过春秋争霸,再到战国杀伐。秦国的力量越来越大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谁都心有余悸。长平之战时基本属于战国的中后期。到这份上形势大家都基本看清楚了。

如果说春秋时期是诸侯之间谁也不服谁,挑战的是周朝的权威。那么战国就是诸侯谁能灭掉谁,问鼎天下。魏国想过,用过天下扬名的魏武卒。赵国想过,用过赵骑胡服的骠骑劲旅。春秋时楚国、晋国也都想过。但经过较量进入战国中后期,谁还有问鼎天下的杀伐雄心?这时候也就剩秦国了。所以一统天下的这势这心六国都没了,保命不死就行啦!基本没有谁再去主动招惹进攻秦国。这就是国势气势民势军势概之即心力心势。

从国家性格看。从秦孝公断指写国耻(虽事为虚构)起没有哪个国家这般把仇恨融入国民血脉中(但昭告天下的求贤令中有“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耻誓)。仇恨融入军功荣光所酿造的鸩酒会让一个国家如同服了兴奋剂的运动员。当年的日本、德国也仅仅是服用了荣光梦想这半剂就激动得要吞并世界,况且大秦国是服了整剂。整个国家上下进入亢奋状态。这种亢奋赌命的玩法让六国面面相觑。不到了濒亡境地谁都避其锋芒。所以即便是后来救赵还是在窃符偷兵的情况下发动。另外赵国死了几十万精锐军卒发过血誓吗?魏国折了国威气的半死启过血誓吗?只有楚人隐了血性,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后话。这就是国家性格。

我们目前的把敌人赶出去的思想和行为(当年送日本人回岛而不是消灭)值得深思。平常没事时大家都说你好赞你仁德,一旦涉及利益就冲你呲牙咆哮,对于国家性格塑性非常值得借鉴思考。好战必亡 忘战必危。结合当前中国应对美国单边霸权,中国不挑战不惧战,既随势顺势,更谋势塑势。刚柔相济,稳柔刚济。大国性格日趋成熟老道,民族之大幸啊!

从军事技法上,春秋战国和三国争霸时期是最精彩的历史展演。合纵连横上演文战武战,明战暗战,旷野之战和宮帷之战,杀伐姻联和酒杀剑砍,势战和术战,闪战和久战,化战和启战 ,溶战和楔战。战法三十六计,七十二变,让人眼花缭乱,大脑瞬间短路死机。战略蔑视战术重视的战争艺术技法,被中国老祖宗挥洒的炉火纯青出神入化。战国时期这挥毫泼墨的战争艺术技法谁玩的最好?秦也。

六国不坐壁观尚有它乎?心知唇寒齿亡怎奈时不我待。大势去也如白驹过隙!势如电火,哀莫心亡!无法道哉!

其他网友观点

历史上最为惨烈的长平之战历时三年,秦军斩杀赵军四十余万,几乎全军覆灭,而秦军也伤亡近二十万人。在战争初期赵国战事不利,老将廉颇退到有利的地位置坚守不出;廉颇准备以逸待劳,慢慢消磨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但是时间一久,军粮的供应就是最大的问题了,赵孝成王希望能能速战速决,就与楼昌、虞卿等商议;楼昌主张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去楚国和魏国商讨联盟,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比直接去议和的效果要好得多。但是赵孝成王并没有听取虞卿的意见,而是派了郑朱到了秦国求和。郑朱抵达秦国秦王与范睢隆重接待,但直到临走也没得到秦王的明确答复,回到赵国之后,虞卿叹息:使者郑朱受到殷勤接待,是秦国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和解,这样可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最终的目的就是孤立赵国;如果他们与赵国结盟,之后真的和解了,他们就会得罪了秦国。除了这个原因,各国不与赵国结盟也是想“坐山观虎斗”,两个当时都比较强的大国,战争后实力都会削弱,他们就可以有一时的安宁。

其他网友观点

纵观战国历史,就不得不提到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战役-长平之战。这场战争的影响之大恐怕是其他战争难以同日而语的。长平之战之前,由于秦国商鞅变法的成功和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秦国和赵国依然称为七雄之中的强国。但是长平之战改变了两国的命运,长平之战历时3年,极大的削弱了赵国国力,战后战神白起又坑杀了赵国四十多万降卒,彻底使赵国失去了与秦国角逐天下的实力。经过长平之战,秦国有了灭六国的绝对实力,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但是长平之战秦国与赵国对峙三年,为什么其他国家不去支援赵国呢?

