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么样呢?(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么样呢?)

网友提问:

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么样?

优质回答:

李承乾,生于公元618年,卒于公元645年。

↑李承乾的一生,是自我毁灭的一生↑

在他二十七年的人生里,曾经无比辉煌,是初唐贞观年间,天下第一富二代,权二代,离天下在握仅仅一步之遥。

然而,一手好牌却被打烂,最终郁郁而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李承乾悲剧的一生?

性格!决定命运的,是性格!

李承乾出生于承乾殿,因而得名,他是长孙皇后所生,地位高贵,乃嫡长子。

但他却先天不足——有足疾,随着成年,他走路一瘸一拐,李世民打内心深处挺厌恶李承乾的形象,这哪是一代人君该有的样子。

↑李世民没有当好父亲这个角色。↑

李承乾为何有种种荒唐行为,可以从他的成长经历看出:他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被迫离开父母,住进东宫,父亲严厉而且精明,常常外出征战,操劳政务,娘亲又离得远,不在身边。

偏偏他还有个同胞弟弟李泰,而且这个弟弟特别受到父母的宠爱。

对李承乾来说,成长是非常艰难的,他特别想得到父母的陪伴,关注和认可,偏偏不可得。

足疾带给他深藏的自卑感,如何面对这些人生难题,聪明的李承乾选择了“荒唐”。

从贞观十年起,李承乾开始为所欲为,他发现他的地位和出身给他带来了妄为胡闹的资本。

天底下谁管得了他?只有那个不在身边的父亲。

↑李承乾的成长是艰难的↑

于是,他开始了富二代们常备的项目——吃喝玩乐,声色犬马,射箭打猎,嬉戏宴游,呼狗朋,招狐友,这些陪伴他恣意人生的,对他无不顺从,他从其中得到了巨大的满足感。

所以,他毫无节制。

面对父亲派来的刻板严厉的老师,他很快就学会了两面派——在老师面前温良恭俭让,开口闭口都是孔孟之道,说的都是忠孝之词,甚至激动的流下慷慨的热泪,他的老师们也被感染,老泪横流——老天垂幸,竟有如此圣明储君。

老师们回报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对李承乾很满意,并且大加犒赏。老师和父亲的反馈,让李承乾更得意于自己的表演——老子真是个天才。

于是李承乾更加无所顾忌。

↑李承乾一度非常迷恋突厥人的生活方式↑

有一段时期,他迷恋突厥人的风俗习惯,特别选了一批面貌酷似突厥人的侍从,把东宫打扮成草原,架起帐篷,他亲自杀羊烧烤,然后和“部落百姓们”分享。

然而这一切还不过瘾,他对“部落百姓们”说:你们把我当成大汗,当我死了,按照突厥风俗给我举行葬礼。然后两眼一闭,往地上一躺装死,部众们骑着马围着他呜呜咽咽,还纷纷割破自己的脸,表示对“去世大汗”沉痛的哀悼。

死完之后,李承乾高兴的一跃而起,放言道以后当了天子,他就去突厥当个将军。这样的想法,就算正德皇帝也没想过,正德皇帝好歹也是当明朝本朝的大将军。

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李承乾的行为艺术闹的如此大。

东宫的辅臣和老师于志宁、 张玄素、 孔颖达等人吓坏了,纷纷劝诫,可李承乾怎么会听,他反而想出了新的对策来对付老师们——派遣刺客暗杀于志宁等人。

李世民有所耳闻,然而他能怎么办呢?除了原谅,还能做什么?

贞观十六年,李世民克制住了自己想废立太子的冲动,打算让李泰彻底离开竞争太子的舞台,然而这时李承乾又闹出了新花样。

↑李承乾胡作非为,最终也没什么好下场↑

李承乾竟然包养了一名叫做称心的乐童,一起吃,一起睡,一起啪啪啪。李世民得知后,几乎气晕,立即诛杀称心,并把李承乾痛骂了一顿。

可是李承乾不但没有听进去,反而失了智,他竟然在把称心尸体埋在了东宫后花园,还给称心建起一座灵堂,供了一尊塑像,朝夕焚香祭奠,天天以泪洗面,并给称心追赠了官职。

李世民要是还能忍,就不是李世民了。这个儿子是来找他要债的,要是让他当了皇帝,李世民的坟都可能被他给扒了。

于是,荒唐了自己青春的李承乾,把自己的一辈子变成了供奉品,他也深知自己已无望登上皇位,于是他竟然串通了侯君集等重臣,准备发动叛乱。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的阴谋暴露,这也不奇怪,像他这样的纨绔子弟能够做成什么事呢,何况对手还是李世民。

这一年四月六日,李世民颁布了诏书,把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两年后,李承乾潦倒抑郁而终。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李承乾的人生,不知还有多少富二代权二代在重复,历史的教训,其实并不能传递到后世。

