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八王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八王之乱以后是什么朝代)

八王之乱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是什么?

优质回答

政权的更迭,这是最直接的影响。深远的影响,一共有三点。我来分析一下。

一是后来的仿效者多如牛毛,经常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尤其是前秦灭亡之后的那几个慕容家族的前后南北燕,几乎就没有了什么准则。同时,南北朝时期最大的问题就是谁手中有兵权,谁就说了算,军事政.变成了家 常 便饭。

二是政权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每一次都会找到一个借口,而且都会标榜自己的正确,什么清君侧还是前期比较能拿得上台面的说词,后来根本就是连借口都懒得找了。所以,百姓对于谁当皇帝,都已经麻木了。没有了敬畏,也就没有了尊严。

三是对生产的极大破坏。这个才是最严重的,也是伤了根基的。之所以百姓流离失所,就是因为八王之乱,把战火一次次的燃烧,其结果,就是社会越来越乱,越是乱,也就只能是在更乱的基础上,大家都去军营当差,而没有人去生产,田地荒芜,人口减少。

 八王之乱因为持续时间长,给汉民族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 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近三百年的“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 最为重要的后果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大批汉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汉族人口在北方占 社会总人口比例大大降低。据史料记载,八王之乱爆发前,西晋总人口约为三千万,而战乱之后,剩下的汉族人口只有一千万左右,更重要的是,经过战乱,汉族的力量在北方受到了严重的削弱,给后来的“五胡乱华”和民族大屠杀埋下了祸根。

 

中国北方长期陷于战乱,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重心。迁到南方的中原部族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饱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而在北方取得了政权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渐汉化,胡族和汉族的隔阂逐渐消融。这一时期,是华夏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作为在中原具有绝对文化统治地位的汉族同样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为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注入了文化基因。

为什么从八王之乱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明明很精彩,却没有什么影视作品?

优质回答

那段历史的确很精彩,但也很乱套,又很短暂,就和流星一样,虽然很耀眼,但留在历史长河的痕迹太模糊。只能说历史离我们太快,我们拥有的历史太少。就那几十年别的不说,就五胡十六国吧,也是你未谢幕我就上场,这段历史载入史册的机会太少。个人观点如下:

那段精彩的瞬间逝去太快:那段历史本来就很短暂,然而隋朝大一统后还没玩多久呢,各地割据势力就把隋朝给办了,隋朝没有机会整理前朝的历史。(一般都是当朝编写前朝的历史)。唐朝当政后为了洗白,取代荒淫无道的隋朝是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唐朝也犯不着多事去编前朝的前朝的历史了!

所以那段精彩我们知道的也只能是只言片语了!可惜了逝去的精彩!

历史上发生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事件,始作俑者是谁?

优质回答

历史上发生的八王之乱始作俑者是白痴皇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面丑心恶、毒如蛇蝎,而五胡乱华事件的始作俑者也是西晋司马氏皇族野心勃勃又无才无德的成都王司马颖。

八王之乱为什么会发生?

优质回答

西晋建立以后,晋武帝吸取了曹魏时诸侯王沒有实权、政权很容易落入他人之手的教训,实行了分封制。泰始元年(265年)分封宗室27个王;1个叔祖父,6个亲叔叔,3个亲兄弟,17个同族的叔伯和兄弟。几年以后,又陆续增封,前后共有57个王。这些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贵族地主阶层。他们法定的封邑就有100万户,作全国总户数的七分之二,国家的赋税租调,三分之一成了王公贵族的收入。

这以后,司马氏诸王又掌握了各地的军权,在西晋建立前,司马氏已经派子弟出任几个重要地区的都督,西晋建立后继续留任。咸宁五年(279年),全国10个都督,宗王出任的几乎占一半。在八王之乱前,宗王出任都督的有6人。当时最重的豫州、冀州、雍凉、青徐几个大镇任都督的都是司马宗室。宗王在地方上拥有权力和军队,另一方面,西晋平吳后又取消了州郡武备,终于酿成了“八王之乱”。

赵王伦是司马懿的第九个儿子,是司衷的爷爷辈,他不愿再让司马衷做傀儡皇帝,便于永宁元年(301年)一月,逼皇帝“禅位”给他,强行地将皇帝御玺从惠帝手中抢来,把惠帝送到金墉城囚禁起来,自己当上了皇帝。

