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姓名都是两个字(三国的名字都是两个字,邢道荣为什么是三个字?)

网友提问:

三国的名字都是两个字,邢道荣为什么是三个字?

优质回答:

历史上的三国时代,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里面的人物的名大都是两个字比如,刘备、关羽、张飞、吕布等等。

古人的名和字是分开的,比如刘备刘玄德,张飞,张翼德,关羽关云长。先有名后有字,字是自己成年之后,自己给自己取的,一般名都是两个字。但是也有三个字的,比如郭攸之,名攸之,字演长 .邢道荣,名道荣,字育森 濮阳兴,名阳兴,字子元 王子服,名子服,字子由 马日磾,名日磾,字翁叔,这名和字几个字有什么讲究吗?

其实两个字的名字真有些渊源,这些渊源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建立新朝的王莽,对于他,历史的评价不是很高,因为他为人奸诈还外戚篡权。

虽然建立了新朝政权,但是很多人对其都是不承认的,以至于政权存活时间也并不长。但是东西汉的分裂,后来的乱世不断,其实他都是有责任的。那为什么说三国时期,人起名字都偏爱两个字呢?这就得说王莽和他长孙王宗之间的纠葛了。

王宗,王莽长孙。由于王莽的儿子早年去世,作为长孙的王宗便可继承大统。但是王宗这个人心急切,又没有智谋。早早的便伙同自己的舅舅来篡夺皇位。但是不久便东窗事发,虽然是自己的亲孙子,但是王莽还是不想放过他。

首先王莽下令自己的孙子王宗改回原名,王中本叫王会宗,王某为了体现自己的尊贵血统,便让周围的亲戚都改为单字的名字,但是王宗如此让他恼火。他为了羞辱自己的孙子,便令其改回原名。慢慢的三个字的名字,就显得不是那么尊贵了。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1255个其中大多数是单名,而《礼记·曲礼上》写道:“卒哭乃讳。礼,不讳嫌名,二名不遍讳。就是:父母仙去后,哭祭结束,就要开始避讳不能提父母的名字,不过不用避讳近音字,俩字的名字,只要不把俩字一起用就行了!

而前面所说的邢道荣,他出身低微所以用了两个字的双名,我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在《三国演义》中,凡是双名的人物都不是那么出名,都是默默无闻。仿佛可有可无,仿佛小草衬托着鲜花。而鲜花就是关羽、张飞、诸葛亮这样的头号人物。

其他网友回答

东汉时期,所有皇帝都用的是单名,二字名几乎绝迹。三国时期,邢道荣等极少数人用的二字名,这与王莽有很大关系。

《汉书·王莽传》有过这样的记载,王宗是王莽的长四孙,自幼聪明,善于绘画,但是性子急,急于抢班夺权,于是弄来天子的衣服和帽子,穿上后画了幅画像。之后又与舅舅合谋,不幸事情暴露,王宗知道完了,于是自杀。

这事让王莽非常恼火,人虽然死了,可是还没结束,其“政治权力”也要剥夺。于是,王莽亲自下了一道诏书: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制作”就是法令,这道命令的意思就是说,王宗原来的名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改成的“王宗”。如今他犯法了,没有地位了,姓名得再改回去,于是又叫“王会宗”,这便是历史上的“二名之禁”。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开始,人们渐渐养成使用单名的习惯,后来新朝虽然覆灭了,可是这竟然成了一种风气,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人们觉得用二字名不太光彩;二是东汉人口并不是很多,而且交通工具落后,人们活动范围也有限,取单字名不存在重名的现象,对生活不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王莽推行的单字名得以延续,一直到三国时期。

其他网友回答

简单来说,三国名字只是多为两个字,而邢道荣是虚构的。

这个问题的前提有些瑕疵,因为三国名字并不都是两个字。

得益于《三国演义》及其衍生品的传播,三国时期成了我国历史上最火的一个时期,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三国时期一个奇特的人名现象——单字名(加上姓就是两个字)很多。

即便翻开《后汉书》、《三国志》,这种情况也没有太大差别,因为《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根据《三国志》记载史实为基础展开的,曹操、孙权、刘备等人物的名字全都一样。

但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能在乱世中留下名字的人,多是英杰豪强,而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则无缘史书。在史书上的人多是单字名,那没有留在史书上的呢?

