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秦始皇重用了李斯,为什么没重用荀子?
优质回答:
荀子儒家是学说的继承者,李斯是法家学说的倡导者,而秦始皇的终极目标是统一天下,所以觉得李斯的主张更适合自己。
李斯做过末期楚国上蔡人,早年曾经当过小吏 ,拜师荀子一心学习学习帝王之术,想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李斯是实用主义者,不拘泥于所学知识,喜欢活学活用,他创立了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跟荀子的主张恰恰相反。
李斯刚到秦国的时候,在吕不韦手下效力,被推荐给秦始皇,任命为郎。后来任长史,又被拜为客卿。
但是刚开始李斯并没有得志,他的主张没有机会向秦始皇推销。
吕不韦后来被杀的时候,秦国宗族和贵族就给秦王上书说:吕不韦之所以胡作非为,是因为他原来是卫国人,他的祖国不在秦国,所以他没有爱国思想,唯利是图,以权谋私。
秦始皇看到大家的奏本,觉得是这个理,于是就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的外国谋士,因为李斯也是外国人,自然也在驱逐之列。
李斯怎么会甘心被命运摆布,他非常看好秦王,看好秦国的前途,想一展抱负,要是就这样走了,不是前功尽弃了吗?
于是李斯提笔写下了《谏逐客书》,递交给了秦王。秦王看了之后,觉得所说有理,就下决心留下了李斯,并且开始关注他的主张,开始重用李斯。
李斯为秦王出了不少金点子,比如说统一文字、度量衡、修建统一的车轨、建立郡县制,还有进行思想控制,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打压读书人、焚书坑儒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功不可没,被任命为丞相,权倾一时。荀子虽然是李斯的老师,但是他的主张是彻头彻尾的儒家学说,跟秦始皇的理念不符合。
荀子对春秋战国各家的主张都有所批评,唯独对孔子的思想非常推崇,认为是最符合各国国情的治国理念。
所以荀子就把自己当成了孔子学说的继承人,推崇孔子的”外王学”,认为礼高于法,礼应该是法的基础。
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只讲法治,不讲礼治的话,百姓刚开始的时候,会因为畏惧刑罚,当守法良民,但是一有机会,还会铤而走险,造反作乱。
荀子把”法治”称为”暴察之威”,把”礼治”称作”道德之威”。
推崇法治至其极也不过为”霸”,只能称霸一时;而不能成”王”,建立千秋霸业。
只有把礼义当做治国之本,法治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所以荀子曾经向秦昭襄王推销过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其并没有被荀子打动,荀子受到冷遇之后,黯然离开了秦国。
秦始皇对严刑峻法情有独钟,认为儒家的那一套东西束缚自己的手脚;法家的主张实用、速效、立竿见影;儒家的学说见效慢,自己等不及。
所以荀子在秦国受到冷遇,李斯在秦国非常吃香。
但正像荀子说的,只讲法不注重思想教育的秦国只称霸一时,就被推翻。秦始皇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会后悔没有重用荀子。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塘主,很高兴为大家答疑解惑。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了许多学术大师,其中荀子便是其中之一。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一跃成为了最开放的诸侯国,广纳良才,只要你有才能就能到秦国去做官。可是有一个人身怀绝世才华却在秦国碰了一鼻子的灰,这到底为什么呢?
乱世当用重典。
众所周知,荀子乃是大儒,推行的是“重礼仪”的那一套,对于当时秦国来说,虽然很有市场,但是并不适用。要知道战国后期,秦国的国力虽然很强,但是还不具备向六国宣战的实力,俗话说看,乱世当用重典。“远攻近交”依然还是秦国兼并六国的战略方针。
所以昭襄王并没有被荀子打动,荀子被拒绝之后,很失落的离开了秦国。学术大家往往都很有骨气的,也是很好面子的。
为什么秦始皇会重用荀子的学生李斯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之前的“远攻近交”战略方针已然不适用,而荀子的“重礼仪”倒是可以作为治世之道,因为荀子的观点和思想是立足与天下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安抚好百姓,才能让大秦江山永固。
所以秦始皇才会重用李斯。对此大家有什么看看法?点击关注,带你了解更多历史知识。
其他网友回答
不看生卒年吗?祖龙掌权荀子已经死了!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秦始皇重用了李斯为什么没重用荀子】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