各地诸侯听说赵王伦称帝,很不服气。被赵王伦赶出洛阳去镇守许昌的齐王司马冏首先发难。坐镇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镇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起来响应。成都王颖即刻发兵向洛阳进军,开到朝歌时,各地来讨划的队伍达到20多万。这次“三王起兵”,自兴兵后65天里,死了近10万人。最后,司马伦兵败自杀。从此以后,各王又互相混战,战争从宫廷扩大到地方上,规模越来越大。

赵王伦被杀,晋惠帝复位。永宁元年(301年)六月齐王冏入京,任大司马,掌握朝政大权。他大造宫第,沉湎酒色。太安元年(302年)河间王司马思颙派兵二万进攻齐王冏,在洛阳的长沙王积极响应。双方在京城展开激战,连战三日,齐王冏兵败被杀,其党羽死者达两三千人。

河间王颙本希望齐王冏与长沙王两败俱伤,他便可废惠帝立颖,自为宰相。现在冏被杀,其计落空,于是派大将张方联合成都王颖进攻洛阳,长沙王牢牢控制惠帝,顽强抵抗。双方连战数日,斩获颖军六七万人,在洛阳的东海王越利用皇城禁卫军,于永兴元年(304年)在夜间捉住长沙王,将他活活用火烧死。这次战争,河间王颙有军队7万,成都王颖有年队20万,长沙王在洛阳也有数万,是八王之乱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

成都王颖进了洛阳,做了丞相,但他仍回到根据地邺城,遥控朝政。东海王越永为自已有功,沒有得到好处,就借惠帝名义,讨伐成都王颖,结果在汤阴失败,逃回自已封国东海,惠帝被俘至邺城。

这时,跟司马颖有仇的幽州刺史王浚,不甘心司马颖控制政权,联合鲜卑族、鸟桓族起兵攻打司马颖。司马颖吃了败仗,挟持着惠帝逃往洛阳,被张方俘回长安。长安在河间王颙的掌握中,他看到司马颖兵败,乘机排挤他,把惠帝控制在自己手里,独揽大权。

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越联合幽州刺史王浚攻入长安,把惠帝引还洛阳,75马颖、司马颙如丧家之犬,到处流窜,结果也被抓回到洛阳。不久司马越杀颖、颙,毒死惠帝,另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为帝,即晋怀帝。晋怀帝即位的这一年改年号为永嘉元年(307年)。至此,除东海王越以外,8个王在互相残杀中死了7个,一场混战才告结束。

“八王之乱”前后持续了16年(291——306年),在动乱中军民死亡达30万。许多城市遭到洗劫,社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这是一场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门阀贵族势力膨胀的产物。战争大大削弱了西晋统治集团本身的力量,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给内迁各族的统治者造成了割据称雄的机会。在这场大乱后10年,西晋王朝终于走向灭亡。

司马炎平吴后,人民本可以得到休息,无主荒地很多百姓应可以得到土地,但是以司马炎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却只注重自身利益,把荒地和人口实行分赃,把一部分土地分给贵族和官僚作为私产,其余无主荒地都作为皇室和官府所有,而原来种地的农民都作为皇室和官府的佃户,进行劳动力编制提高劳动榨取量。另一方面司马炎不只封了许多列侯,而且大封王族子弟为诸侯王。这种诸侯王与汉初不同,都是有大量的领土、政权、财权和武装,文武官吏由诸侯王自己任用和罢免,军政大权也有其直接掌握。这样从中央到州郡的政权全有司马家世袭,而且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包含着许多独立的小国家,这种畸形发展的结果就导致了相互争权夺利的恶剧。具体表现为司马氏家族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互争中央政权和帝位的残酷斗争,即为八王之乱。他们之间相互争夺和厮杀的结局不止人民遭殃,晋朝本来那薄弱的基础也被摧毁了。

“西晋八王之乱,中原衣冠南渡”,为什么叫“衣冠南渡”呢?“衣冠”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中有这么一句话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虽然文中倡议的是节俭,但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古代穿什么、用什么,都有一套严格的礼制。走在大街上,士农工商,谁是农夫、谁是仕子、谁是商人……虽然称不上一目了然但一眼看去,也可以大差不差的分辨出来