其他网友回答

用我们如今的眼光看来,李承乾就像个聪明但贪玩的熊孩子,起初在本质上并不坏,但由于严母去世、皇帝父亲日理万机,面对巨大的诱惑,缺少管教的他逐渐放飞自我,最终在巨大的夺位压力下昏招迭出,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公元619年,当时的李家正处于事业打拼的关键期,全家上下团结一心、一团和睦。当时的李渊也不讲什么君臣有别,把儿子们都安排在皇宫内居住。太子李建成住在东宫,秦王李世民使用西宫承乾殿;不久后齐王李元吉从太原逃到长安后,也被安排在武德殿后院。

就在这一年,李世民与长孙氏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顺势被取名为“李承乾”(太宗长子也,生于承乾殿,因以名焉),并被封为恒山王。

承载乾坤,这么霸气、有野心的名字竟然给一个藩王的儿子使用,可见当时的李家确实比较忙,也比较和谐,压根不计较这类细节。

后面的情节我们就比较熟悉了:随着权力的扩大,亲情的价值越来越小得可怜,李氏兄弟不可避免的走向手足相残。李世民杀死兄弟、逼退父亲后,自己当上了皇帝,8岁的长子李承乾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

年幼时期的李承乾还是比较优秀的,据史料记载,他聪明机智,很受父亲李世民的宠爱。公元635年李渊去世后,李世民按规定守丧,期间的朝政交给了李承乾操持。

年仅16岁的小伙子表现极其亮眼:“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虽然独自面对繁杂的政务,但他处理得相当有模有样,帝王范儿呼之欲出。李世民龙颜大悦,以后每次自己外出,都安排儿子留守长安监国。

第二年,长孙皇后染病卧床期间,李承乾也很孝顺在身边伺候。由于担心病情,他曾试图请父亲大赦天下祈福,却被母亲以“死生有命”阻止;他心有不甘,却又不敢违背母命,只能偷偷的告诉了宰相房玄龄,李世民等人得知后唏嘘不已。

就在同一年,长孙皇后去世,而其后的李承乾开始逐渐变得顽劣。

根据史书中记载,李承乾大致有以下六宗罪(内容略长):

一、贪玩

学业逐渐荒废,喜欢声色犬马、打猎出游,而且生活奢侈。“喜声色及畋猎,所为奢靡”。不过,当初的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貌似都酷爱打猎、出巡。

二、虚伪

李承乾知道父亲看重忠孝,于是平日里在东宫时,常跟身边人大谈特谈礼义廉耻、忠孝仁义,聊到动情处甚至痛哭流涕;然而在这些下属们散去后,他立即跑到后院跟一群小人们戏耍。但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真实情况,都对李承乾赞誉有加。

三、刚愎

与善于纳谏的父亲李世民相比,李承乾是另一个极端。

起初,听说有下属想劝谏,他很快揣摸出对方的用意,然后主动迎接、行礼,装模作样的自我批评,巧舌如簧、妙语连珠,说得对方应对不及、哑口无言。

到了后来,下属对这套有所准备,而李承乾也懒得费劲伪装,干脆想出了派人暗杀这些进谏者的馊主意。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张玄素,右庶子孔颖达等人,都曾几乎被刺杀,张玄素还被打的头破血流。

李承乾曾这样表达自己对进谏者的深恶痛绝:“今后我当上了天子,必然任情纵欲,劝谏者一律诛杀。顶多杀个几百人,其他人自然不敢废话连篇了。”

四、好色

起先,东宫有个侍女,人称俳儿,不仅长得漂亮,而且长袖善舞、歌喉优美。李承乾很快对这个妹子神魂颠倒,俩人天天腻在一起、形影不离。李世民知道后,把俳儿抓住一顿暴打,痛斥她蛊惑太子。惊惧之下,这妹子很快香消玉殒了,让李承乾伤心了好久;

后来,李承乾身边深受宠信的乐童称心也被李世民抓起来杀掉,这更让他伤心欲绝,甚至在东宫给设下灵位,早晚祭奠称心,情到深处乃至泪如雨下。

五、凶残

汉王李元昌,是李渊的第七个儿子、李世民的异母弟弟,这位仁兄也经常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没少被李世民责怪。但李承乾偏偏跟这位叔叔关系密切,时常结伴玩耍。

这二位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各带着一队人,身披毛毡甲胄、手拿竹制长矛,像战场上的两军一样交战,有点军事演习的意思。由于场面过于逼真,每次都有不少随从被打得浑身是血;那些不听命令的手下,动辄被吊在树上抽打,有人甚至被活活打死。

但李承乾对这还不满意,他宣称:“假如我今天当了皇帝,明天就要在宫里设置万人大军,然后我汉王分别统领,观看他们厮杀,岂不痛快!”

