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说法呢?有何依据?
优质回答
人性问题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自那以后,针对人性的探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也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其中,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学说。下面,我将从人性的概念入手,跟大家分享我对人性善恶的理解。
人性的定义
1,人性,即人的本质属性。
孔子在《论语》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我们历史上第一次对人性进行的表述。孔子在这句话里论述了人有“性”和“习”的区分,认为人和人的“性”是差不多的,而人的“习”会因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会有越来越大的差距。但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都没有对“性相近”的性有一个明确的说明。
2,孟子和性善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术思想,也是第一个对人“性”进行回答和定义的学者。他首先通过提出“类”的概念,从理论上将人从动物中剥离出来。他说: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通过这句话,孟子不仅以“类”概念区分了人和动物,而且还用认为凡人和圣人是同一类,在人性上是没有区别的。那么,凡人和圣人这个同“类”共同本性是什么呢?孟子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不善,水无不下。”《孟子告子上》
这便是孟子的“性善论”,也是孟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性善论的提出,第一次对孔子提出的“人性”问题做出了具体的回答,为进一步进行人性的讨论建立了一个基石和方向。
3,荀子和性恶论
在孟子之后,儒家大师荀子对人性的本质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性恶》
也就是说,“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不用学习、无须外力作用产生的属性。就其内容来说,荀子认为还包括“情”,即各种生理本能。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以明矣。…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爱,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荀子性恶》
这些就是荀子性恶论的理论依据。
小结:
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他们有一个观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也认可后天的教化对人性的作用。
“善”与“恶”的根源
对善恶根源的探讨有利于我们对“人性”辩证的分析。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那善恶的根源在哪里呢?二位大师分别进行了回答。
1,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在于人本性的四种善端
1)善端之四心、四德
他认为,人心的“善端”不仅是先天性的,也是非功利性的,这也是人之所以是人、野兽之所以是野兽的原因。
比如说,一个人看见一个小朋友滑向水库,在这个时候,他会马上做出反应冲上去拉住小朋友。他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反应,绝不是因为打定主意要从小孩父母那里获得不菲的报酬,也不是因为他是小朋友父母的朋友才去救的,完全是出自本能的“不忍人之心”。因为他知道,孩子如果遭遇危险,无论是孩子本身还是孩子的父母亲人都会陷入痛苦绝望之中。
孟子通过人们普遍存在的类似反应,证明了,人们心中具有先天性的“善端”。即“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中“侧隐之心”是根本。
“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后来,孟子通过不断的研究,将“四心”进行扩充、发展,提出“四德”说,即“仁义礼智”。我们看到,既然“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由“四心”而来的“四德”自然也是如此。所以孟子说: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也。”
2)不善
虽然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但是,他也看到了这个观点并不能完整、准确的定义人性。
“若夫为不善,非其才之罪也或相倍蓰而无算也,也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子上人》
可见,孟子对人的不善同样进行了论证。在他看来,人之所以有善、恶之别,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四心”有何不同。而是因为有的人能好好的利用维护,有些人没有做到好好利用维护,这才出现了差别。所以他说: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
2,荀子认为人性“恶”的根源在于“欲多物寡”
通过这种观点,他批判了那种对人们进行“寡欢”、“去欲”、“无欲”的虚伪说教。从客观角度肯定了人对物质生活的欲望是必然存在的事实。荀子这种观点的提出,证明他对人性的研究要比孟子更深刻,更实际,更具价值。
对于道德品质的养成和提高,荀子认为是由后天“积伪”而成,是通过教化而来。他说:
“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疆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既然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那么怎样才能让人改恶从善?荀子给出的办法就是“化性起伪”,通过后天条件的设立来实现对恶的本性进行制约改造,使之变善。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和荀子,一个以性善为本,一个以性恶为本。虽然立足点是相互对立,但是殊途同归,他们的目的都是去恶扬善。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
所以,与其说人性“善”或者人性“恶”是对人性进行定义,还不如说是两位儒家大师通过善恶之辩为教化民众提供的理论依据。
人初始,并无善与恶之分,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踞本身所须而发展的,比如思维,是跟随父母的思想和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直至中学,大学等等所接触的人群在不断的进化着思想,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的专家,连这个道理都不懂!还中外专家论坛呢!悲哀啊!
“人要懂:不要把酒桌上的客气话当真的”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这话占理。洒桌就是表演的舞台。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外,台上交流的大半话语=虚言十废话。特别是酒酣耳热之后,说者多是处在半疯状态,讲着非理性之语;听者处于半傻状态。酒罢话散,了无?迹。这只不过是一场即兴表演而已。如果把酒话当真,那就是真正的傻子。至少是二百五。当年的蒋干相信周瑜的佯醉酒话,结果坏了大事。
特别是初入江湖的人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切记不要再上当。
所以认同这句话。
【职场领域创作者:刘海镔】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职场商场这么多年,我一般不会把酒桌上的客气话太当真的,理由如下:
1、无酒不成宴。喝酒是一种礼仪,所以氛围很重要,喝好最重要。国人的传统礼仪有个素养就是婉转含蓄,喝酒的时候,人的情商也高了,自然客气客套话也多了。
2、喝酒时人容易兴奋,只为喝而喝。很多时候,喝酒是放松,是发泄,很多时候说的话只图痛快,没有过脑子的。我清楚的记得,我刚刚入道做业务员的时候,客户说:喝一杯酒,加40万定单,为了业绩,傻乎乎的喝个烂醉,结果第二天,客户竟然说不记得有这么回事了。
3、喝酒时喜欢当英雄。其实我们都有一个英雄梦,可能有些人在没有喝酒的时候比较“低调”,一旦喝上了,那整个地球都是他的了,所有人都是兄弟,他能为所有人“两肋插刀”,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常言道:酒肉之交不足道,患难之交才可贵。酒肉朋友本来就不可靠,客气话就更不要太当真了。
另外,酒桌上有如下几类表现的人要慎交,既不要得罪他,也不要和其走的太近。
1、毫无自律可言,一喝就醉,一醉就发疯胡乱骂人,甚至打人的人。
2、明明能喝,开始不喝,后面拼酒猛喝的人。
3、搞小动作的人,偷偷将酒倒掉,然后还继续和同伴喝的人。
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儿亲戚 ,人际关系注重的就是你来我往,粗茶淡饭谈人生,平凡中方见真情!
