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通常所说的坦克正面装甲有800mm,是真的有800毫米也就是0.8米吗?
优质回答:
“800mm”就真是800mm吗,当然不是喽!
事实上,防御能力为800mm的装甲,厚度一般会比800mm还大。
先说一下咱们在媒体上看到的坦克防御力数据,谈到坦克的装甲,往往会说“防穿800mm”,这不是实际的厚度,而是防御力“相当于800mm 的均质钢”,也就是刚好能挡住穿深为800mm的穿甲弹。
如果一辆坦克的正面装甲防护力为“800mm”,这就是在说,能击穿800mm均质钢的穿甲弹,打穿这辆坦克正面的概率在10%(一说5%)以下!
这个防御指标,和坦克的装甲丈量起来、到底有多厚,一点关系都没有。
话虽如此,如果是早期的坦克,在复合装甲、反应装甲出现前,大家都用均质钢的时候,这800mm还真就是装甲的实际厚度。
但后来不行了,穿甲弹的威力越来越大,一味增加均质钢的厚度,坦克太重,无法机动,所以才有了复合装甲的概念,用玻璃纤维、陶瓷、复合金属层板、甚至混凝土来设计防御结构,那复合装甲有什么特点呢?
一句话,要达到同样的防御力,复合装甲的厚度得比均质钢更大,重量却会更轻。
这句话很关键,就是说,同等厚度的复合装甲,防御力是比不上均质装甲钢的,用在坦克上,主要还是为了减重。
举例来说,一辆坦克的战斗全重限制在50吨,装甲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厚度500mm、防弹能力500mm的均质钢,一种是厚度900mm、防弹能力600mm的复合装甲,两种装甲的总重量一样,您说该选哪个?
所以为什么说,坦克装甲的“防御指标”很重要呢,现在坦克普遍采用复合装甲,从外观看、甚至拿尺子量,都没办法推测这辆坦克能防御穿深多少mm的穿甲弹,因为不同国家的复合装甲,材料、结构都不一样。
真实的防御力数据,都是绝密,网络上的数据十之八九都不可信。
这么多种的复合装甲里,也有一个例外,美国在M1A2坦克上安装的贫铀装甲,防御能力就比实际的厚度还大,但,贫铀的密度比钢材大一倍不止,这样制造出来的复合装甲,同等厚度下就比均质钢重得多,M1A2只能适当安装(据称厚度在200~240mm),再厚的话,就会把坦克压垮。
除了有辐射污染的贫铀装甲外,一般的复合装甲,厚度都大大超出实际的防穿能力,防护能力:实际厚度在1:1.2~1:1.5之间。
所以碰到现代坦克,就不能再用直观的“装甲有多厚”,判断其防护力!
一切要看实弹测试的数据。
——
炎黄军武只发原创,请走过路过的朋友点赞、关注一下,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说99式坦克防护力1000毫米,那么它的装甲厚度有1米?
当然不可能了,坦克又不是水泥墩。
其实,这个概念很复杂。
坦克防护力能力其实有很多种,针对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的防御能力是不同的。
今天碎甲弹几乎没人用了,但穿甲弹和破甲弹还是都在用。
所以坦克防护能力通常分为两种,不能一概而论。
目前我们说的防护能力,主要指穿甲弹,破甲弹会另外说明。
今天的复合装甲对于穿甲弹的防御能力是比较强的。
而所谓的防御能力则是复合装甲防御能力叠加的结果。
打个比方,我国2000年研究的复合装甲介绍是这样:20毫米钢面板+混合双层68毫米铬刚玉陶瓷+混合双层36毫米环氧玻璃钢+80毫米钢背板的681复合装甲,以及钢+聚氨酯玻璃钢+钢的682复合装甲。
可见,这个符合装甲的防御能力有600毫米,但绝非装甲有600毫米厚,实际上只有大约300毫米左右厚度。
而是它的综合防御能力可以达到600毫米钢制装甲。
至于99式坦克,采用新式复合装甲:车体基本结构装甲、复合装甲以及外挂双防反应装甲,道理相同。
同时,所谓1000毫米装甲厚度,是垂直摆放的钢制装甲。而正常的坦克装甲都是有倾斜度的,以增加防御能力。
打个比方,如果水平厚度为100毫米,当倾斜安装时,它的水平厚度可达到120~150毫米。
其他网友回答
坦克的正面装甲不止800毫米!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来看大致都在1200毫米,也就是1.2米左右。但是这种厚度并不是我们传统中说的直接厚度。而是锥形厚度。即前端最尖的一点到舱室的厚度,这是一个锥面实心体,这种设计可以减轻坦克的重量,并且因为有一个向上或者向下的倾角会使得炮弹打在坦克上的时候打滑,一般来说,坦克几乎就没有被正面击穿过的。