六、野性

李承乾虽贵为大唐储君,但竟然对当时唐王朝的手下败将、藩属国突厥特别有好感,甚至以学习、模仿突厥习俗为荣。

他在宫里安置了大炉子和大鼎,纠集一批逃犯跟着自己去偷盗民间的牛马,其后亲自烹煮、跟众人一起品尝。

他还酷爱说突厥语、穿突厥服饰,甚至还设立突厥人住的穹庐,自己住在里面,像突厥人一样宰羊吃肉,不亦乐乎。

最让人目瞪口呆的是,他还假装自己是死掉的突厥可汗,让身边人模仿突厥礼仪哭丧。Cosplay玩得正开心,李承乾突然坐起感慨:“我一旦拥有天下,当亲率数万骑兵狩猎于金城西面,然后解开头发做突厥人,听从李思摩的指挥,也算的得偿所愿了。”

李思摩,也就是阿史那思摩,是李世民扶植的东突厥贵族,替唐王朝统领归附的突厥人。

随着李承乾毛病逐渐暴露,恨铁不成钢的李世民没少收拾他。同时,这位太子的身体也不太好,腿部有些残疾、走不很不方便,实在与大唐的威武形象不匹配。

而李承乾的亲二弟——魏王李泰,为人潇洒帅气,而且还多才多艺,深受父皇的宠爱,以至于让他产生了错觉:自己有可能取太子而代之。此时,看到哥哥逐渐失宠,他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抓紧动作争宠

首先,他还刻意贤下士,让部下韦挺、杜楚客带着金银财宝贿赂朝廷权贵,对他们说魏王如何聪明,应当立为太子;而满朝文武,不少人也对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不看好,纷纷向李泰示好。

其次,他投父亲所好,召集了一批文人,编纂了一册分析古今地理知识的《括地志》献给李世民,以体现自己的文韬武略。唐太宗看儿子如此优秀,自然高兴地眉开眼笑,每月划给他的花销额度,甚至跟太子同等规格。

对于李泰的这些动作,李承乾自然心急如焚,毕竟玄武门之变的惨烈后果在前。他曾派人自称魏王府的官员,上书揭发李泰结党营私。但由于缺乏具体证据,加上李泰等人心思缜密,有关部门审查下来,最终一无所获。

后来,当俳儿、童心先后被打死后,李承乾认定是李泰告发的,对其越发怨恨。加上父亲越来越不掩饰对自己的反感,李承乾干脆装病在家,暗中豢养了100多名刺客,准备暗杀李泰。

后来听说凌烟阁功臣之一的侯君集对朝廷心生怨气,李承乾于是主动与其结交。最终,在侯君集、汉王李元昌、杜如晦的儿子杜荷等人的撺掇下,李承乾决定寻机发动政变,不仅要除掉李泰,还要一鼓作气拿下帝位,就像当初的玄武门之变一样。

但他的政变计划,最终戏剧性的流产。

就在李承乾还没起事时,齐王李祐在齐州举兵谋反,然而在前去平叛的名将李世勣面前压根没什么抵抗之力,瞬间被摆平。

朝廷其后严查此事时,李承乾手下的头号刺客纥干承基牵连其中,被抓去审问;为了活命,这位“壮士”毫不犹豫的揭发了太子的阴谋。

就这样,李承乾、侯君集等人出师未捷身先死,被来了个一锅端。

李承乾小时候明明很聪明机制、识大体,为啥长大后完全变了个样?笔者认为,可以从一个细节中加以猜测。

长孙皇后还在世时,李承乾的乳母曾请求为东宫增加一些物品,理由是”东宫器用阙少”;长孙皇后严词拒绝:“身为太子,最该担心的是德行不立、名声不扬,为什么会关心身外之物!”

追求更优越的生活是人的本性,李承乾这一请求也是人之常情,但在长孙皇后的教育、管束下一直被严格控制;

但随着长孙皇后早逝,年仅17岁的李承乾没了贴身管束;而父亲李世民为政务而奔波,经常离开长安。此时李承乾身为储君留守长安,身边自然有一大批趋炎附势、投机钻营之徒主动贴上来。各种新奇的玩意、让人舒坦的奉承话,极有可能让这个年轻人逐渐失去了自我,他仗着自己的聪明,一边忽悠父亲、朝臣,一边纵情享乐,久而久之,积重难返。

而面对魏王李泰咄咄逼人的攻势,身处恐惧之中的李承乾并没有判断形势、掌控局面的能力,在各怀鬼胎众人的鼓动下,最终走向了不归路,毕竟此时的他仅20岁出头。

八岁就当上太子的李承乾可谓天之骄子,但所谓最是无情帝王家,母亲的过早去世、长期处于权力中心,逐渐让他迷失了自我,真是可悲可叹。

其他网友回答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璀璨的一页,提起唐朝的皇帝,相信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其次就是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从唐高宗李治手中接过大唐的统治权,唐帝国就这样大权旁落入外姓人之手。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立下千秋功业,而他的儿子却并没有继承他的优良基因,唐高宗李治拱手送出帝国最大权力,但李治已经是英明的唐太宗选择的继承人。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按照封建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李治是不可能成为太子,进而登基称帝的,那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到底都干了什么“荒唐”事呢?