能称为衣冠的,只有乡绅仕人

这倒不是等级森严,就像当代的学士服、硕士服、还有博士服都有差别,道理一样的

仕人,代表着华夏文明,是华夏文明传承载体

题中的衣冠南渡,发生在两晋时期

八王之乱后,晋朝国力衰退,大约在311年前后永嘉年间,西晋国都洛阳被匈奴刘家攻破,此后汉家军阀势力、以及北方游牧民族,比如匈奴势力、羯族势力、鲜卑势力、氐族势力等互相攻伐杀戮,尤其是羯族过处屠城灭村,晋王朝核心区域中原大地陷入战乱,完全失控

与此同时,南方区域则相对安稳,所以大批中原百姓,纷纷向南举家迁徙,以求渡江避祸

在这批南迁百姓中,士族大家相对比例较高。毕竟他们能调动的资源更多,史书记载:

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

那时候的南方不像今天这么繁荣,当时除了几个重要城市,大部分还属于蛮荒地带,这次迁徙,则给南方带来了大批可用之人

一方面避祸,一方面开发

称之为衣冠南渡

两晋五胡十六国期,前后大约南渡百万余人

谢邀;

西晋“八王之乱”,指西晋皇家司马宗室八个王,为争夺皇位发动的叛乱。

西晋开国时,晋武帝司马炎分封了27个同姓王,以郡为国;诸王可自行任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还可拥有一定数量军队。这就给中央朝廷留下威胁隐患。

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由于愚钝痴笨,被太后贾南风干政,皇权旁落,诸王(不止8个王)觊觎皇位,爆发了历时16年血腥争斗。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导致国家失控,战乱不断, 尤以胡汉杂居的北方为最。胡人起势坐大,冒出匈奴人刘渊、羯人石勒、鲜卑人慕容、氐人苻坚等枭雄涂炭汉人,割据西晋。逼得北方汉人集体南迁,北方诸王丢掉封国南逃,西晋皇室也从洛阳迁到建康(南京),成为东晋割据政权。而在北方,出现了几十个少数民族统治政权,史称“东晋十六国”,又称“五胡乱华”。

“中原衣冠南渡”;就是指西晋末,西晋皇朝为躲避北方战乱,从中原洛阳南渡长江,在南京建立东晋的这一历史事件。

后来,作为成语使用,泛指中原文明大规模转移向南方地区。

“衣冠”,在这里不指具体物品,抽象地指汉文明。

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优质回答

西晋末年,中国发生了·一次前后历时16年之久的大动乱,之后,西晋帝国被摧毁,中国进入长达273年的大分裂时代,南方先后进入东晋、南朝,北方先后进入五胡十六国、北朝,直到进入隋朝,大分裂时代才宣告结束。

这次历时16年的大动乱,就是八王之乱。事实上,参与此次动乱的王多达十几个,只是主要人物有八个,所以史称八王之乱,这八个王分别为:司马亮、司马玮、司马伦、司马冏、司马乂、司马颖、司马颙、司马越。一般认为,八王之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公元291年3月到6月,第二个阶段是从公元299年到306年。一切皆因权利起,又因权利终!可谓利欲熏心,惶惶不可终日也…

公元 265年,司马炎(即晋武帝)称帝,随后大封同姓子弟为王。他改变汉魏以来虚封王侯的办法,给予诸王军政实权。诸王不仅在封国之内权力很大,有的还兼理一方军务,如汝南王司马亮都督豫州诸军事,楚王司马玮都督荆州诸军事······这样,诸王既有封土,又有军队,势力逐步扩充,野心也自然随之滋长。

公元290年,武帝死,惠帝继位,由皇太后的父亲杨骏辅政。惠帝是个白痴,当时天下荒乱,人民饿死的很多,而他却问:”那些人为什么不吃肉粥?”这个白痴做皇帝,大权旁落,野心勃勃的诸王于是就想趁机争夺政权。

战乱开始从官廷发动。惠帝的皇后贾南风与杨骏争权,公元291年,她使楚王司马玮带兵入朝,杀了杨骏,并请汝南王司马亮辅政。不久她又指使司马玮杀死司马亮,接着就用矫诏擅杀的罪名,杀死楚王玮,夺得全部政权。公元300年,赵王伦起兵杀死贾后,第二年废掉惠帝,自己称帝。大乱从此由宫廷内乱发展到诸王间的大混战。

