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为什么不改成《清史》?
优质回答
从直接原因上看非常简单,就是没有得到官方政府的认可。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官修史书必须要得到官方政府的认可和批准之后才能进入正史序列。清史稿在编撰完成之后,没有被民国政府接受,解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不接纳其作为正史,所以自然不能把稿字去掉。
如果要进一步追问下去,那就是为什么之后两个政府都不认可清史稿?
就要从清史稿较为独特的编撰历程开始说起。一般来说,后一朝给前朝修史都是由本朝组织人员进行编修,清史稿比较特殊,是非常有趣的前朝人修前朝史。清史稿的主编赵尔巽,出任过晚清时期的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可谓封疆大吏。清史稿的编撰者基本上都是满清的遗老遗少,在修书的时候对于满清有过多的粉饰之词,对于革命者有很多的污蔑。作为革命政权的民国政府,当然对此非常不满,不可能给予官修正史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是革命者建立的,政府当然也不可能赞同他们对于革命者的污蔑。
另外一个原因呢,就在于清史稿的结集,实际上也是比较匆忙的。编修清史的动议,来自于袁世凯。袁世凯主政的时候,对于参与编修者在各方面给予了比较好的保障。但随着袁世凯因为复辟而黯然去世,后任对于清史编修的支持就越来越少了。再加上编修者的年纪普遍都比较大了,主编赵尔巽未能等到清史稿完成就已经去世。在他去世之后第2年清史稿匆忙出版。在后期经费无着落,主编身体又越来越差的情况下,清史稿严格来讲也只是一个草稿而已。
那么清史稿究竟编的如何?后人如何看待和利用这部史书?
从编撰体例来看,它延续了自汉书时代确立的断代史纪传体史书传统。从内容上看也是比较丰富的。如果要看完整部清史稿也要花不少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又进行了一些小的创新和调整。比如针对晚清时期外国人来华从政和干预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专门在列传当中开辟出了客卿传。记载了英国人赫德,也就是把持中国海关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外国人,还有上海洋枪队的指挥官华尔,一个为上海士绅和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发挥特殊作用的美国小流氓。单纯从这个列传的命名上来看,显然没有揭示出其背后侵略者的面目。虽然努力反映新时代的一些特殊因素,但显然没有抓住要害,认清本质。
从史料收集上来看,主要还是沿用的清代宫廷档案,对于外部资料的收集是不足的。比如,对于上面所说的外国人的相关记载,其外国背景的介绍就相当简略,实际上是存在不足的。由于时间比较匆忙,很多东西也没有详细考证,轻食考当中的错误也是比较多的。
从思想倾向和理念来看,是保守落后的。这一点在上文当中已经说过了,不再赘述。
总的来看,如果采用中国传统史书的评价标准,清史稿的水准不能说特别好,但也不能算是特别差,大体上有个平均水准。
从当代人的角度来看,对于普通人而言,其实是没有必要阅读清史稿的。对于专业的历史学家来说,清史稿当中的资料信息,不如一手资料更为有价值,所以光看清史稿肯定是不够的。清史稿由于距离现在比较近,保存史料的价值不是很大,从学术上面来看史料价值不高。
清史稿是由清朝遗老们写的,里面大肆美化满清王朝,抹黑革命,民国时期已经被禁了,现在能拿出来还是共和国宽宏大量,这种书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是立场本身就是歪了。
《秋天的怀念》最后一自然段作者想说什么?
优质回答
妈妈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妈妈离开世间也会在天上注视保佑孩子在人间好好活着,史铁生明白妈妈的心思,无论怎样都要让妈妈放心
《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呢?
优质回答
:前两联作者写了枫林深秋露水浸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峡谷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天空的乌云则像是压倒过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看着秋天的风景,离开城都己历两秋了,不由的伤心落泪,看见小船虽然不能回去,心里仍然系着故园。冬天快到了还要赶制御寒的衣服,我对故乡的思念:池愈加凝重与深沉。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因托秋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呢?