至于荒唐与否,各位看完一起来评评理。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承乾出生,此时的李世民还是秦王身份,李承乾的母亲就是秦王妃长孙氏。

李承乾的名字是爷爷唐高祖李渊赐的,一说是因为其出生在承乾殿,故而取名为李承乾。还有人认为承乾虽然是宫殿名字,但是用在皇家身上却意义深远,承乾可以解释为“承继皇业,总领乾坤”。

在李承乾出生的第二年,李渊就将其封为恒山王,在李承乾五岁那年,再封其为中山王,可见李渊对这个皇长孙的喜爱程度。

作为父亲,李世民对李承乾也是极尽宠爱,对李承乾的教育非常重视。在秦王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势力之后,专门为李承乾找到两位儒学大师,他们分别是陆德明和孔颖达。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为帝,同年十月就将李承乾立为太子,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爱这个儿子,史书中随处可见夸赞李承乾的词句。

在《贞观政要》中记载,李承乾从小就非常谦虚,尊师重道,在李承乾年仅十岁时,他的老师李纲因病不能行走,所以就坐着轿子进宫,而李承乾亲自去搀扶老师进入大殿,恭恭敬敬地行礼,对待老师李纲谦卑有礼,后来李纲去世后,李承乾亲自为李纲题字立碑。

在李承乾11岁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下了一道圣旨,要求李承乾开始“听讼”,这是李世民开始在朝政上锻炼李承乾的表现,为李承乾将来继承大统打下基础。

在《唐会要》中记载,公元631年,李承乾的冠礼本来是定在2月份,但是太宗为了不影响百姓耕种,将日期改至10月。但不幸的是,李承乾在这年生病,疼爱儿子的李世民打破自己原本不信佛道的传统,请了道士为李承乾祈福驱病,同时还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希望李承乾的病能够痊愈。

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前往岐州,临行前,李世民安排李承乾太子监国,这是有意锻炼李承乾的治国能力。

后来,李承乾再次生病,李世民再次为儿子举办大型的祈福仪式,而同时要求李承乾不要学习过于劳累,要注意身体。但是李承乾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次,唐太宗让李承乾写治国的策略,没想到李承乾一下子写了满满三页纸,李世民看后非常开心,从中看到了李承乾的治国才能。

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大限之期将近,李承乾忧心忡忡,他想要通过大赦囚徒来为母亲祈福,但是被长孙皇后拒绝,于是李承乾不敢再说。

后来,大臣们纷纷上奏请求大赦,李世民想要另一种办法来为长孙皇后祈福,他将近四百座已经废弃的庙宇重新修建,目的就是为长孙皇后祈福。可惜李世民的钟爱与李承乾的孝敬,都没能挽救长孙皇后的生命。

公元639年,李承乾已经20岁,李世民专门在太子宫中修建崇文馆,帮助李承乾提高对经史子集的学习。

同时,李承乾在此时由于身患足疾的原因开始出现逆反心理。唐太宗李世民一直崇尚虚怀纳谏,而他对李承乾也是这样要求的,李世民非常相信太子老师们的话。

唐太宗可以说为了辅助太子学业,费尽心思,先后安排了十多位名臣大儒来教授李承乾,而这些大臣大多都是按照谏臣的角色来对李承乾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指点。

在李承乾21岁时,他自己盖了一个房子,当时担任太子辅臣的于志宁就批评太子过于奢华,看到太子与宫中宦官一起玩游戏,就将其比作秦二世批评他。

还有批评教育更加强烈的人,他就是太子辅臣孔颖达,只要看到太子的做法不对,孔颖达立即就会上前谏言批评,太子的乳母曾经劝孔颖达让他顾及太子的面子,但孔表示自己就算是死也不怕,最后导致李承乾非常反感辅臣,更不可能接受谏言。

如果这两位已经让李承乾难以忍受,那还有更为极端的,他就是张玄素,只要稍有不当,立即言辞激烈劝谏。

对于父亲李世民,他更愿意相信辅臣们的汇报说法,对太子的表现也开始有些失望。

后来李承乾宠幸一位太常乐人,并且亲昵地将其称为“称心”,有点今天“甜心”的味道。唐太宗李世民听说此事后,大怒,下令将太子的甜心处死。李承乾非常伤心,在宫中还为“甜心”设置祭奠场所,并且建冢立碑,经常祭奠。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李承乾心中对父亲李世民的生疏距离感开始逐渐蔓延。