首先,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赢稷为扫清秦国东出道路上的障碍,加上韩、魏老王新丧,秦国派向寿攻夺了武始,派白起夺取了新城,这场战争中,白起斩杀韩魏联军二十余万,韩国和魏国早已被秦国打的无还手之力了。齐国被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差点灭国,尚在复原元气的进程中,无暇参与秦赵之争。楚国同样被白起痛揍一顿,甚至国都都被白起给攻占了,面对强秦只能袖手旁观。而燕国素来与赵国不和,长平之战使不偷袭赵国,都算仁至义尽,更不会来帮助赵国。

其次,其他各国正处于元气恢复阶段,而秦赵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其他各国都希望两国深陷这场战争。一方面使秦赵两个无暇考虑攻打其他国家,另一方希望这场让秦赵两国两败俱伤,其他五国好坐收渔翁之利此。长平之战本就是因为赵国接受了韩国献给秦国上党之地而爆发的,由于战神白起的几场胜仗让天下震惊。其他五国不希望参与秦赵之争,而把秦国这股“祸水”引向本国,他们只想好好地让自己坐上观虎斗。

最后,五国之所以不援赵,也与赵国失败的外交有关。当赵军在战役之初失利时,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等商议,想亲自率部队与秦军决战。楼昌则建议赵王派使臣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主张派遣使者携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让秦国畏惧各国合纵抗秦,秦国在这样的压力下才有可能答应与赵议和,可赵孝成王没有采纳虞卿的建议,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郑朱一到秦国,聪明的秦国人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不断地向其他诸侯传出两国议和的消息,并极力宣扬秦赵和好。赵国暧昧不清的态度无法让各国下决心帮他

对长平之战,各国最盼望的是秦国和赵国二虎俱伤,不论是秦国还是赵国赢得了这场和平,都会有绝对实力一举灭掉六国,都怕战国战胜国秋后算账。因此在秦赵胜负未分,没有哪个国家敢贸然支援,一个不小心可能就招来灭国祸。

其他网友观点

战国后期秦国跟齐国结盟,互不侵扰。剩下来的就只有,燕,赵,魏,楚,韩五国了,后期可以跟秦国掰掰手腕的估计也就只有赵国了。

因为赵国连年跟北方游牧民族打仗,一有作战经验,二有优良的战马,有了战马就就有了战略储备啊,就跟现在核弹一样。春秋战国时候看是不是一个大国的标准就是看他有没有千乘,什么意思呢,就是两匹马拉着的战车,这在那个时代跟二战时候坦克一样,战场绞肉机啊。所以赵国有实力跟秦国抗衡。

赵国打长平之战时候邀请五国了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为什么其余五个不去派兵助阵呢?哪怕来个围魏救赵也可以的啊。这时候咱们来看下到底是因为啥子其余几个国家不去帮忙?

一、赵秦二国态度暧昧

当时赵国的廉颇是倾向于联盟秦国的,他估计想的是咱俩最牛的联合霸者天下分了到时候可以分地而治,也可以一决雌雄。所以呢致使其余几个国家对待秦出兵打赵国估计就不信。他们害怕要是出兵了在被他两个国家联合消灭了,那不亏死了。所以呢就袖手旁观。

二、天下皆知的分赃大会

秦赵二国在绳池这个地方召开一个感情修复大会,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我秦国做大哥的以前对你不讲究,在你身上薅了不少羊毛,你呢也对我没少使绊子,咱们俩呢是不打不相识,从今个起,我既往不咎了,我秦国老大哥知道你跟燕国不对眼,你去打他吧,我绝不车你后腿,但是呢,我跟楚国也要借点地方,练个兵啥的,你也别干预我?就这样他们俩一啪即合,会议开得很愉快。可是呢秦国把这个事宣扬的是天下皆知。其余几个国家一看得,这都穿一条裤子了,他们俩会发生长平会战,蒙谁呢,铁定在等我们进套?绝对不去帮赵国!

