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韩信的死到底是咎由自取还是被冤杀?韩信用什么方法才能保住性命?
优质回答:
看《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的死不完全是冤杀。
韩信功劳太大,打败魏王豹,平定魏国、代国,一个早晨消灭赵国二十多万军队,杀赵国成安君,活捉赵王歇,燕国不战而降,项羽派龙且救援齐国,也被韩信打败,齐王田广逃走,齐国被韩信拿下。
韩信请求刘邦允许他做代理齐王,刘邦大怒,但刘邦这时候自顾不暇,他和项羽相持胶着,而且还用得着韩信,又怕韩信会谋反,所以,刘邦听取张良和萧何的意见,封韩信为齐王。这时候的韩信对刘邦并无二心。
项羽因为和刘邦僵持不下,龙且战败,项羽也怕韩信,所以他派武涉劝韩信自立为王,说天下形势取决于韩信支持谁,韩信如果支持刘邦,项羽必败,如果韩信支持项羽,刘邦必败,如果韩信自立为王,则天下会三国鼎立,三分天下。武涉还劝韩信,说刘邦是一个毫无信义、不可信任的人,打败项羽,刘邦下一个就会来消灭韩信。韩信没有听武涉的劝告。
齐人蒯通扮作看相术士也劝韩信自立为王,说韩信功劳太大,楚王和汉王都不可能容得下他,只有自立为王,楚王和汉王才奈何不了他。蒯通两次劝韩信,韩信都没有听。
刘邦对韩信从来没有放心过,几次剥夺韩信的兵权,还抓捕过韩信,韩信确实不该对刘邦心存幻想。韩信的聪明才智让刘邦害怕,只有除掉韩信,刘邦才能踏实睡觉。
韩信确实为难,如果反,这不是韩信的初衷,他只指望建功立业,能够得到刘邦的重用和尊重,他的最高理想不过是封王封侯。韩信的功劳远远超过其他人,但刘邦并没有对韩信另眼相看,韩信很失望,也知道刘邦忌惮他,韩信郁闷不乐,最终萌生了反叛的思想,他准备和陈豨里应外合反叛刘邦。后来陈豨果然反叛,韩信准备配合陈豨叛乱,袭击吕后和太子,韩信有个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打算杀了他,这个家臣的弟弟告发韩信谋反。所以吕后和萧何设计谋杀韩信。
韩信用什么方法才能保命呢?
一,听取武涉和蒯通的意见,项羽、刘邦两不相帮,趁早自立为王,这样刘邦和项羽还真的奈何不了他。如果是这样,那天下形势就是三国鼎立。韩信临死前后悔没有听蒯通的话。
二,学张良、范蠡隐退,放下对刘邦的幻想。既然看透刘邦,既然失望,在韩信做齐王的时候都没有反,等建国以后再反,已经失去了最佳时机,反而坏了他自己的一世英名,还连累家族宗亲全部被杀。
《史记》作者司马迁这样评价韩信: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己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徙,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司马迁的意思是:如果韩信能够学道家的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或许可以保全自己。他对汉朝的功劳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也会祭祀不绝。可是他没有这样,在天下已经安定后,还要图谋叛乱,以致于宗族被诛灭,不也是应该的吗?