公元642年,李世民的另一个儿子李泰将编撰的《括地志》交给父亲,唐太宗看好大加赞赏,将书收藏到皇家藏书阁,还不断有各种赏赐,甚至超过了太子李承乾的规格。

同年九月,太子李承乾因重新另外一名太常乐人被李世民知道,再次将乐人杀死,李承乾悲伤之余和李世民赌气,竟然选择几个月都说自己身体有病不上朝。

由于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导致李承乾觉得自己太子之位有危险,所以计划暗杀李泰,结果失败告终。李承乾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决定效仿父亲李世民当年的玄武门之变,联合汉王李元昌和侯君集等人,准备发动兵变逼宫。

李世民当年就是靠玄武门兵变登基的,因此成为皇帝之后的李世民对宫城的控制非常重视,太子李承乾兵变失败。本来皇子发动政变绝对是死罪,而唐太宗却没有处死李承乾的意思,也许是曾经的伤痛是他难以抹去的梦魇的原因吧。

跟随太子李承乾谋反的人员全部被处死,其中也包括侯君集等有功之臣,但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流放黔州。公元644年,李承乾在流放之地去世,唐太宗李世民为他罢朝数日,以国公的礼制下葬。

在太子被流放后,李世民开始考虑新太子的人选,其实李泰很有机会,但是李世民觉得李泰如果上位,则李承乾和李治都将被害死,所以李世民最终选择性格温和的李治作为太子,虽然保全了其他儿子的性命,但不曾想被武则天夺了皇帝宝座。

说到太子李承乾的“荒唐事”,大部分人说的是宠幸太常乐人、暗杀兄弟、密谋造反逼宫这几件事,但是这些真的算是荒唐事吗?

其他网友回答

李承乾有一个叫“称心”的乐童,只有十几岁长得十分俊美。乐童多才多艺尤其擅长歌舞,李承乾非常宠爱他。此时的李承乾已经有了太子妃,太子妃还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李承乾根本不顾及这些,也不顾及李世民的颜面,竟然和称心卿卿我我同床共枕。

李世民知道后勃然大怒,送这个乐童去了极乐世界。李承乾被骂得狗血淋头,太子位差点不保。就这他还不思悔改,反而在东宫为称心建了一座灵堂,还为他塑像,让宫人日夜焚香祭奠,追赠官爵,常常为失去称心而泪流满面,还装病几个月都不上班。

《旧唐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太常乐人年十余岁,美姿容,善歌舞,承乾特加宠幸,号曰称心。太宗知而大怒,收称心杀之,坐称心死者又数人。”

《新唐书列传第五》:“东宫有俳儿,善姿首,承乾嬖爱,帝闻震怒,收儿杀之,坐死者数人。”

如果这您还觉得不够荒唐,那么下面李承乾所干的事还有比这更荒唐的。

李承乾的父亲是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母亲为文德皇后长孙皇后,千古贤后,爷爷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如果从遗传学上来看,李承乾也不会差到哪去。

嫡长子李承乾是父母手心里的宝,爷爷李渊也非常喜爱他,因他生在太极宫承乾殿,李渊以此殿给他起名,有希望他“承继皇业,总领乾坤”。李承乾5岁多时,唐太宗就请来儒学大家陆德明做他的家教,他8岁被立为太子,12岁就开始监国。

起初他还是个有上进心尊敬师长的好孩子。

“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并非他爹夸大其词。

他的老师李纲脚有毛病不得不乘轿子进宫,李承乾每见到老师就扶着老师进殿上座,毕恭毕敬地行礼,请教问题时态度诚恳有礼。李纲病逝后,他亲自为老师立碑。

李世民只要出差或者巡游,就让李承乾留京监国,每次他都将朝政处理得有条不紊,赢得李世民嘉奖。李世民让他写治国之策时,他大笔一挥,刷刷刷一会就写满三张纸,而且观点新颖独到,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喜笑颜开,连忙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

李世民对太子的老师班子更是上心,他叫来于志宁、杜正伦等让他们对太子细心教导。

就这样一个大有前途,能成为未来明君的李承乾,后来却突然成了废材。

正处在叛逆期的李承乾在一次骑马时,因太贪玩不小心摔下马背,受伤很重,可能是骨折了,反正他从此就成了瘸子。

这对李承乾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而他的母亲长孙皇后也已不在人世,崩时只有36岁,没有合适的人给他做心理工作。

