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该如何理解?
优质回答
大方无隅意思是远大的目标落实于障碍的跨越,大器晚成意思是贵重的器皿成型于精细的雕琢,大音希声意思是动听的音乐来源于单声的组合,大象无形意思是伟大的形象形成于无形的感化。道隐无名:大道隐藏在无名事物中。这几句出自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部经典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翻译过来就是: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践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代立言的人这样说过:光明的道就好比暗昧;前进的道好比后退;平坦的道好比崎岖;崇高的德好比峡谷;广大的德好比不足;刚健的德好比怠惰;质朴而纯真好比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端方正直的人,虽坦然大公,堂堂正正,却似至正之圆,无棱无角,不伤害他人。 成大器的人,无不经受长期磨炼,艰苦奋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老子对“道”的阐释,解释为“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 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应是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 本章经旨,是教人认识自然大道,当以笃信诚实为前提,作为入道之门。自古以来,万圣千真,皆从诚信而入。可见信与不信,乃是道与非道之分水岭,是圣与凡的试金石。 大道之不可不闻,犹如人之性不能不有一样。人若无灵性的主宰,则眼不能视,耳不能听,鼻不能嗅,口不能言。人若不闻道,则心不能修,身不能固,德不能立,家不能齐,国不能治。所以身之为人,于道不可不闻。 人之根有深浅之不一,性有智愚之不同。能闻道而潜修力行,大志不改,一了百当者,是谓根深智慧之上士。闻道信而习之,但志心不坚,修而不勤,悟而不深,若即若离者,此为之中根。信道不诚,似信非信,自暴自弃者,是为浅根。下士乃无根之人,非但不信,反而嘲笑。 闻道亦有层次之分,有声尘之闻,有非声非尘之闻。声尘之闻,外有耳根之用,内有识性之尘,只能闻于有声,不能闻于无声;只能听闻有声之理,不能心悟无声无音之道,故称之为“声尘之闻”。非声非尘之闻,外不入于耳尘,内不起于识心,反闻于自性的空明之中,反听于无音心声之内。不用耳根,能听天籁天音等无声之音;不入耳尘,能闻凡耳不能闻之闻。无闻之闻我能闻,而人不能闻者,谓之“妙闻”。此等妙闻,方可谓之“闻道”,方可初尝道味,见道之真。若能如此闻之,即可与大象同入于无形,可与大道同隐于无名。至此,大道之实理,未有不善施于我,未有不成就我之大器也。 本章要旨,在于教人明道信道,大道至简,惟信可入,没有诚信心,难闻真道,此乃千古不变之理。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白话翻译: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喻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不可形容。”
在我们常识看来,方正就是方正,最大的形象就是可以看到的实实在在的最大形象。为什么会是“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形象是没有形象。”呢?其实《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如何做出《大风歌》?
优质回答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亲自征讨淮南王英布的叛乱,在追击英布的途中,被流箭所伤。在花费巨大精力剪除异姓王后,刘邦又吸取了秦始皇不分封弟子而受孤立失败的教训,继而又陆续封了九个同姓弟子为王,对异姓王取而代之。在铲除异己、封立同姓之后,刘邦并没有认为从此天下就太平,因此就高枕无忧了,而还是为这个封建国家的安全终日担心忧虑。汉高祖十二年冬天,刘邦从征讨英布前线凯旋还军,路过故乡沛县,召集父老乡亲一起欢宴时,他回顾了自从沛县起兵以来的创业艰难,不禁感慨万分地一边击筑(一种乐器),一边唱起了自己即兴作的楚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其意思是说:在风云激荡、天下大乱的峥嵘岁月里,我平定了天下,威加海内,今天终于荣归故里,但是,忠心守卫汉室江山的猛士又在何处呢?这简短的三句《大风》歌词,表明在刘邦心中,“守四方”即巩固汉王朝政权今后仍是个严重的问题和特殊任务,既表达了他一生的艰难经历,又反映了其对以后的优虑。
“大寒四九暖如春,人畜牛马都难安”,啥意思?春运期间冷不冷?