《秋兴八首》是杜甫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贫病困苦,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诗人晚年体衰患病,好友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了生活的凭依,不得已只好离开成都沿江东下,滞留夔州。此时 诗人孤独无依,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抑郁。在萧瑟的秋风中,诗人悲愤的苦吟了《秋兴八首》这组诗。
这八首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诗人自己暮年多病知难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沈闳。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诗人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声的形象的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而来的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真是“因秋托兴”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一气呵成。紧接着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诗人“触景伤情”,在这一片萧瑟的秋风中,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一直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眠,自己已近暮年,但兵戈不息,战乱不断,卧病秋江的寂寞,“身在剑南,心怀渭北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秋兴八首》,无论是“因秋托兴”还是“触景伤情”,承上启下,章法缜密严整,脉络清晰分明。从整体来看,从诗人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的秋声秋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这种忧思并不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诗人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既掌握秋色秋声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
@九芝海棠 欢迎关注,转发,收藏,点赞# 关注@九芝海棠
《求佛》这首歌是不是被禁了?
优质回答
应该不是吧,如果被禁的话,网上应该是不能进行搜索试听的,而事实上听歌依常。
据我对越南歌曲的专注,这首歌在越南也很火爆。越南翻版的《求佛》逊色不减,融入了越南鼓的特色音律,歌名和歌意都完全改了。
喜欢这首歌的朋友可以来感受一下,头条号“越南歌曲中文榜”独家中文字幕翻译,正解越南歌坛人文,附上视频▼●▼
没有,我最近还在车里收音机里听过。歌词也没有什么不健康的东西,是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我个人认为这首作品挺好的,我非常的喜欢,它流行的时候应该是在05年下半年,那时候是相当的火爆,当时也是中国网络发展时代,好多的网络歌曲,通过网络被人们所熟知,也让更多有梦想的人,多了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权力的游戏》中的七国大陆是不是和现在的英国差不多大?
优质回答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七大王国(Seven Kingdoms)是指在征服者伊耿入侵维斯特洛之前,在维斯特洛大陆上原本独立的七个国家。它们是:北境王国、山谷王国、群岛和河流王国、凯岩王国、河湾地王国、风暴地王国和多恩王国。
七国都在维斯特洛大陆上,而该大陆的面积同南美洲大致相等。
这是作者亲口说的:
马丁原话:“Westeros is much much MUCH bigger than Britain. More the size (though not the shape, obviosuly) of South America.”
(比不列颠(英伦)大多了,大致相当于南美洲)
图片来自网络,部分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另有三块大陆与维斯特洛处于同一世界当中。广阔的厄斯索斯大陆(Essos)位于狭海对岸以东。离维斯特洛最近的外邦政权是自由贸易城邦,一组位于东大陆西部海岸的独立城邦。东大陆一直延伸到南方海岸线的土地,统称为夏日之海地区,包括吉斯和瓦雷利亚的废墟,那里原本是维斯特洛坦格利安诸王的故乡。
维斯特洛以南是索斯罗斯大陆(Sothoryos),对这块大陆所知甚少,只知道那里的生活着黑皮肤的居民,而且“丛林密布,瘟疫横行,大块土地未经开发”。[2]娜梅莉亚女王率领洛伊拿人迁徙时曾在那里停留,但恶劣的环境很快逼得她们再度漂泊。吉斯帝国也曾在那里殖民,但如今只剩废墟。
在玉海南部对面还有一个叫做奥索斯(Ulthos)的大陆,只在《冰与火之歌官方地图集》上出现过。
《全唐诗》是什么人编的?为什么帝王贵胄,奸佞小人的诗都被编写进去了呢?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全唐诗》成于清代康熙年间,属于“奉敕”编纂,共收录隋唐及五代二千二百多人、近五千首诗文,是一部著名的大型类编诗歌总集。
诗集中之所以兼容并包,主要是因为文采和人品没有任何关系——《全唐诗》的入选标准恰恰就是依照作品的优劣,而不是人品的好坏。