其他网友回答
答:韩信是被冤杀的,也咎由自取;韩信如果提早造反将有一线生机,诺要保住性命唯有功成身退。
为什么说韩信是被冤杀呢?我们看看韩信是怎么死的。
据说,陈豨与韩信密谋造反,陈豨起兵引刘邦亲自带兵攻打;韩信在内带领家丁攻取皇宫;陈豨于公元前197年造反,刘邦也确实亲自带兵攻打。而韩信在动员家丁造反时就走漏风声,被吕后与萧何骗到宫中杀害。
小编以为前半部分是真的(陈豨造反)后半部分则需要考证。韩信在被杀时只是淮阴侯;没有兵权完全在刘邦的监视之下没有造反的实力,而且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为什么杀韩信由刘邦说了算,所以韩信应该是被吕雉乘机冤杀(甚至可能是刘邦的计谋)。
功高震主。
韩信的人生是很励志的,没有发迹前受胯下之辱,发迹后感恩为他送饭的妇女。
在项羽手下没有受到重用,于是韩信投靠了刘邦;在汉军中由于萧何的极力推荐终于被拜为大将军。
从此百战不殆,成为了“兵仙”;先是暗度陈仓占领关中之地、收服魏国、打败赵国迫使燕国投降,之后听从谋臣蒯彻的话攻灭齐国。
最后是四面楚歌,垓下悲歌;搞定霸王项羽之后全国基本统一。刘邦的天下有一大半是韩信打下的(功高震主名符其实)。
不进则亡。
打败齐国时是韩信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因为天下有可能三分,只要韩信自立为王。
韩信占领齐国时,项羽正围困刘邦于荥阳;双方实力不相上下都奈何不了对方。
项羽也在进步,他派武涉去劝说韩信(无果)。
谋臣(蒯彻)用算命的方法劝说韩信“望大王的面相只能是诸侯而且有危险,而看您的背像则贵不可言”,意思是如果韩信背叛刘邦则可以三分天下平起平坐,现在韩信功高震主以后必定被杀。
韩信试探刘邦,派人向刘邦要了一个“假齐王”,但是刘邦在张良的提醒之下直接给了一个真齐王的称号。
这次韩信没有背叛刘邦自立为王,蒯彻看穿一切离开了韩信;韩信失去了一个称王的机会也向死亡迈进了一步。
平定天下,连连降级。
垓下悲歌,西楚霸王一世英名落的个自杀的下场。韩信在汉朝中功劳最高,但是在打败楚军之后刘邦第一件事就是夺取了韩信的兵权。
由于齐国土地富饶再让韩信做齐王刘邦不放心,所以将最难搞的楚国封给韩信;韩信有齐王改封为楚王。
后来项羽的旧部,韩信的好友(钟离昧)投靠韩信(住在韩信家中)被告发;韩信被抓之后又被降级也淮阴侯。
刘邦两次夺取韩信兵权,又将韩信一再降级放在眼皮底下监视。这就注定了韩信的结局,如果君主不信任你,只有死才能让能他彻底放心。
唯有放弃一切才能保全性命。
范蠡和文种辅佐勾践用20年的时间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范蠡在功臣名就之时选择了离开;传说他带着美女西施隐居陶地,后来又成了当地首富。
在他走之前给文种写了一封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多么痛的领悟,文种放不下现在拥有的一切荣华富贵最终被勾践送去见了先王。
韩信打败齐国之时没有听从谋臣的建议,那么就只能在灭楚之后放弃一切隐居山林;功成身退是解决功高震主的唯一办法。
韩信只懂打战不懂政治:有实力而没有称王之心,功高震主而又放不下已有富贵;所以韩信被冤杀是理所应当的咎由自取的。
其他网友回答
韩信的死其实和他的性格有关。刘邦能当上皇帝,可以说韩信的功劳是最大的。韩信打仗确实厉害,但为人处世就不行了。韩信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自傲。有一次刘邦问韩信他可以带领多少兵马,韩信说最多十万。刘邦又问韩信能带多少人马,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本来是一个无赖,人们都不愿意惹他,所以听到的都是些奉承的话。现在韩信说他只可以领十万人马,他心里肯定是不愿意的。韩信的死的确是吕后害死的,其实是刘邦让吕后杀的,包括刘邦封的十个异性王,都是刘邦害死的。韩信要想保命,只有改变性格。其实每一个皇帝都希望自己的下属不如自己,刘邦也不例外。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汉初三杰之一兵仙韩信的死,很多朋友都觉得扼腕叹息。可是我要说的是不作死就不会死,韩信的死就是自己造成的。他的被诛杀有很大程度是咎由自取的。
作为刘邦曾经登台拜将的大将,韩信和刘邦之间出现隔阂的一个重要事件,韩信逼封齐王事件
