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评价余光中的《乡愁》?
优质回答
读《乡愁》这首诗,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诗人心中那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盼望民族统一的思想感情。
全诗分为四节,每节四行。
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每个阶段都找出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层层递进,从个人思乡之情,上升到家国情怀。戛然而止,留下了长长的韵味。
《乡愁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结构美与音乐美。
(1)结构美。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段式句式整齐,句与句之间和谐对称。节与节之间均衡对称。从而使诗的外形在整齐中蕴含了参差之美。
(2)音乐美。全诗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以"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四次反复修辞格的应用;加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叠词的使用,低回掩抑,如怨如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数量词的应用,更表现出诗人语言功力,从而进一步加强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一曲略带哀伤的恋歌,表现出海外游子切切的思乡之情和拳拳的爱国情怀!
乡愁是游子在他乡对父母及家人们的思念。是思念故乡水土一种五味杂陈的情结。
读了余光中的《乡愁》,你有何感想?
优质回答
谢邀,我没读过不知其意无法评论
谢谢邀请:
试答,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就是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对家乡,对故土的思念和期盼团聚之情。对于我从没远离过家乡,亲人没有太多的感受。
《乡愁》是余光中写的一般的诗吗?
优质回答
写得很一般!
别喷!
小可在很多关于现代诗的回答中,推荐现代诗人时,必然列入余光中先生的名字,但是总会在他的后面加上一个括号,括号里只有四个字——“《乡愁》除外”。
《乡愁》绝对不是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甚至在他的诗歌中连中等水平都排不上。之所以如此闻名,有两个原因,一是正志原因,它符合海峡对岸人民对大陆的思念。二是因为诗写得清浅,所以每个人都能读懂,每个人都能看到诗中的情感和美好。
把诗写得浅是一种本事,但需要资格,这个资格是你有能力把诗写得很深,然后才有资格写浅。但实际上这一首的水平都不如《乡愁四韵》。
与其说这是一首诗,不如说这是一首咏叹的歌,是民歌,是民谣,甚至可以说是童谣。这首诗的优点只是在情感方面,而不是艺术方面,只是透明,清澈。却没有深度和广度。也就是题主所说的内涵。
倒不是说诗必须要有深度,但明明他老人家写过更好的作品,却偏把这一首夸到天上地下,实属是余光中先生的侮辱,更是对现代诗的讽刺。
余光中先生的好诗是《寻李白》,是《当我死时》,是《春天,遂想起》,是《五陵少年》,是《圆通寺》,是《小褐斑》,是《草堂祭杜甫》,更是让小可如痴如醉恨不得自卑到自杀的用现代诗翻译杜甫《望岳》的那首神作。
我们把余光中先生一般水平的作品当成代表,然后口口相传,奉为经典,同时对他真正的代表作却置若罔闻,视而不见。
这对余光中先生不公平!
这相当于拉低了余光中先生的创作才能。这不仅不是肯定,反而是一种否定。
其实,对余光中《乡愁》的抬高反映出我们内地对现代诗的扼杀和误导,从小学课文开始,一直就是这种低到深渊的现代诗作,什么郭沫若,贺敬之,汪国真,席幕容,戴望舒,徐志摩,要么是现代诗的雏形,要么是跟随正志的产物,都是清浅,都是乏味。
这些年还算好一些,逐渐接受了一些不错的好诗,可是这些好诗是那样的稀少,而且还不是主角。可是这种好诗也如昙花一现。整体还我们还是不停地走在跑偏的路上,要么海子的隐晦,要么顾城的痛苦,要么就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恶俗,好的现代诗只能躲在角落里,而那些烂臭的诗却可以堂而皇之地站在厅堂之上。
然后把一些热爱现代诗的人全部培养成千篇一律的郭风,汪风,席风,贺风,味同嚼醋,气若游丝。弄得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喜欢看现代诗,同时反而认为现代诗不如古诗。
罪过!
从《乡愁》一诗就可以知道,我们的现代诗一直没有走入正轨,或者说走入过,结果又出来了。
前段时间头条上有一个热文,好像是几个小学生写的现代诗,极富诗意,而且深浅皆宜,读之必醉。
我可以肯定,按照这种模式走下去,这几个小学生的诗歌才华迟早被抹杀,然后被同化,诗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随风而逝。到了最后,哪怕是写出来,也和现在的你,我,他没有一毛钱区别。
写出的诗,如屎。
买犊还珠,不过如此!