这时齐王冏镇许昌,成都王颖镇邺,河间王颙(yong)镇关中,这三镇都是军事要地,力量最强。这年三月(阴历),齐王冏联合成都王颖、河间王颙共同起兵反对赵王伦。经过六十多天的厮杀,战死者近十万人,最后赵王伦战败被杀,齐王冏入洛阳,惠帝复位,齐王冏专政。

公元 302年,河间王颙派兵二万进攻洛阳,并约长沙王乂(yi))进攻齐王冏。长沙王乂和齐王冏在洛阳城内连战三日,齐王冏战败,长沙王乂割下齐王冏的头徇示(巡行示众)三军,朝政又落在长沙王乂手里。

公元303年,成都王颖和河间王颙以长沙王乂”论功不平,专擅朝政”为口号,联兵反对长沙王乂。司马颙派部将张方率精兵七万出关东趋洛阳,司马颖派陆机等率二十万军队从北向洛阳进攻,惠帝和长沙王乂退出洛阳。张方进入京城,纵兵大掠,杀人万计。后张方退屯洛阳附近,惠帝还宫,但不能打退张方的包围。京城男子十三岁以上的都被拉去当兵,一石米值万钱,许多人因此饿死。东海王越在洛阳城中勾结部分禁军,把长沙王乂擒住,交给张方,为张方烧死。成都王颖旋入洛阳,做了丞相,但不久仍回到他的老巢邺城,张方则在洛阳掠夺了官私奴婢万余人西还长安,军中没有粮食,就杀人和在牛马肉里一起吃。真是一群吃人的野兽!

公元304年,东海王越带领禁军奉惠帝讨伐成都王颖。在荡阴(今河南汤阴县西南)一役,被颖杀败。惠帝身中三箭,被俘入邺城,东海王越逃到自己封国(山东郯城县)。河间王颙令张方率兵占据洛阳。

幽州刺史王浚和成都王颖曾有仇隙,这时便联合并州都督司马腾反对司马颖,并勾结一部分鲜卑、乌桓人充当骑兵。司马颖也求匈奴左贤王刘渊助战,刘渊派骑兵五千助颖。司马颖被王浚打败,奉惠帝逃入洛阳,王浚军队进入邺城,大肆抢掠杀人,鲜卑兵还掠走许多妇女。由是诸王间的混战便扩展为各族统治者间的混战。

占据洛阳的张方看到洛阳已经劫掠一空,便强迫惠帝和成都王颖迁往长安。到长安后,成都王颖被废,司马颙独掌朝政。

公元305年,东海王越又在山东起兵,并联合王浚进攻关中,攻入长安,又大肆杀掠。司马越先奉惠帝还洛阳,公元306年,他先后杀死司马颖、司马颙和惠帝,立晋怀帝,大权最后完全落在他手里,战乱才告结束。

从公元291年贾后杀杨骏,到公元306年司马越立晋怀帝,战乱达十六年之久,参加战乱的除贾后外,共有八王,所以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是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斗争,这是魏晋以来地方割据势力发展强大的结果。”八王之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数十万人民被残杀,洛阳、长安等名城遭到严重破坏,少数民族统治者乘虚而起,由此造成了中国北部的长期分裂和混战。

早在曹魏时期,司马氏家族已经权倾天下,甚至可以一手决定皇帝的立废。司马昭派军消灭蜀国后,被加封为晋国公,地位仅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控了军政大权,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司马昭毫不掩饰自己对皇位的野心,人人都在猜测他何时会取而代之 ,让皇帝禅位,将曹魏江山换成司马氏江山。可惜,司马昭时运不济,尚未来得及逼宫篡位,就得了重病一命呜呼。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晋国公的爵位,完成了父亲未竟的野心,逼迫魏元帝禅位给他。

公元266年2月8日,司马炎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晋,建都洛阳。由此,历史进入西晋时期,司马炎成为西晋第一位皇帝,史称晋武帝。

作为开国之君,司马炎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锐意革新,一扫曹魏时期的弊政,施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国力、发展生产的政策,比如重新划分土地、制定法律、改革赋税制度、兴修水利等。