韩信利用已经和齐国达成和平协议,齐国整个国家已经放弃抵抗的情况之下,依然对齐国采取雷霆一击,彻底攻灭齐国。
为了平定齐国的反抗势力,韩信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而与此同时,刘邦正处于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在战场上对项羽压制,急需韩信表明立场,对项羽实时打击,以缓解刘邦所面临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之下,做属下的要求自己的老板给自己升职加薪,从一个小马仔直升成为重要分公司老大,这在做主公的人眼里就是一种要挟,没有一个主公能够忍受自己手下的小弟这种赤裸裸的要挟。虽然刘邦最终看似非常豪爽的把假字都去掉了,直接让韩信一步到位,成为了真齐王,可是两人之间的矛盾就此结下了。
其次,韩信放弃了求生的机会
对于手握重兵的韩信来说,在楚汉相争中,对于韩信最为有利的情况,就是拥兵自重,自成一派,成为一股楚汉双方都不能得罪,都要积极拉拢的力量,而不是轻易地倒向任何一方。
毕竟无论是楚还是汉,他们的实力都远大于韩信,其中任何一方被消灭掉,胜利者反过手来送韩信一首凉凉易如反掌!其实这种情况很多人都已经看出来了,甚至连项羽都这么认为。
他曾经派武涉劝韩信自立,告诉韩信,其实他就是争夺天下的胜负手,他如果在楚汉之间选边站,那么另外一方必败。而韩信倾向的刘邦,是一个毫无信义的男人,刘邦可以依靠韩信消灭项羽,也可以在消灭项羽之后,找个理由消灭韩信。
可是我们的兵仙韩信并没有被他打动,戏剧性的是楚汉相争以及韩信最后的人生结局,完全印证了武涉的话的正确性。这是韩信第一次放弃了,在乱世中求生的机会。
韩信手下的谋士蒯通也曾经劝过韩信,他认为韩信功高震主,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容不了他,只有自成一派,刘邦和项羽都得拉拢他,只可惜韩信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其实在这个时候的韩信很尴尬,他本人没有称王称霸的想法,只是他处于这么一个显眼的位置,他想保住自己的性命,就只能扯起大旗,成为当时的第三股势力。
只可惜韩信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他帮助了刘邦,但是刘邦打心眼里并不信任他。韩信的军事能力太强,以及他曾经有要挟主公的行为,这使得刘邦对他如鲠在喉。所以在建国之后,刘邦一直在想方设法削弱韩信的实力。
韩信从高高在上的楚王被发落成为了淮阴侯,他不得不和他一直看不起的樊哙为伍。刘邦对他的种种不信任,以及种种屈辱,使得韩信的心彻底凉掉了,这才有了暗中密谋造反的事情,最后被萧何骗至宫中,秘密处死。
所以综上所述,兵仙韩信的被杀,从他趁乱要挟刘邦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而且韩信既不愿意独立建国,又不愿意在建国后激流勇退,以应对皇帝的猜忌,恋权恋钱,这就导致了他的死亡。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韩信的死咎由自取。
其他网友回答
九段道场
备受瞩目
菜九段独挑学界,不让假史成永远
八卦楚汉:吕后处心积虑杀韩信
来自专栏九公茶坊
为你朗读
4 分钟
八卦楚汉:吕后处心积虑杀韩信
韩信之死人们都会让刘邦担责,以为吕后不过是执行刘邦的旨意。很少有人会想到是吕后要杀韩信,而且处心积虑。
人们可能会认为吕后与韩信没有交集,怎么菜子会有这样想法呢?因为根据韩信的发迹轨迹,吕后还真有理由对韩信有怨气,而且会怨气冲天,怒火中烧,焚毁一切,韩信就是吕后怒火中烧的牺牲者。
这要从韩信加入汉阵营说起。
韩信在项羽那里两年多,也没有受到重用,职务是郎。故而亡楚归汉到刘邦阵营另寻出路。根据韩信入汉“未得知名。为连敖”,表明韩信没有一下子加入到刘邦的主体,但加入了吕泽部,连敖即为吕泽部特有。象韩信这种没有来历的人,一上来就任此职,又像极了刘邦的做派———你原来是什么官衔,加入时仍然是什么官衔,大概连敖一职,与郎相当。