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名篇《乡愁四韵》,诉说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优质回答
作者诉说了:亲情、爱情、乡情、爱国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谢邀。这个问题让我重温了《乡愁四韵》。
《乡愁四韵》余光中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家对故土对祖国的思念,字里行间饱含的全是浓浓的乡愁。诗歌以直抒胸意的写法,通过“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个意象传达情感。
为什么选择这四个意象?而不是别的,我们需要看一看,它们分别代表些什么。首先“长江水”代表的是祖国。我们知道长江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意义,我们常常用长江、黄河来代表祖国母亲。这是历代中国人不约而同达成的共识。“给我一瓢长江水”,诗人可以喝醉,为什么?因为思念的缘故。“海棠红”暗示血液,海棠的颜色是血液的颜色,“沸血的烧痛”表达了诗人在想到祖国的时候,热血沸腾,像燃烧的火焰一样一次次灼伤诗人的心。“雪花白”代表书信、联络和往来。台湾从地理上来看,应该属于亚热带地区,雪花应该并不常见,可见这种联络是稀少的,甚至是切断的。另外,从雪花的触感上来体会,它又是冰冷的,进一步说明联络的“不可能性”。正因为不可能,所以才有遥遥无期的等待,让人望远欲穿。这是一种痛苦的等待。“腊梅香”代表的是母亲、土地,以及故园一切美好的东西。“腊梅”这一意象很“中国”,在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在现代诗歌中诗人们也非常喜欢采用。 所以当诗歌中出现“腊梅”的时候,往往会首先想到家的概念。诗歌层层递进的表达对祖国的思念。像一位渴望喝酒的人发出的呼声。没有酒你给我一瓶水也可以。但是没有。那么以毒攻毒你能否给我一团火,让我享受灼伤的痛感?还是没有。那你总可以给我一片雪花,从远方带来我需要的“酒味”冰冷一下我的心?对不起,没有雪花。那你给我一枝腊梅吧,让我隔空闻闻“酒的浓烈”总可以吧?还是不可能。此刻诗歌的情绪已经达到了顶点,诗人思念祖国那种浓烈到无以排遣又无法解决的乡愁脱颖而出,让我们深深感动。
你读过余光中的《乡愁》吗?为什么这首诗会被广为称颂?
优质回答
友友们周末快乐!大家都读过余光中的《乡愁》吧!每个人都有出生地……都有一份故乡情!正是余老先生把这首情深意长的《乡愁》,写出了人们的心声……乡愁,让人难忘的故乡,包含了太多的情感在里面,亲情,友情,爱情全概括!人们喜爱它,朗诵它,品味它。是老先生把自己的心声和大家的心愿,发表出来……大家才能共同分享这首充满情深的《乡愁》,谢谢余老先生!闻知您已经带着《乡愁》去天堂了……!愿您:一路走好!。
余光中让人记住的诗,多创作于早期,比如港台诗人较为欣赏的《敲打乐》诗集,以及令他在中国人心中留名的《乡愁》
对于普通的民众,《乡愁》代表了余光中。那一首流行诗结构巧妙,不动声色地把爱国主义融混到朴素情感中去,用递进的方式,完成从母亲丶新娘丶亡母到大陆的类比,比起某些简单的爱国譬喻,高明多了。也因其润物细无声,同时又明朗易懂,遂成为理想的宣传诗。
至于文青或者文艺中年,则会选择《当我死时》或者《寻李白》,这两首诗也是匠气之作,但着力颇深,尤其前者的个人感怀寄寓较为率真。《当我死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虽然密歇根的校园远胜于香港域多利监狱的死囚仓,但这种爱国的思念皆非泛泛,大量肉体丶感官意象暗喻出切肤之痛,这不是乡愁,而是关于乡愁的焦虑,关于一个渐渐失去思乡“合法性”的人对自己是否应该有乡愁的焦虑。
可惜这种焦虑在余光中诗中没有深化或者延续下去,他非常有自信可以越过这种焦虑。就像《寻李白》,基本上靠民间对李白的种种浪漫想像加上杜甫几首写给李白的诗的诗意,以夸张修辞繁衍成篇。这种民间定见,恰好又与大家对盛唐的想像相符合,余光中作为学者型诗人,也不能免俗——不是因为他流俗,而是因为他需要从盛唐想像中获取他的中国自豪。
纯粹从诗而看,后来的余光中很接近另一位余姓作家余秋雨,徜徉山水之畔而不见人间,追怀古人而不问今人,用诗人鸿鸿的话来说,就是“雅不可耐”。
但无论如何,他的那一个中国,明显已经不是今天的中国,既不是大陆的中国,也不是台湾的中国了。如此看来,他孑立在“理想中的中国”的余光之中,一如他的名字,颇有几分悲壮。
余光中的《乡愁》是怎么写出来的,对他的人生产生了什么影响?
优质回答
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被震撼了。
作者从小时候开始述起,层层递增,感情愈丰富思乡愈深。有同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爱国之情跃然笔下。
作者是大格局的人,从小见大,从浅入深。简短几行字,见证作者一生经历,总结人生感悟。读之,震撼、心酸、敬佩。
乡愁,是对故乡的眷恋。
乡愁,是一种愿望,希望祖国统一,越来越好,越来越繁华昌盛。
乡愁
现代 ·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谢谢邀请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