身体的残疾导致李承乾心理的残疾,他觉得没有安全感,自认为自己完了,以后没有人愿意支持自己这个瘸子当皇帝,他开始自暴自弃起来,越来越叛逆。

其实他的父亲并没有放弃他,在他残疾后,唐太宗不遗余力“搜访贤德,以辅储宫”,继续加强他的师资队伍。

李世民请于志宁、杜正伦、李百药、张玄素、房玄龄、魏征、孔颖达等贤臣名将辅佐他,还让刘洎、岑文本与马周、褚遂良等天天去太子府疏导谈论。可李世民万万没有料到他找的这些人,对处于叛逆期中李承乾非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起了反作用。

这些明臣贤将大都以直谏著称,对于善于纳谏的李世民来说这些人都是宝贝,而对于逆反的李承乾来说,他们就是一群讨厌的小丑。

当李承乾盖个房子,于志宁(北周太师于谨的曾孙)就指责他不知节俭,太奢侈。李承乾刚和宦官斗玩一会,于志宁上前就是一阵猛批,还说他这样玩下去就会变成亡国的秦二世。

冀州衡水孔颖达更是将直谏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种激烈程度让后来者望尘莫及。他爱用第六感发话,只要感觉李承乾哪里有错,就立刻修理一番。就连李承乾的奶妈遂安夫人都看不下去了,她告知孔颖达,太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适当的时侯给他留个面子,不能总是当众劈头盖脸地横加指责。

结果这个孔子的第31世孙却铁了心心,继续将直谏之路走到底无怨无悔“死无所恨”。

结果可想而知,叛逆期的李承乾对孔颖达“谏诤逾切,逾不能纳”。

至于张玄素,在隋朝为官时是出了名的铮铮铁骨,凡是他认准的事就一溜烟坚持到底。他对太子有一种拔苗助长之心,张玄素对直谏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时时刻刻都想着进谏,强制李承乾立马听他的。结果太子对他的厌烦越来越强烈,恨不得让他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太子秘密找了杀手刺杀张玄素,差点让张玄素死于非命,但是倔强的老张仍然继续在太子面前碎碎念。

李承乾烦透了,对于这些直谏老臣,奉行“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的套路。

李承乾和老臣们玩起了打马虎眼的游戏,正式开始了他的荒唐之旅。

在大庭广众之下,李承乾总是一本正经,满嘴的儒家学说,忠孝仁义。背地里却歌舞升平玩物丧志。

对师资班子的到来,李承乾表示欢迎,该行礼行礼,该自我检讨自我检讨。还把大臣们老生常谈的说辞背得滚瓜烂熟,大臣们刚一张口他就滔滔不绝讲出来,弄得大臣们面面相觑,如鲠在喉,无言以对。

初尝“成就感”的李承乾更加肆无忌惮。

他喜欢上了突厥民族风,他让宫人们为他准备了突厥衣服,他要穿出潮流,穿出时尚。他还模仿突厥人,叽里咕噜说起突厥语,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听起来和蒙古语差不多。李承乾还住到突厥人那样的帐篷里,每天亲自杀羊烤羊肉,活脱脱一个唐朝异类。

更让大臣们气得发抖的是,李承乾还要当突厥可汗,表演活出丧。

他对手下说:“我假装是可汗,现在死了,你们按突厥风俗给我治丧。”

说完就躺在地上装死。

侍从们也穿着突厥人的衣服,学着突厥人的样子骑马,围着躺尸的李承乾转圈圈,边转边号丧。他还强迫下人们自残,让他们遵循突厥风俗用刀划破自己的脸,以表哀痛。

玩得兴起时,李承乾还宣布说:“等我君临天下,定会到金城以西打猎,披头散发公开当突厥人。”

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李承乾还偷偷运进宫一批突厥小人来表演马戏杂技。

于志宁担心里面有突厥奸细,担忧太子的名声,多次上书劝告,没有效果。

唐太宗对自己儿子的行为了如指掌,他招来李百药、杜正伦等人时时规劝太子,希望儿子能幡然悔悟。

可是几个人轮番上阵,无一人能说到太子心里去,杜正伦无奈之下只好打出李世民的招牌来压制太子,杜正伦对李承乾说:“这些都是你皇帝爹爹让我们来劝你的,你不听话你爹有招治你”,李承乾一听这话非但没被吓住,还怒气冲冲找李世民质问。“承乾一怒之下抗表闻奏”。最终杜正伦落了个里外不是人,唐太宗以杜正伦“何故漏泄我语?”将他贬官。

话说回来李承乾这样玩,胆也真够肥的,也许是因为他掐住了自己老爹的麻骨,知道自己老爹护犊子,不怕不怕啦。

不过他玩突厥人的那些,虽说李世民不给他计较,那么这让饱受突厥人苦害的唐朝万民怎么看?让那些捍卫疆域和突厥奋力拼杀的将士们怎么看?

