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上片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优质回答
两个字,“孤独”,营造了孤独的氛围。
这是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而被贬谪湖北黄州时的作品。当时宋神宗重用王安石等人实行变法,苏家反对变法,苏轼诗文中有讽刺青苗法和盐铁专卖法的句子,被沈括等人弹赅“讽议朝政”,造成著名的“乌台诗案”而贬黄州。这阙《卜算子》上下片所营造的氛围和意境是一致的,就是孤独。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弯弯的月亮挂在枝叶稀少的桐树上,天己经很晚,沙漏滴尽,周围渐渐没有人活动。时不时地见到一个寂寞的人独自走来走去,象天边飘忽不定的孤雁的影子。
缺月是眼前景也是国政,月缺即天缺,天缺即民生凋弊,这是青苗法造成的。幽人是自指,独往来说明没人同情支持他。是的,反对皇帝和丞相,谁会支持他呢?整个大宋朝迋没人和他共论新法的弊端,因此他孤独。这份孤独在缺月、疏桐、漏断人静的环境烘托下,由幽人在月下的往来徘徊表现出来,他就象一只孤雁找不到自己的群。
上片营造了孤独寂寞的氛围
词的上片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想要理解一首词,就要先了解词的写作背景。这首词时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时在寓所所作。既然被贬,此人的心境自然好不到哪里去。“缺月”、“幽人”、“孤鸿”这样的字眼,无不表现出词人当时心境的孤苦。
这首词上片写寓居定惠院时的寂静。词中的“漏断”指夜深,上片的意思是说,在院中夜深人静、月挂疏桐之时,仿佛有个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
这个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指苏轼自己。
这首词是苏轼抒发其个人忧愤寂苦之情的作品,曲折地反映了他被贬黄州的原因——乌台诗案,即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写诗发泄不满而得罪新党遭贬。
这首词的艺术是很高妙的。黄庭坚评此词时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样的评价是很高的。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诗的特色是怎么样的?
优质回答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诗的特色是怎么样的?
回答此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把王观的此作品共同欣赏一遍。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清澈明亮的水像美人儿流动的眼波,俊俏挺拔的山峰也如美人儿蹙起的浓浓的眉毛。想问路上的行人到哪里去?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美丽的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朋友:如果你到了江南能赶上春天的话,请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王观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这首词分为两片,上部分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部分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暗含送别,以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的有情有义。水是眼波,也就是说眼中的泪水如波,横在眼里而没有流出,在尽力克制着自己的情感,倘若眼泪在眼眶里流淌出来,那不是增加了友人的伤感么?山是眉峰,而此刻眉峰郁结着不少离愁别恨。一个“聚”字,用的恰到好处且十分有力,将作者胸中的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通过形象的比拟,传递出了自己与朋友惜别之深情。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道出了友人归路如同郁结离愁的眉峰一般连绵起伏。友人越走越远,身影越来越模糊。……虽然朋友在作者的眼中走远了,然而友情却深深存封于作者的心中。正是这深厚的情谊让作者触情触景,浮想联翩,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远去朋友的无限眷恋,和对朋友归途艰辛生活的深切挂念。
??下部分“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为“又送君归去”铺垫。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作者在友人临行之际,从心底发出的深情祝愿。但愿友人追随春天的步伐回到江南,和春天同在。“千万”二字道尽了作者殷殷叮嘱之意。美好而真挚的祝愿,将作者那深沉的惜春之情、惜别之情尽在不言之中,给读者一种含蓄的感觉。
??此词的特色:一是构思别致,词人把送春与送别交织在一起来写,充分表现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春天的留恋;二是比喻新颖,词人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浙东的山山水水,仿佛这位美人正期待着他的到来,贴切、自然,富有真情实感。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翻译】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