“仁义礼智信”你知道多少?
优质回答
《中庸》中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这一段讲出了仁、义和礼的关系,仁针对的是人,强调人与人之间恩情的流布,亲亲,就是父母养育了我们,然后他们年纪大了,我们再把他们的养育之恩回馈给他们,对他们好生赡养,务使尽其天年,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义是仁的扩大,由亲亲扩充为尊贤,先从孝敬自己的双亲开始,培养德性,然后再把这种慈心扩充至贤达之人,对他们抱以尊敬,这就是尊贤,是亲亲的扩大。
然后再把亲亲和尊贤扩大到更多的人,那就是礼了,使更多的人彼此之间相互关爱,这就是礼。
当然要做到这些,智是少不了的,至少我们应该知道,怎么样才是对别人真正的关爱,而不是好好做坏事,这一点,没有智慧是不容易做到的。
后面就是信了,有了智慧和仁、义、礼的配合,然后不断的坚持履行,不做作,有自私,不虚伪,说到做到,身体力行,坚持不懈,这个就叫信。
“仁、义、礼、智、信”你知道多少?
感恩邀答:
仁、义、礼、智、信今天换一种说法,以便让大家能看得更清楚和明白,供一乐。
我们知道古人认识世界是人站在中间从东、南、西、北的四个方位看天下万物的。
根据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的原则,把仁、义、礼、智、信也象东、南、西、北、中一样排列,就可知道:
仁者乃东焉,升发之气,生长之气;义者乃南焉,所谓义薄云天之意;礼者乃西焉,收敛之气,约束之气;智者乃北也,藏也,大智若愚也;信者乃中焉,无信不立焉,乃顶天立地之信也。
养心养身皆一也,都从东、南、西、北、中引伸,恭敬之心,融会贯通。敬奉!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苏轼的真心话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笑傲红尘少烦恼,
岭南山水多美好。
无心宦海为宰相,
僻壤穷乡景色妙。
苏东坡流放岭南时,广东尚是蛮荒之地。那时候文化政治军事的中心以黄河流域为主,特别是中原大地,历来是兵家征战抢夺之地,中国六大古都,黄河流域的中原就有三个,开封、洛阳、安阳。苏东坡所在的北宋,都城便在开封,自然便是繁华之地。那时候的广东不象现在那样繁盛富饶,人人向往。既是流放之地,可以想到它的偏僻,想到它的人迹罕至。惠州博罗的罗浮山,风景秀美,有岭南第一山的美誉,苏东坡来到这里,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风光,自有别于沿途丛山峻岭的艰辛。这里有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水果——荔枝,还有芦柑杨梅。便觉着了美好。当他写这首诗,心中还是有些纠结。岭南景色虽然好,又怎比得上京都呢?又怎比得上生养自己的故乡。所以他写这首时,二者兼而有之。既有罗浮山下真实景致,也有开朗豁达的自我宽慰。也叫皇帝们知道,我苏东坡人生遇上一点挫折很正常,打不垮我的精神意志,哪里都能生活,哪里都有我的安身之处。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是否表达着诗人刘长卿的人生道路?
优质回答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与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玄妙的五言绝句,个中意境只有作者才能描述,应该是即兴而发《江雪》多有庄子的逍遥意,而刘长卿的诗则有世俗苦涩味,略有人生不得意凄然哀叹之音!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言为心声,此诗反映了诗人所处时代的阴暗,发泄心中的一种呐喊,有怀才不遇的同感,也有反映当时复杂动荡的内心世界。
作者以凄寒的背景,写出了生活环境的艰辛,更是以此为背景去揭露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无奈,痛苦和忧伤,表达的淋漓尽致!上乘佳作,忧国忧民之情,咏诵千古,流芳百代!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岁月嵯砣,人生不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唯有自己最清楚,别人是无法感知的。
人要懂得爱自己,敬畏生命,感恩生活,珍惜那些给予温暖的人。人生是一场苦旅,且行且珍惜。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指的是好像人喝水一样,水冷水暖只有喝过的人自己知道。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可能是一路平坦的,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曲折坎坷,甚至布满荆棘。怎样从中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来,靠的是智慧和勤劳。
你看我好,我看你好。其实,别人看到的只是表象,只有自己经历过了,自己才能知道真正好不好。就好像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过后,自己才知道。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经历过了,自己心中有一杆秤,能秤人间百态。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人性本善辩论赛辩词】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