坦克之所以会这么设计的主要原因除了防弹之外主要还是为了破障。坦克被称为陆战之王就是要面临各种考验。比如破铁丝网跟碉堡,这是步兵推进时候要面临的障碍,坦克的锥形正面装甲可以很好的推掉铁丝网碉堡以及墙壁。当坦克前进的时候就是一辆大功率推土机,高楼用炮打,中楼用坦克正面装甲撞,小土堆直接碾压。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只不过是一种换算方法,通常而言,我们指的这800mm并不是指着装甲厚度,而是在它相同的作战条件之下能够做到多厚的匀质钢板所能达到那种防御力。
如果说有一辆坦克真的带着80cm厚的匀制钢板的话,那么这辆坦克开起来都费劲,想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纳粹德国手里的虎式,虎王,豹式坦克会面临战场上的生存难题,原因便在于,由于过大的增加了装甲的厚度,使得战车的体重直接失控,最后,没有拥有绝对质量向优势的德国坦克最终被拥有绝对数量优势的苏联坦克给击垮了。
现如今的坦克要么拥有着特种材料,要么拥有这多种复合材料,要么拥有着反应装甲,这一定程度上都增加了坦克的防御力度,但是对于世界各国而言,这么多的防御标准摆在那里,如何才能够统一一下标准,大家一起来衡量一下各个坦克的防御力这样的话,以前用来作为坦克装甲的主选材料,也就是匀质钢材,被提上日程。
因此下800mm并不是指装甲的厚度,而是一种衡量的标准。
其他网友回答
所谓“坦克正面装甲有XXX毫米厚”的说法有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坦克X部分装甲的防护能力相当于XXX毫米厚度的RHA(即均质钢装甲)。
对坦克装甲防护能力的评价是一项十分严谨而又复杂的工作,缺乏相关知识储备的普通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为了能让大众更加直观的了解坦克的防护能力,在对外宣传上便将坦克的防护能力简单的换算成均质钢装甲的厚度,即所谓“等效厚度”。注意文中的“等效”二字,这意思是说该坦克的防护能力大致相当于多大厚度的均质钢。
而坦克装甲的实际厚度有多少呢?那就得从二战开始说了。
货真价实的钢铁时代
二战时期,坦克性能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但在整体防护上,参战各国的坦克装甲技术没有太大差异,都是以单一的合金钢为材料通过加大厚度以提升防护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均质装甲”。在这期间,除了倾斜装甲这一革命性的设计出现外,基本上再没有太大的亮点。这一时期的坦克,装甲的厚度没有一丝折扣,说多厚就是多厚。以德国“虎王”坦克为例,其炮塔正面最厚处达到185毫米,也就是说该坦克的炮塔装甲厚度真的堆到了185毫米(有10°的倾斜角,但作用不大),可说是童叟无欺。
德国“虎王”坦克
增加钢装甲厚度固然能直接提升坦克的防护能力,但带来的问题也不小。由于钢的密度高,大量使用钢装甲的直接后果是坦克的重量直线上升,变相导致其机动性、可靠性及可维护性下降。还是以“虎王”为例,这款二战末期的坦克总重量达到了惊人的70吨,但获得的最大防护也不足200毫米,而机动性和可靠性却低到令人发指。这表明将均质钢作为坦克装甲虽简单有效,但很难在坦克上无限加厚,否则将会变成一个体积重量惊人的“怪物”。
德国为增强坦克防护力不断地增加钢装甲,结果导致坦克重量“步步高升”,直到末期出现了防护力超强但重量超高的“鼠”式超重型坦克(战斗全重超180吨)。
自带角度的战后设计
二战结束后随着工艺技术和材料学上的突破,新型坦克在装甲防护上又获得了不小的进步。战后第一二代坦克普遍使用高强度合金钢作为装甲,以大倾角方式安装增强水平方向装甲厚度,再通过紧凑设计缩小车体尺寸。这种设计使其在装甲厚度相比于二战坦克进步并不明显的情况下,将防御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T-54/55就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产物。作为战后第一代坦克的T-54/55系列坦克战斗全重仅有不到40吨的重量,但其正面防护能力则超过了70吨的“虎王”坦克,可见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中国装备的59式坦克其原型就是苏制T-54坦克