三、就算是真的也不太爱去?

这两个国家都是战国后期强国,他俩如果没使炸,要是真的打起来了,无论是赵国胜利,或是秦国得胜对其余几个国家都是只有好处而非坏处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咱们知道历史上的纸上谈兵就是出自这个战役。先不去说赵括是不是庸将,就说这场战役结束之后,秦国进一步东进的梦想是破灭了。我觉得赵括也是这个想法,我打不赢你秦国,我也要把你拖垮,也要推迟你统一全国的步伐,同时也给赵国已休养生息的时间,慢慢等待。事实上正如他所愿秦国被他拖进了泥沼。

就这样赵国一蹶不振,秦国休养生息了。这才有了咱们后来的始皇帝统一战国。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宏观的了解一下当时七个国家之间的形势。

战国时代,说白了,就是七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博弈战争。这段战争一共延续了二百三十年。历史上把这段动荡期叫做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魏国独霸的时代。第二个阶段是齐秦楚三强鼎立的时代。第三个阶段是齐秦赵三强鼎立的时代。第四个阶段,是秦赵双雄争霸的阶段。第五个阶段,才是秦国一家独大的时代。 而长平之战正是发生在秦赵双雄争霸的时代。

可以说,在长平之战刚开始的阶段,胜负还很难预料。其他的五国无不抱着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想法。无不想看着秦赵两国相互消耗,自己好从中得利。

那么长平之战是怎么打起来的呢?这之间有个关键的人物,正是这个人一手挑起了秦赵两国的战争。

这个关键的人是谁呢?这个人是个韩国人,叫做冯亭。是韩国上党郡的郡守。

那么一个区区韩国上党郡的郡守,又是如何挑起秦赵两国大规模的交兵的呢? 且听我慢慢道来。

当时秦国的国王叫做秦昭王。秦昭王大胆启用魏国人范睢为相,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路线,先是攻打了魏国,接下来又转向了韩国。区区韩国哪是秦国的对手,当下便决定将韩国上党郡十七座县城割让给秦国。希望秦国能就此罢手,从此不再与韩国为难。

事情发展到这里,好像没赵国什么事情。然后这个叫冯亭的人出现了。冯亭做为上党的郡守,认为秦军残暴,不配拥有上党郡。而纵观天下的局势,只有赵国才能与秦国一较高下,所以冯亭决议,率上党全郡百姓投靠赵国。

正是冯亭的一念之间,挑起了秦赵两国的决斗,从而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秦赵两国果然为了上党郡大打出手,历时三年的长平之战正式爆发。

其实在长平之战爆发之前,赵国内部关于是否接收上党郡,以及接收上党郡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做过详细的评估。评估的结果是,赵国有名将廉颇,善于防守。就算秦国派当时天下第一名将白起率军来来攻,赵国采用以守为攻的战略战术,秦国应该也无可奈何。

长平之战就这样爆发了。

一开始,一切都按照 赵王最初的设想进行。秦军野战果然厉害,赵军在初战失利后,在廉颇的带领下,在长平严防死守,拒不出战。秦军果然也无可奈何。

如果按照这种形势继续下去,恐怕秦军真的会灰溜溜的退军。秦国一统六国的历史恐怕也要被改写。

只是在这关键时刻,赵王先沉不住气了。

赵王觉得廉颇胆小无能,不敢出战。屡次责备廉颇,最后竟然用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替换了名将廉颇。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秦王听说赵国临阵换将,换掉了廉颇,顿时大喜。偷偷的用当时天下第一名将的白起换掉了当时的统帅王龁,由此胜负自然不言自明。

在赵国长平之战一败涂地后,面临亡国风险的时刻。其他五国这才有了唇亡齿寒的危机意识。才有了后来的魏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正是有了其他诸侯国的援助,赵国才暂时躲过了灭国的命运。

其他网友观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