与此同时,司马炎克勤克俭,积蓄力量,于公元279年兴兵南下,一举灭掉了东吴,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文治武功兼备的晋武帝,原本不失为一代人杰,他一心想开创一个太平时代,但他在关键问题上的几大失误,以及晚年的骄奢淫逸,为国家之乱埋下了祸根。

在政治制度上,司马炎沿袭了汉朝以来的分封制,大封宗室。他意识到,魏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权臣专政,皇帝势单力薄,宗室衰弱,司马炎篡位的时候,都没有人敢跟自己抗衡。

所以为了避免重蹈曹魏覆辙,司马炎登基后不久就开始分封宗室,先后在全国建立起二十七个诸侯国。此举原本是为了保障皇权的稳固,一旦皇帝遭遇危难,这些诸侯王就可以带兵前来勤王。

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不甘心安于一隅的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成为另一种风险因素。

而司马炎在继承人选择问题上的失误,直接催化了诸侯纷争的 风险,酿成了后来的八王之乱。

司马炎的太子是皇后杨艳所生,名为司马衷,即后来史上有名的昏君晋惠帝。司马衷从小就十分蠢笨,老师给他讲课,司马衷转眼就忘。但他是皇后嫡子,在当时所有存活下来的皇子中居长,出于立嫡立长的传统,司马衷九岁时被立为太子。

司马炎曾几度犹豫,担心这个太子难以接替自己的皇位。但皇后杨艳非常有手腕,她进言说:司马衷只是年龄太小,还没有开化,等他长大就可以了。

另外,杨艳又说服司马炎给儿子娶了一位精明的太子妃贾南风。贾南风是车骑将军贾充的女儿,传言长相又黑又胖,性格凶悍善嫉,但她十分聪明,屡屡帮助丈夫顺利通过司马炎的考察,保住了太子之位。

此外,司马衷虽然蠢笨,但他有一个儿子司马遹聪慧过人,很得司马炎喜爱,被认为日后可继承大统。所以,司马炎虽然知道太子可能能力不足,但始终没有改换人选。

晚年的司马炎,日渐昏聩,追求奢侈享乐,公开买官卖官,宫里宫外上行下效,社会风气糜烂。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逝,享年五十五岁。太子司马衷继位,贾南风成为皇后。

贾南风攫取政权,引发八王之乱

晋武帝临终前,将杨皇后的叔父杨骏封为太尉,总揽天下兵权,主持国政。外戚杨氏一族势力大增,皇帝也要受其掣肘。

晋惠帝司马衷是一个没什么政治野心的皇帝,皇后贾南风则不然,她极度渴望攫取权力,把朝政掌握在自己手中。

于是,贾南风命人去暗中联络晋惠帝的叔父——汝南王司马亮,想让他前来洛阳除掉杨骏和太后杨氏。然而,胆小的汝南王没有亲自前来,而是把事情告诉了自己的侄子——楚王司马玮。

司马玮是晋惠帝之弟,年轻气盛,性格狠辣,早就看不惯自己的傻哥哥当皇帝,现在贾南风和杨骏争权夺利,司马玮认为有机可乘,就联合另一诸侯——淮南王司马允一起入朝,打算先消灭杨骏。

公元291年3月,楚王司马玮率兵进入洛阳,由此,八王之乱拉开了序幕。

这场把西晋王朝拖入深渊的动乱共历时16年,从公元291年开始,直到公元306年才完全结束。

在这16年里,八王之乱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历时3个月,从公元291年3月到6月;第二个阶段则是从公元299年到306年,历时7年。

在这两个阶段中间,曾有一段短暂的安宁,但未能长久持续下去。几十个司马氏宗族的兄弟子侄被先后卷入动乱,同室操戈,由于其中主要参与者包括楚王司马玮、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等八个诸侯王,所以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第一个阶段以贾南风为幕后主导,楚王司马玮和汝南王司马亮为主要参与者,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政变攫取权力。

公元291年3月,当贾南风听说楚王和淮南王的军队已经进入首都洛阳,立即命人让晋惠帝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命楚王围攻杨骏的府第。