但是韩信是奔刘邦来的,他的飞黄腾达就指望刘邦了。所以有诉求的韩信很快就找到刘邦,经过交谈,深得刘邦赏识,“上拜为治粟都尉”。这里不讨论韩信拜大将的真伪,就这个治粟都尉是个负责军需的副部级以上高官,也肯定脱离了吕泽体系。虽然刘邦、吕泽不分彼此,毕竟韩信是从吕泽处投奔到刘邦处的,然后又风生水起,地位高出吕泽,吕后心里不爽也正常。韩信从吕泽处起步超越吕泽的事发生在击齐的时候,韩信只是汉军一路的统帅,当时吕泽也参与了击齐,有可能还是整个灭齐战役的汉方总指挥。最后韩信厚颜无耻地向刘邦申请了齐假王,刘邦居然也就封韩信为齐王。
战争期间吕后在项羽处当战俘,天下平定后,知道了这里面的狗屁倒灶,心里肯定不爽。吕泽作为刘邦的铁粉,对待遇没有任何想法与不快,但吕后不乐意啊。她要替大哥出头,讨还公道,于是韩信那个楚王就在吕后的妒火中烧给烧掉了,正好刘邦对韩信也不爽——你不能这样违规讨要王位啊。既然吕后说韩信有反意,索性就此拿掉你那个王。所以在废除韩信王位的过程中,没有人立功受奖,韩信除了不当王之外,也没有受到什么严厉的处罚——你不应该当王也当了几年,现在受点委屈吧。人生就是个平衡市嘛。
本来吕后把韩信从王位上拉下来也就安逸了。不料吕后兄吕泽居然意外战死,紧接着刘邦启动了废除太子的行动,这就动了吕家的奶酪,在吕家总动员及众大臣的反对下,刘邦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彻底得罪吕后了,吕后的矛头就对准刘邦了。她可能已经暗下决心,一定要以吕易刘,让老刘家的江山转到吕家来。
吕后当然不可能直接对刘邦开战,她要窥测时机。陈豨之反,刘邦出征,韩信没有跟随,让吕后发现这是个好机会。这个陈豨原来也是吕泽拉到刘邦阵营的,最后成了刘邦的铁杆,也飞黄腾达了。其实陈豨对吕泽没有任何不利,但吕后可不管这些,干脆把陈豨与韩信打成反革命集团,这样纵然奈何不了陈豨,至少可以干掉韩信。
而且干掉韩信太有必要了。这个韩信被废除王位后,一直叽叽歪歪,怨天尤人,极有可能在以吕易刘的过程中闹事,如果出现那样的局面,想压制韩信,难度还不小。但打成反革命集团就不一样了。所以吕后编造了韩信谋反的罪名与事迹,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一下子就把韩信拿下并处死。韩信传记里的谋反事迹漏洞百出,不值一哂,但不妨碍吕后以此除掉韩信。
作为刘邦集团的中坚,韩信处于极度无害的境界,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谋反实力与企图,既不是刘邦防范的对象,更不是刘邦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何况刘邦与韩信的投缘关系,大致融洽的交往,除掉韩信也间接打击了刘邦的势力。所以吕后杀害韩信的行为极其无理极其迅速,就象是迅速造成既成事实。结果木已成舟,刘邦回来,不管其内心世界是什么打算,也只有徒唤奈何了。更不幸地是,刘邦还因此背上了杀功臣的黑锅,留下永远的骂名。看来吕后打击刘邦的目的,永久地实现了。各位看官,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理。
菜子作《刘邦解码》,将《重审韩信罪案》改造成《刘吕斗法 殃及韩信》,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小目如下:
1.韩信罪名根本不成立
2.人是吕后杀的,锅要刘邦背着
3.韩信知道是谁要他的命
4.吕后不是第一次对韩信发难
5.刘韩关系的裂痕
6.韩信死于刘韩关系裂痕被利用
7. 处死韩信是吕后对刘邦的报复与反击
8.吕后让刘邦吃苍蝇
9.韩信之死表示吕后在刘吕斗法中赢了一局
10.韩信死难简单总结
11.题外话 韩信死案让人相信世上真有报应
与此八卦相关的拙作有《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杂议吕泽》《吕泽问题从头说》《汉孝惠帝的身世成谜》《清理陈豨乱象》及专著《淮阴侯列传考察报告》(2017年东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定名为《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下同)。欲研读详细,可以查找看看。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韩信的死到底是咎由自取还是被冤杀韩信用什么方法才能保住性命】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