1、成都犀浦出土东汉残碑上面记载着王岑鞠、康眇、王奉坚、何广周、王汶、苏伯翔、张王等多个人名。这些人名并列出现,显然不可能一些是名,一些是字(字多为双字),而应全都是名。

2、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成都《蜀郡属国辛通达李仲曾造桥碑》上记载的造桥工人全都是双字名,比如王文宰、王汉期。

3、东汉延熹四年(公元161年)成都 《郑子真残碑》中的人名有郑子真、潘盖、吕子近等,也是双字名为多

4、都江堰出土的建安四年(199年)《北江塴碑》中写到的人名有苏子邛、杨叔财等,都是双字名。

5、新疆楼兰尼雅出土曹魏文书中有胡腾宁、张幼业、尚法龙等双字名。

6、东吴建武二十八年(公元252年)的《三老讳字忌日记》中记载了很多人名,还有如提馀和持侯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双字名。

9、安徽亳县出土东汉字砖提到主人王成和两个工匠丁永豪、张永骄。

通过这些材料,即便我们无法确定东汉三国是双字名比较多,但也绝不可能一口断定是单字名比较多,在庞大的底层民众中,人名现象是有可能与上层相反的。

这一点,在史书上也可以窥伺一角。

《后汉书孝安帝纪》载:(永初四年正月)海贼张伯路复与勃海、平原剧贼刘文河、周文光等攻厌次,杀县令,遣御史中丞王宗督青州刺史法雄讨破之。

《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载:(永和三年)夏四月,九江贼蔡伯流寇郡界,及广陵,杀江都长。

《后汉书·孝灵帝纪》载:(中平元年三月)庚子,南阳黄巾张曼成攻杀郡守褚贡。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载:太傅马日磾杖节安集关东,在寿春以礼辟(孙)策。

以上例子中,只有马日磾是出身名门,是经学大家马融的同族,与卢植、蔡邕等人一同为官,官至太傅。剩下的均是底层出身,要么是海盗,要么是山贼,要么是农民军领袖,反正跟名门没关系。

再回来说邢道荣,这位爷现在在网络上很火,但历史上没有他这号人,或许有他这个名字,但这个名字的主人没有做出那等业绩。

邢道荣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登场,完全是个酱油角色,战前他被评价有万夫不当之勇,不断放狠话,结果被赵云秒杀。在新版三国重现这段前后反差后,邢道荣迅速成为打脸界的王者以及网络名人。

其实罗贯中也不一定是胡诌,要是邢道荣像张曼成那样来自底层,双字名是很正常的,完全不会有什么特别。

其他网友回答

邢道荣是元末明初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里的虚构人物,元代取名,已经和汉魏时取单字名的习惯不一样了。像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双字的名已经很流行了。当然元代也不是双字名一统天下,单字名也很常见,比如:罗本(贯中),白朴(太素)。

《三国演义》三分虚,七分实。大部分的人是实有其人的,作者罗贯中都直接拿来用,根据情节需要,作者也虚构了一些人,比如貂蝉、邢道荣等。

貂蝉

汉魏时人名多单字。

我国古代有个传统,为尊者讳。简单说,就是尊长的名不能出现在完备的口中或文字里。如果必须出现,那就得换个字,这就叫讳。李贺因为父亲叫李晋肃,所以连考进士的资格都没有了。从这个例子能看出避讳这个事在古代多重要了吧。