司马玮火烧杨府,杀死了逃到马厩之中的杨骏。此后,贾南风又令晋惠帝下诏,将太后杨氏贬为庶人,囚禁在洛阳郊外,诛杀杨骏三族。

但贾南风专权的目的尚未达到。杨骏死后,汝南王司马亮和另一元老大臣卫瓘执掌了朝政,于是,贾南风以晋惠帝名义秘密下诏,命司马玮除掉汝南王和卫瓘。之后,贾南风担心司马玮的势力过度膨胀,威胁到自身地位,又编织罪名,杀掉了楚王司马玮。

至此,贾南风扫除了各大政敌,晋惠帝对她言听计从,朝政大权被贾南风一手掌控。她开始任用亲信,安插党羽,掌权时间长达八年,直到公元299年,贾南风设计让晋惠帝废除太子,再度引发朝政动荡。八王之乱卷土重来,并变本加厉地耗尽了西晋王朝的元气。

晋惠帝废除太子,八王之乱硝烟再起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持续时间较短,3个月就结束了。但第二阶段持续了整整7年,太子司马遹、皇后贾南风都死在这场动乱中,晋惠帝被废又被立,成为诸侯间抢来抢去的棋子。

多个诸侯互相厮杀,接连发动政变,导致国力空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后北方胡族趁虚而入,促使西晋走向灭亡。

这一切,始于贾南风为一己之私,唆使晋惠帝废除太子司马遹。

司马遹自小聪明伶俐,在晋武帝还在世时就颇受看重,在朝中很有人望。但司马遹不是贾南风亲生的,与贾南风向来不和。贾南风担心年纪渐长的司马遹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决心除掉这位太子。

公元299年,贾南风命人引诱太子饮酒,让醉酒的司马遹抄写了逼迫晋惠帝退位的书信,以此为罪证,说服晋惠帝废除太子。

谁知,废太子一事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对贾南风专政早已不满的宗室诸王趁机兴兵夺权,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又登场,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混战。

先是赵王司马伦发兵讨伐贾南风,以毒酒赐死贾后,取代晋惠帝登基。然后,对赵王不满的齐王司马冏,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杀死了赵王,重新立晋惠帝为帝,齐王主理朝政。

这时,对齐王不满的长沙王司马乂与河间王司马颙再次起兵,杀死了齐王,朝政大权落入长沙王手中。河间王司马颙不甘心,又联合东海王司马越、成都王司马颖讨伐长沙王。长沙王死后,成都王接手朝政,诸侯王的联盟再度分裂,河间王、东海王和成都王之间打来打去。

公元306年,成都王、河间王战败逃跑,东海王司马越将晋惠帝迎回洛阳,朝政趋于平稳。

随后,晋惠帝下令搜捕成都王司马颖,成都王与他的两个儿子在逃亡途中被捕,囚禁一个多月后被杀死。另一位兵败逃亡的诸侯——河间王司马颙也在几个月后被杀,八王之乱落下帷幕,东海王司马越成为最后的赢家。

紧接着,晋惠帝在这一年年底暴毙,相传是被司马越毒杀。司马越扶植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登基,改元永嘉,史称晋怀帝。

登基伊始,由于司马越的威胁,晋怀帝不得不任命司马越为太傅,让他辅佐朝政。但是,司马越没能继续把这位皇帝操纵于股掌间,让司马越没有想到的是,晋怀帝虽然年轻,却很有政治手腕。

晋怀帝司马炽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小儿子,他一心想学习自己的父亲,每天亲自处理政治事务,召见百官,非常勤勉。

司马越手中的权力不断被皇帝压缩,再加上他在朝中飞扬跋扈,诛杀忠臣,引起了官员们的不满。于是,司马越主动提出,要出镇河南许昌,率兵镇压那里的胡人叛军。

公元311年,羽翼渐丰的晋怀帝决定除掉司马越。于是,他发布诏书,历数司马越的罪状,要求诸侯们进行讨伐。司马越听说之后,内心非常恐惧,急血攻心,最终病死于河南项城。随着司马越的去世,“八王之乱”中最后一位叛乱的藩王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蔡东藩在《两晋通俗演义》总结说,晋朝这些藩王好的少,坏的多。“八王之乱”中,司马家族互相残杀,不知道忠孝为何事,追根溯源,完全是因为他们的祖宗争权夺利给他们树立了坏的榜样,子孙相沿成习。最终给五胡入侵中原,带来了机会。后来者,难道不应该铭记这惨痛的教训么?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五胡乱华八王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