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怎么理解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优质回答:
李白同学的静夜思,是我们最开始学的第二首诗,第一首是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因为其简单的词语,容易理解的意思,所以特别适合启蒙诗歌学习,
但是因为这一首简单的诗,也颇具争议。那么争议在哪呢?
就在“床”这个字。为什么?我们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床前明亮的月光,好像给地上披上一层白霜。抬起头看着月亮,低下头忽然想起自己的故乡。
如果月光真的在床前,那诗人为什么要抬头呢,他直接就可以看到了,就不存在抬头这么一说了。所以现在对床存在以下的争议。
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也就是说,李白同学也可能是坐在房子外面的小板凳上看月亮思故乡。也可能是站在井边看月亮思故乡。
好了,本次北暮胡扯系列就到这里,下课!
我是北暮无泪,喜欢我的回答就点赞关注吧!
本回答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留言!
其他网友回答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很多人将其理解为床前有月光洒下,怀疑地上有霜,如此解读实则是误解,与明白人说时甚至会闹出笑话。
诗中“床”并非睡床的意思,而是井上的围栏,将有井水的地方比作故乡,恰是好处。
其他网友回答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旧历九月15日的扬州旅社。
明月当空,姣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射到,靠窗户的床上,及床下的地面。照射到屋内的物件,桌椅,茶壶,茶杯……照射到月光所能照射到的每个角落。这是生活中,再司空见贯不过的场景了。
提问者是故意的吧,无事生非,无问故问?
霜字,太有味,太有内涵。比喻贴切,得当。突出寒冷,凄凉之心境。更宜烘托思乡之浓情。不用霜,用盐?用白沙糖?用棉花,奶乳,米面,用石灰,氧化铅,化肥,白瓷砖……
诗总是诗,有诗意,有诗境,有诗魂,有诗味,有诗的语言,有诗的表达。
怪不的现在的诗,诗不诗,文不文,奇奇怪怪,疯疯癫癫,诗被“毁容”,诗被摧残,天下尽是“整容”诗。
其他网友回答
先谢谢大家欣赏!由于李白的名气太大,后人不敢说什么。如果那诗是现在人写的,一定都笑它是打油诗。其实诗词都是为自己的情感服务,凝练简单易懂最好。
其他网友回答
怎么理解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宋公明
有人说,床不是睡的床,是指井床,就是井的围栏。既然是井床,那么李白当然是处在室外了。此说貌似有理,其实极不合理。因为如是写室外,那么应是“遍地明月光”,床前就无从说起。同样,如果把月光看成是霜,那么也不仅是地上有,树上屋上到处都有。所以不可能是写室外,当然床也不可能是井床。如是井床,完全可以写成“井前明月光”,没有必要用“床前”故意让人不知所云产生重大误解。有人说床是胡床,即椅子。同样,如果是椅子,可以明确写成“椅前明月光”,没必要故意让人误解,降低诗的意境。
其实不要去钻牛角尖,反而很好理解。就是床的前面有一片被光照着的地方。这当然写的是室内,可能是没有点灯或者是将灯吹灭了,从窗户或门口照进的月光正好照在床前地面,形成一块白色区域。正因为是是在室内,这一片月光就显得特别显眼,很自然就吸引了夜不能寐的诗人注意。在诗人睡眼或是醉眼中,这片月光好像是地上的白霜。诗人顺着月光的方向抬头望见了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去陷入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中。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诗人是客居他乡或在旅途中,可能是半夜醒来无法入眠起来踱步;也可能是借酒浇愁之后在屋内长吁短叹,猛然看见床前地上有一片月光,不由触发灵感,于是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所以诗人不是睡在床上。如果是睡在床上去看地下又抬头看月亮,意境全无,谈何灵感?我们现在读诗,也不必死扣床是什么床,重要的是领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能引起共鸣,能得到精神的淘冶,而没有必要去钻牛角尖死抬扛,也不要自作聪明瞎提问乱解释。
2019,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