李贺

汉魏时用单字为名,也是出于这个考虑。最著名的应该算是汉宣帝刘询了。刘询原名叫刘病已,病已和去病、弃疾无忌一样,都是好名字,是父母的祝愿。但是“病”和“已”都是常用字,把这俩字给讳了,老百姓日常说话得多费劲?于是汉宣帝刘询急百姓之所急,下了个诏书,给自己改了名:

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近百姓多上书触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汉书·宣帝纪》)

皇帝或尊贵人物的好心,是经常被扩大的。汉平帝原来叫箕子,后来改名叫“衎”也是出于百姓避讳考虑。到了王莽,甚至出了一道政令,来倡导人名用单字。他不但说了,而且还做了。当时的匈奴单于叫囊知牙斯,知道皇帝有这毛病,就上书说:

幸得备藩臣,窃乐太平圣制,臣故名‘囊知牙斯’,今谨更名曰‘知’。

王莽自然很高兴

莽大悦,白太后,遣使者答谕,厚赏赐焉。《汉书·匈奴传》

有赏就有罚。王莽的孙子王会宗,王莽下令后,改成了王宗。可是这个孙子不学好。他看着王莽健健康康就来气,他咋还不死呢?于是他想帮下忙,就提前预定了黄袍和玉玺,尝尝鲜。自然王莽就知道了,于是,王莽下了个令:

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贬厥爵,改厥号,赐谥为功崇缪伯,以诸伯之礼葬于故同谷城郡。”《汉书·王莽传》

从这个诏令能看出来,双字的名是不好的,恢复孙子双字名,是种惩罚。皇帝这么在乎这个,自然上行下效,上至达官贵人,下到老百姓,都极力避免双字名。

王莽虽然死了,但是因为取双名不吉利的阴影还在。所以大家取名都遵循了这个原则。当然有人说了,那时也有取双字名的,像黄承彦、荀巨伯、庞德公、邓卢叙等。这其实是个误会。

黄承彦是诸葛亮的岳丈,承彦是字,有人说他的名是黄融。鉴于黄承彦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名,因为当时是以字传的,所以,他的名反而湮没无闻了。当然这样的想象很常见,《世说新语》里的人,你不结合注释,很难看出他是谁谁谁,因为里面大部分是用字,比如这个荀巨伯。老荀救人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我就不多说了。这个字里的伯很明显告诉人们他在家里排行老大,就像孙权的哥哥孙伯符的“伯”一样。

庞德公是诸葛亮的姐夫,是位不肯出仕的隐士,刘备马跃檀溪,到了水镜先生庄上小童有这样一段话:

小童曰:“叔侄之亲也。庞德公、字山民,长俺师傅十岁。庞姓,·德名,字山民。公者,因其齿德皆尊,故称曰庞德公也。《三国演义》

庞德公的“公”是个尊称,就像称呼年纪大的人叫夫子一样,像李白的“岑夫子”一样。所以,庞德公就是庞德。当然,《三国演义》里还有另外一个庞德。这也是单字名的毛病,重名的机会多。好在那时人少,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所以重名的影响比较小,放到现在,双明的重名率都很高,毕竟人太多了,而且活动范围还广,不过还好,有身份证号。

最后一位,邓卢叙。在《三国志辩误》里有一条:

归塟旧墓注,桓文遗之尺牍之书,文似当作王,谓长沙桓王也,又处士邓卢叙,邓恐当作鄞否或鄮字之讹,按朱育举上虞陈业以下十余人,应郡守之问,其人皆不出,本郡邓乃汝南属县。

姓氏都有了问题,名对不对就不好说了。

或许还有双名的人,那得具体再说,总之,汉魏时期,单字名应该是绝对的主流,像邢道荣这样的虚构人物,名是作者取得,也许是作者依照当时习惯取的,或许是作者想着否定邢道荣,进而否定刘度。

我觉得我说明白了。就到这吧。我是月淡风青,欢迎大家阅读,关注和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

证明他比别人多 秀 了一个 荣 字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三国的名字都是两个字邢道荣为什么是三个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