自从唐朝建立以来,突厥就一直侵扰唐朝边境,欺负唐朝国力弱小,动不动就掠夺人口和财物。

李世民刚一登基,东突厥可汗就发动20万大军进逼唐朝,驻扎在还差 40里就到长安城的渭水桥北沿。李世民感到憋屈窝囊,恨自己无力抗衡。他只好亲率所有众臣和部将隔渭水与颉利可汗谈判,最后渭水结盟,把金帛财物许给突厥,年年进贡为条件作为缓兵之计,这才让颉利可汗滚回老家。

从此,李世民暗暗发誓一定要与突厥决一死战,一雪耻辱。

30年的抗战序幕从此拉开,战场上将士们血流成渠,直到唐高宗时才彻底把突厥灭掉。

储君李承乾却在敏感时期喜欢突厥人,要当突厥人,这是什么脑回路?变态王还差不多,而且还传染。

他带着只比自己大一岁的小叔叔,唐高祖李渊的第七子汉王李元昌和自己一块玩耍。

李元昌小时候也很聪明好学,会画一手好画,如果不胡混说不定能成为著名画家,可是他和李承乾如蚁附膻。

他们二人都爱上玩残暴游戏,游戏开始时,他们每人带一队穿着铠甲的人马,人手都拿着尖锐的武器,就像罗马角斗士一般相互刺杀。哪怕双方浑身是血,只要李承乾和李元昌不喊“停”,谁也别想停下来,如果拒绝参加就会被毒打而死,这些人被折磨的苦不堪言欲哭无泪。

李承乾还对李元昌说:“等我当了皇帝,我就安排万人团的军营,让他们来个大决斗,到时咱二人一块观看,岂不美哉!等我继承大统,就把那些直谏的大臣全杀光,看谁还来劝谏。”李元昌表示大力支持。

两人玩着玩着就玩起了谋反。

“十六年,元昌来朝京师,承乾频召入东宫夜宿,因谓承乾曰:“愿陛下早为天子。近见御侧,有一宫人,善弹琵琶,事平之后,当望垂赐。”承乾许诺。又刻臂出血,以帛拭之,烧作灰,和酒同饮,共为信誓,潜伺间隙。十七年,事发……”——《旧唐书?卷六十四?列传第十四》

他们召集了一个100多人的暗杀团队,还有王公大臣团队,计划先杀李泰,再杀李世民。

李泰是李承乾的同胞弟弟,李世民的心头肉,是他最爱的儿子。李世民对他的宠爱有时超过了太子,不应该是溺爱,这种溺爱逾越了礼制。李世民经常带着他四处游玩,一会看不见他就想他。一天见不到他,就用自己养的白鹘去送信,一天往返数次。

李泰被封魏王时,李世民不舍得他去封地,还下诏让他住武德殿。武德殿和东宫挨的很近,宫殿相通,唐玄宗刚当皇帝时就是在武德殿听政的,而且上殿时李世民还允许李泰坐轿子去,这在其他诸皇子中是绝无仅有的。

李世民对嫡二宝如此溺爱,这让大宝李承乾情何以堪?

成了瘸子的李承乾,危机感越来越重。而李泰又对太子位有取代的野心。

李承乾显然有点沉不住气,派人去刺杀李泰,失败,接着要去逼宫。

还未等开始行动,李世民的五子李祐先谋反了。

李承乾得知后,露出蔑视的笑容,对自己的卫士纥干承基说:“东宫西墙,距大内正好二十步左右,谋划大事,岂是齐王所能比的!”

齐王李祐是李世民的第五子,爱结交奸邪的人,李世民就让一位正直的大臣权万纪去辅佐他。结果上下级关系搞得很不好,矛盾僵硬白热化,残暴的李祐想都不想就杀了权万纪。事后他担忧李世民会处置他,就直接起兵造反了。

叛乱刚开始就被扫平,李祐被赐死。

余党被揪出,经审问牵连到太子的卫士纥干承基。这个卫士为了自保,出卖了太子,把太子党的所有计划全部抖搂出来。李世民听后如万箭穿心,肝肠寸断。

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哪怕是亲爹,李世民终于对李承乾不满了,他废黜了太子李承乾,将其贬为庶民,流放到黔州,李承乾在这里过了两年生不如死的日子,最后抑郁病死。

结语:

李承乾的一次次变本加厉的叛逆,最终让李世民忍无可忍。他玩非主流撒马特,分桃等等,这都是不良爱好,起兵叛乱这是作死。李承乾荒唐成这样,有这样的结局,也是必然之事。这才是典型的不作死不会死。