战后第一二代坦克虽然仍采用均质钢装甲,但在推算其装甲厚度时不会直接等效为均质钢装甲厚度。这是因为这些坦克普遍采用大倾角安装,坦克水平方向的装甲厚度超过了其物理装甲厚度。另外,倾斜装甲的防护能力也和穿甲弹的弹速、着角、口径、厚度、材质等相关,换算起来十分繁琐复杂,因此也不会直接等效为同水平厚度的装甲。
所以,在衡量该类坦克的防护能力时,往往以实际装甲厚度+倾角的方式表示。比如T-54/55坦克的车体前装甲厚度为100毫米,倾斜60°安装,那么其车体首上的装甲厚度就用100mm/60°来表示,而不能说其车体装甲厚度等效为200毫米均质钢。
倾斜装甲的防护原理
战后坦克的防护虽说有了大的发展,但也仅仅是对钢装甲的充分利用,本质上没有改变。随着战后第二代坦克的全面服役后再次面临着车重的限制,以均质钢作为坦克装甲的防护技术已基本发展到极限。
作为战后第二代的美制M60主战坦克,战斗全重达到50吨以上。
破甲弹下的复合时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空心装药技术的进步让破甲弹的威力有了飞速提升,短时间内就超越普通的动能穿甲弹,对使用均质钢装甲的坦克产生了严重威胁。虽然继续提升装甲厚度可以提高坦克的防护力,但这势必导致坦克的重量增加,影响机动性与可靠性。因此,研究人员另辟蹊径,研制出了由多种材料按比例排列而成的复合装甲。
破甲弹的工作原理
复合装甲对抗破甲弹的原理很简单,就是通过不同材料间物理特性的差异来不断的干扰/切割/消耗破甲弹的金属射流,破坏飞行路径,最终阻止其穿透装甲。复合装甲的研制成功极大的提升了坦克对于破甲弹的防护。比如首先采用复合装甲的T-64主战坦克,其车体首上装甲采用钢板+玻璃纤维+钢板的复合结构,总厚度仅有200毫米,但抗破甲弹性能则达到了450 毫米均质钢的水平,而改进后的T-64B,车体抗破甲弹则达到了600毫米的水准。现代主战坦克使用的复合装甲更加先进,抗破能力更高,对破甲弹的防御能力甚至会大于其实际物理厚度。
多层复合装甲结构
复合装甲虽然在抗破能力上有着突出表现,但对动能穿甲弹则表现羸弱。根据研究,在相同厚度下,复合装甲抗破甲弹能力优于均质钢,但是抗动能穿甲弹则劣于均质钢。有资料显示,复合装甲的抗穿能力只有同厚度均质钢装甲的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八十。还是说回T-64坦克,其车体等效抗破甲能力相当于450毫米,而抗穿甲能力却仅有320毫米。国产99式坦克的早期型号在试验中能够硬抗穿深800毫米的反坦克导弹,却难以抵御穿深600毫米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所幸,复合装甲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密度比均质钢低很多,因此现代坦克可以很轻松在正面堆叠超过1米厚的装甲,以提高抗穿能力。
苏联T-64坦克
因此,对使用复合装甲的现代主战坦克来说,真正有价值的参考是面对穿甲弹和破甲弹时公布的等效厚度,纠结于实际的物理厚度反而有些舍本逐末。另外,由于复合装甲对穿甲弹和破甲弹的防护性能差异较大,因此在宣传上也往往会把这两者分开。
举一个例子,号称使用贫铀装甲的美国M1A1HA主战坦克,在防护上从不公布坦克装甲的实际物理厚度,而仅仅是宣称抗穿等效厚度650毫米RHA,抗破等效厚度1000毫米RHA。
M1A1坦克
回到开篇,现代主战坦克装甲的实际厚度其实已经不只0.8米,很多坦克炮塔的物理厚度甚至超过1米。不过,由于材质、设计和结构的不同,各国间复合装甲的防护水平也各不相同,直接拿来比较既没有参考价值也容易引起泄密,因此才不约而同的将装甲防护能力等效为RHA来计算,从而迷惑了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
英国挑战者主战坦克,注意看坦克乘员所处位置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通常所说的坦克正面装甲有800mm是真的有800毫米也就是0.8米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