优质回答
大雪每年有,
三四九冰走,
如果开了河,
祖传收谷落,
这回是暖冬,
热天气温升,
防备旱涝害,
植物要多栽,
全球治理危,
人类别去挥。
谢邀筒答如下:“大寒四九暖如春,人畜牛马都难安”是啥:?春运期间冷不冷?本文认为这一题两问,可以增进些知识。
首先说第一问。这是一句谚语,有的地方称“大寒不寒,人马不安”,意思是说:“到了大寒节气日,天气不寒冷,人和畜牲易发生多疾之情况”。节气更替,万物荣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自然发展规律。
我国是以农立国,早在公元前17世纪,人民对云、风、雨、雾、冰、雪天气变化与农业收成的历久观测,得出许多经验,用来编造出许多农谚,作为农耕作息的依据。这些谚语,虽不一一应验,但多有些可靠性。这对从事农时和预防自然灾害发生,有备无患而极有裨益。
“小寒与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开始寒冷,称为“小寒”,而最冷的时候,称为“大寒”,也称“严冬”。自“冬至”起共81天,冬天完结就是“立春”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说明“严冬”,是一天天增进寒冷,又一日日融化的。
而在此节气该“严寒”时,天气却“暖和如春”,就是违反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万物也随着变化而骤变。该“衰竭”的没有衰竭,如病虫害、植物更替、人和牲畜,都没有得到“冬眠”和“休养”,那么可能就会患病遭灾。不过,随着科技进步,有了准确天气预报,以前的“不可能”,现在都变成可能;“老皇历”已不在“显灵”;民间的谚语,有些也时过境迁。
其次,答第二问。今年春运期间,天气“冷暖”与变化,一定要关注当地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大数据大智慧天气预报,已可精准到一天的时、分,准确到街乡之地段。春运期间,有如此“神算”告之,大可放心天气情况。谨此。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弓”好在哪?
优质回答
谢邀,”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弓”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五言绝句。这两句诗好在两个字上,一是“如″,二是”似”一如一似把大漠的空旷,辽阔,宁静,以及苍凉展现在读者面前。后句”燕山月似弓”也是为了哄托前边的大漠如雪那种气氛的。
古人写诗很注重意境的,这首绝句更加突出。大家也许没有到过茫茫的戈壁沙漠,但也许在电影或电视剧的镜头下看到过不少。会对千里黄沙那种苍凉,悲壮有所了解。
2017年8月份我和一位朋友到青海湖去玩耍,第一天住在西宁,第二天坐上火车一路西行。列车在空旷的戋壁滩上飞驰,从车窗向外望去,道路两边不时有白茫茫一片,初始以为是雪,经打听才知道那是沙盐。
到了青海湖,那里的游客并不象我想象的那么多。我惊叹那里的天简直蓝的耀眼,偶尔有一片白云从头顶飘过,仿佛要碰到头了,因为旷野辽阔,再加海拔较高,极目望去,原野和天空浑然一体。只不过天是蓝的,大地是金灰色的。
到了晚上,我们住在一家在当地也算是很豪华的宾馆里。天黑之后,我特意走出来想感受一下高原下的夜晚。虽然只是八月,但夜风吹来,到有一种冬的感觉,我好奇天上的星星,当时是农历的八月初六吧大概。一勾新月挂在长天,仿佛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把星星和月亮摘下来。于是我就想起了诗仙李白的那首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夸张。当我身临其境时。果然有同感了。
当然李贺的这首诗描写的是燕山一带,而不是青海,但那种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用文字在作画,营造出了画面感,增加了代入感,引发读者共鸣。
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这样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闭上眼睛,仔细回味,仿佛有一幅画卷在你面前缓缓展开,一个少年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
用皑皑白雪比喻大漠黄沙,用角弓比喻燕然山新月,一幅悲凉肃杀的战场画卷就展现出来了。
那么,我们自己写文章该怎么营造画面感,增加代入感呢?浅薄的说两点吧:
1、使用名词,我们说环境萧条肃杀,可以说:“这里很冷清,很萧条,很空旷”,也可以说:“枯藤老树昏鸦”,后一句是不是画面一下就出来了;
2、使用比喻,用具象代替抽象,如形容人瘦,你可以说:“他很瘦,特别的瘦”,也可以说:“他站着,像竹竿一样”,瘦没有画面,一说竹竿脑子就有了画面;
好了,我的砖头已经抛出来了,能否引出你的金玉良言呢?
“大象无形,真水无香”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 大象无形 真水无香”:“象”的本原意义是“道”或“道理”。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真正的清纯的水没有香味。它揭示出社会,自然,人生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大象无形是什么意思啊】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