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萤夜读故事的起因?
优质回答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译文: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因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自此学识与日俱增。风姿美妙,敏捷有智慧,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宁康初年,迁中书侍郎,累迁侍中,转骠骑长史、太常,进爵临湘侯,因病离职。起任护军将军,出拜吴兴太守,迁丹阳尹,入朝拜吏部尚书。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在历史上车胤是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为官刚正不阿,不屈权贵
《晋书》称赞其“车胤忠壮。”他凡所历任,则任劳任怨,竭尽心力,会稽王司马道子示意众大臣联名上疏,要求孝武帝给予自己“假黄城,加殊礼。”而车胤拒绝署名,疏奏至皇帝,孝武帝大怒众臣,“而甚嘉胤。”
做事不拘俗套,勇于创新
《晋书》记载: “其后年,议郊庙明堂之事,车胤以‘明堂之制既甚难详,且乐主于和,礼主于敬,故质文不同,音器亦殊。既茅茨广厦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弘本顺时乎!九服咸宁,四野无尘,然后明堂辟雍可光而修之。’时从其议。”
能说会道,善于赏会
每逢盛坐,如果车胤不在场,都说“无车公不乐。”
从小出身寒门,车胤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一个受众人拥戴的人,囊萤夜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车胤的上进心、进取心和不懈努力的精神。
《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的启示是什么?
优质回答
这两个典故分开来讲各有各的说法,无非是讲读书用功,夜以继日或意志坚强,持之以恒的说法。
但合在一起就说明了处于下层劳苦大众想要出人头地,就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
但如这两个典故如此付出,会有这样的恶果!
贫民之家,无钱买米,
更别说买蜡。夜读无蜡烛照亮,弄些萤火虫来,借这微光来读八股,日复一日,肯定是近视眼,
一朝成了功名,虽会些之乎者也酸腐之句,奈何目不视物,堂下所跪是男是女也不能辨,又怎能断案审堂,
当时也无玻璃制品,那更没眼镜这些物什了,你一个瞎子样的人,连生活都自理不了,怎么能明镜高悬,救百姓于水火。
《囊萤夜读》告诉我们,要保护视力,白天多看书,晚上别熬夜,有条件就利用,无条件别瞎折腾,萤火之光,不足以用,害了眼疾,得不偿失呀。
一个大铁棒磨成针,这是无聊的人空费光阴干的蠢事,
有这个功夫,你又能多读一篇字,或多磨一斤面,况且古时候,铁器短少,寸铁寸金,这样大铁棒价值极高。用它磨针,大材小用。用它打个兵刃,可以上阵杀敌,建功立业。打个锄头,躬耕田陇,也可多收稻米,饱饫裹腹。
磨针太浪费了点,去铁匠铺随便找个小下脚料,近似于针的小铁丝,既不浪费材料,又不费功夫,半小时之内一颗针搞定。如此岂不甚好。
《铁杵磨成针》告诉我们,要节俭,别浪费。用最少的材料完成最好的结果,要善于思考。更不要浪费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在有限的光阴里多做些有益的事,别空耗时间,作无益之事。
结语:
这两个古人故事虽听来有一定教育意义,但恶果更甚。为了眼晴,请在光线好的地方读书。要从小养成节俭的习惯,不仅要节省材料更要节约时光,一辈子太短,只争朝夕呀!
“囊萤夜读”的启示就是:做一件事情,如果条件不具备,那就想办法创造条件去做,只要肯开动脑筋,办法总会有的。“铁杵成针”的启示就是:干一件事情,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要被困难吓到,不能半途而废。这是两个成语典故。
“囊萤夜读”的典故出自《晋书·车胤传》,说的是东晋博学多才的大臣车胤年少时勤奋刻苦、求知若渴。但家里很穷,白天要下地干活,没时间看书学习,晚上又没有钱买灯油,也读不成书。有一天晚上,他在院子里背书时,发现野外萤火虫挺多的,便灵机一动,做了个纱口袋捉了好多萤火虫,用它照明读书。
另外还有个跟“囊萤夜读”相似的故事,叫“映雪读书”,也是家里穷,晚上点不起灯,便利用雪的反光读书。主人公和车胤还是同一个朝代的人,叫孙康。孙康也学有所成,做了晋朝的大官。这两个故事合成了一个成语“囊萤映雪”。至于雪和萤火虫是不是照得清书上的字,我小时候试过是看不清的。不过那个时代的书是毛笔写的,字比较大,应该可以看清楚。但感觉还是挺费劲的,是不是?所以现代人不学习真的没有理由。
“铁杵成针”这个故事,若说是家喻户晓,应该没有人会反对,那是李白小时候的传说。出自宋朝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说的是小时候的李白觉得读书很苦,不爱读书,就半途而废溜回家。路过一个小溪时看到一个老婆婆在磨铁棒,说是要把它磨成针。因而受到警醒和启发,赶紧返回学堂,从此努力学习,成为唐朝最伟大的诗人。
在中国历史上劝学励志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等等,值得人们好好学习。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囊萤夜读的故事和含义】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