其他网友回答

李承乾,太宗嫡长子,8岁被立为大唐皇太子。

“承乾”意为承继帝业,总领乾坤,可以说李承乾一出生就被太宗寄予厚望。

太宗对李承乾的宠爱在诸皇子中无人可及。

李承乾11岁时,太宗就令他“宜令听讼”,有意识的锻炼他处理政务的能力;12岁时,李承乾突发重疾,一向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太宗,却打破规矩请了道士秦英来替他祈福,甚至后来还大赦狱中囚犯;15岁时,李承乾加元服,太宗大赦死罪以下的罪犯,并赏赐五品以下子为父后者爵一级。

而李承乾也的确没有辜负太宗对他的厚爱。“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的李承乾自小就表现出卓越的治国安邦之才,且颇有太宗之风,尊师重道,虚心纳谏,可谓是储君的典范。

10岁时,李承乾就知道扶着自己患有腿疾的师傅李纲前往大殿,且极其恭敬。14岁时,太宗因他多病,遂允其不用多读书,可是李承乾却并未放纵自己,他却是越发的用功读书。不久,太宗让他谈一谈治国的策略,他用了不一会的功夫就写了满满三页的治国之道,太宗看后赞其“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可以说此时的李承乾若一直这样下去,必将成为继太宗之后又一个“天可汗”。

可是历史证明并非如此,自公元636年开始,从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作为储君典范的李承乾突然就换了一副模样,他开始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这里从史书记载的几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李承乾的“疯狂”。

第一件事就是“同性恋”事件。21岁的李承乾不知发了什么疯,放着太子府那些倾国倾城的美艳女子不要,居然喜欢上一个男人,并还为他取名“称心”。这件事后来被李世民得知后,恨铁不成钢的李世民并将“称心”杀死。

按理说跟一个男宠相比,李世民的宠爱才是最重要的,杀了就杀了,以后老老实实的就行。可不知李承乾是不是真的很爱这位男宠,还是故意要跟李世民作对,他居然堂而皇之的为一个被自己父亲下令杀掉的男宠在自己的府邸中立祭室,然后还命令奴婢一定要日夜祭奠,甚至他还亲自为“称心”立碑,并赐予他官职,然后更是称病数月不上朝。

第二件事就是引突厥人入东宫。成年后的李承乾似乎开始喜欢上了突厥人的玩意,而且他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喜欢,更甚者自己还会去模仿。李承乾时常在东宫扮成突厥人,然后幻想着自己是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自己的东宫中“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

想想看,这是何等的疯狂,突厥人可是大唐百姓的死敌,他们杀死了多少的大唐百姓,又有多少的大唐将士死在突厥人的手中。可是作为一国储君的李承乾非但没有表现出对突厥人的憎恨,反而是越发的崇拜突厥,这算怎么回事呢?

第三件事就是谋反。如果说前两件事还表现不出李承乾的“疯狂”,那么公元643年的那次兵变,就已经将李承乾的疯狂表露无遗。作为一国储君居然去造自己父亲的反,这似乎已是足够疯狂的了。

其实最初谁都没想到一个如此聪明伶俐,又尊师重教的李承乾会变成之后那般疯狂的模样。谁也想不到,之前那般虚心纳谏的李承乾,最后会说出“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那般歇斯底里的话。

成年后的李承乾完全已经变成了一个癫狂的疯子,他再也没有往日那般仁君之风。

可是李承乾会变成这样,却是与李世民,和李世民为他选的那些老师有着莫大的干系。

首先太宗真的太重视他了,可这份重视却压的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李承乾完全就喘不过气啦。李承乾背负了太多本不该他这个年龄背负的东西,李承乾他先是小孩子,后才是太子。

李世民为他精挑细选的老师虽个个都是人中龙凤,也个个都是直臣,诤臣。但李世民却选择性的忽略了李承乾他还是一个孩子,李世民可以忍受那些大臣无时无刻的直言犯谏,但你让还是小孩子的李承乾去天天面对着这群“盖个房子被骂是奢华,与太监玩耍被骂是秦二世”的诤臣,你说李承乾受的了吗?

更甚者,这些自诩为忠臣的主,在教导太子时,往往不给李承乾任何的面子。比如孔颖达,每次在教训李承乾的时候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深怕别人不知道他在忠臣。而这种做法虽成就了孔颖达忠臣之名,但对于李承乾来说确是一个莫大的侮辱,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时期是最讲面子的时候,更何况李承乾还是太子,你想作为一国储君每次都要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教训,试问这谁受得了?

也就是如此,在李世民和那些无时无刻都在上谏的老师的双重压迫下,李承乾越来越叛逆,他的性格越来越乖戾,成年后的李承乾开始彻底的放飞自己,长期的压抑让他变得越发的疯狂,无处宣泄的李承乾彻底的变了,他变得听不起任何谏言,变得看不起任何臣子。

只能说,曾经这么一位储君典范的李承乾,最终毁在了自己父亲和那些忠臣的手中。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