我们有句老话叫“德才兼备”,这几乎成了我们选人用人评价人的一个主要依据。但很遗憾,现实中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去接近这一标准,而无法完全达到这个标准。因为人性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也是最善变的东西,谁也无法保证能准确操纵或者控制人性本能的迸发和流动。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普通的艺术形式,它也只能反映作者的情绪变化,读者可以通过某篇作品看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却无法感知其人品的好坏。
今天就简单说一下《全唐诗》里最著名的奸佞文人。
先看两首诗。
(一)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二)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第一首摘自于“诗圣”杜甫的《述怀》,第二首是同时代著名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从作者名气来说,杜甫远盛于宋之问;而从流传度来说,第二首却比第一首更广、更脍炙人口;甚至从诗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来说,《渡汉江》也要强于《述怀》。寥寥二十个字,语言极其浅近,思乡情怀却表达地殷切淋漓,诗的意境也极尽深邃和幽远之妙,是《全唐诗》乃至中国诗歌史上少有的佳作。
但是说到这里,问题来了:“文如其人”这句脸谱化和程式化的传统文学评论用语完全不适用于此:杜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大诗人,而宋之问却是热衷名利、攀附权贵、见利忘义、卖友求荣的无良文人和无耻小人。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一声炮响,武周垮台,武三思、张昌宗、张易之等人或死或贬,依附于他们的党羽爪牙也纷纷做鸟兽散,这其中就包括宋之问兄弟。心惊胆战的兄弟俩躲在好朋友张政之家里,风声鹤唳、度日如年,《渡汉江》就写于这一时期(这首诗里面的“怯”,写的不是一个游子近家时的激动心情,而是一个逃犯面对朝廷围捕时的恐惧)。没想到,张柬之等人革命不彻底,武三思咸鱼翻身,重新进入权力中枢并继续为恶,这让朝廷正义之士如张政之和驸马王同皎等人怒愤填膺,时常聚在一起抨击时政。在张政之家里避难的宋之问如获至宝,上演了一出唐朝版的“农夫和蛇”——向朝廷告密的宋氏兄弟重得富贵,张政之、王同皎等人人头落地。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宋之问把这句话演绎地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另外一段“因诗杀人”的公案主角也是宋之问。“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脍炙人口的名句,据说作者是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宋之问向其讨要不得,竟痛下杀手,用土袋将刘希夷活活闷死后,把这首诗的冠名权据为己有。
造化总是如此,给人一副这样的皮囊,然后再配上一个别样的灵魂,所以就有了政治白痴的李白、华而不实的潘安、贪财好色不忠不孝的范晔(《后汉书》作者)、写“秽史”的魏收(《魏书》作者),等等。还有一个最具讽刺意义的两面性文人代表——元稹——他前面写下了最著名的悼亡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背后却是一个风流不羁、始乱终弃、负心薄幸的狠郎君。
所以,《全唐诗》作为一部专业性的断代文学总集,它只负责收集和呈现那一时段最好的作品,至于被收录人的人品如何,则完全不在编纂者的考虑范围之内。
另外,这个问题的提出,个人感觉还是和我们传统的人才评价标准有关,即凡事以“德”为先。其实,所谓“德”,它只关乎一个人道德修养,而与这个人的能力大小、文采高低以及身份贵贱没有任何关系。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以“人品”为评价依据,把《全唐诗》中所谓“帝王贵胄”和“奸佞小人”的作品全部剔除出去的话,那么这部作品就没了,因为儒家思想里那种凭空臆想、近乎完美的道德人格根本不存在。
《全唐诗(全15册)》共九百卷,是清康熙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起用当时已退居的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纮、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10十位翰林编纂的。
全书共900卷;以明朝胡震享《唐音统签》、清朝初年季震宜《唐诗》两书为底本增订而成;共收诗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诗人均按时代先后排列,后附唐五代词。搜罗宏富,史无前例。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全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规模宏大的财富宝藏。但是,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在编纂上还是存在着诸如误收、漏收、作家作品重出、编次不当、文字舛误等问题。
既然是《全唐诗》,那么帝王贵胄,奸佞小人的诗也会被编进去,那是必然的。后世编纂这本书的目的是汇集唐朝全部的诗词,出于整理古典文学的一种目的。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清史稿检索】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