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一共十三根铁链(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多前是如何建造的?)

网友提问:

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多前是如何建造的?

优质回答:

泸定桥又被人叫做大渡桥、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建成于康熙年间的1706年。康熙当年有感于川藏地区交通不便,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特意颁下谕旨修建了泸定桥。

泸定桥全长103米,桥宽3米,整座桥由9根铁索为底,两边各2根铁索作扶手,总计13根铁索组成。这13根铁索一共使用了12162个铁环连接而成,总重量达到了四十多吨,平均每个铁环的重量超过6.7市斤。如此重的铁索,在那个工程器械并不发达的年代,工匠们是如何将铁索拉过大渡河,将两岸连接起来的呢?

当时建造的工匠们本来也为这个问题烦恼,但是后来有人提出一个方案,说先在两边建造桥墩,桥墩内设置转盘,然后拉一根粗壮的绳子先连接两边,在绳子上套上一定数量的竹筒。接着把铁索一节节地穿过竹筒,然后对面转动转盘,慢慢地将绳子拉过去,铁索自然也就跟着过去了。铁索到达对岸之后,再将铁索固定在转盘上,转动转盘,调整铁索的弧度即可。

工匠们照着那个人说的做,果然成功了。泸定桥建成之后,康熙皇帝还特意为它题了名,刻在石碑上,立于泸定桥旁边。

据说,由于这座桥是康熙皇帝亲自下令建造的,所以当时负责督建这座桥的四川提督岳升龙,对这座桥的质量把控很严格,他命令制造每个铁环的工匠都必须将自己的名字刻在铁环上,如果今后哪一个铁环出现了质量问题,就要找哪个工匠问责,轻则处罚,重则处死。所以工匠们自然不敢怠慢,最后保质保量地打造好了每一个铁环。这也是为什么泸定桥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至今依然能够使用的原因之一。

与泸定桥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很多。

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曾今在大渡河率领三万将士与清军在此交战一个多月,最终石达开没能赶到泸定桥就被清军围困,导致全军覆没。

1935年5月29日,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途经大渡河,面对国民党的前后追堵,毛主席下令强渡大渡河。这个时候,22位英勇的士兵自愿组成突击队,成为飞夺泸定桥的排头兵。后来,红军成功渡过大渡河,而那22位英雄大多数都葬身在了大渡河。由于当时事发紧急,参入突击队的人员名册都没来得及记录下来。时至今日,我们也只能知道他们其中8个人的名字。其余14人我们连他们是谁,来自哪里都不知道。8个英雄的名字分别是:

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

泸定桥除了保留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制造技艺之外,也记载了我国革命的发展历史,它不仅仅是一座桥,也是一种不屈服精神的传承!

其他网友回答

300年前,既没有大型延伸机械,也没有紧固机械,更没有重力转换拉力机械等大型工程设备,想要架设这么一座铁链泸定桥,绝对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

虽然,13根铁链的总重是21吨,并非40吨,而40吨应指全桥铁件重。但是,每根铁链也有1.5吨,想要将其从一边跨过100多米湍急的河流,并拉伸到对岸,这在当时的条件下绝对很不简单。同时,还有铸索(环)、紧索、固定、筑基、修复等过程,难度应该更大。

那么,当时的人们又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又是如何保证工程质量的,为什么不建拱桥或木桥而要建铁链桥呢?

铸索(环)

铸铁索(环)时,先备好模箱,一环铸好后,立刻埋于沙泥模中,并用模棍连通。接着,取出火中刚刚铸造的开槽环,通过模棍套入前一环中。然后,用模棍挤压开槽环,并使开槽合拢。这时,还是高温的铸环便会在空气中慢慢冷却,最终实现无缝对接,一环扣一环。

为了确保铸索(环)的质量,清朝专门从陕西汉中府聘请当时非常有名的金火匠马之常为铁工掌脉师傅。同时,又以清军化林营参将杜汝昆和守备杨君强为监工,并要求每个铁环必须打上铁工记号。一旦出现差错,轻者处罚二十大板,重者杀头。

因此,在所铸的13根铁索链上的12164个铁环,几乎没有出现过太大问题。其中,每根铁索链长101.67米,重约1.5吨。

过岸

铁索链在数百里外的泸定县铸好后,通过本环槽圆轮架装上船,然后运到泸定桥的施工地点,并准备引索过河。

最先,多数人的想法就是用小船载着铁链由东岸运到西岸。结果,由于链重水急,船刚划到大渡河中央便被掀翻。如此载运三次均未成功,而且损失三条铁链,只好放弃。

至于大船,修建泸定桥的河流段应不具备行驶条件。否则,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了。

后来,红军之所以选择“飞夺泸定桥”,而不是用船过河。一是用小船渡河时间不允许;二是水流湍急,小船很容易翻,风险更大。同时,石达开过不了大渡河的主要原因也是河水湍急。

所以,当时用小船载运铁链过河应该是行不通的。

这时,据说在工程组的会议上,有人提议在弓箭的箭尾绑上一根很长的细线射到对岸,再用细线将两根粗绳牵引过去,然后再用粗绳将铁链牵引过去。

结果,由于铁链太重,跨距较远,根本拉不到对岸。这时,又有人提议将两根粗绳固定在东西两岸,并在两根粗绳中间绑上数根套着竹筒的较粗横木。然后,将铁链架在横木上,再用粗绳牵引。从而,通过竹筒的滚动,就很容易将铁链拉到对面,并且也为固定和“紧索”提供了方便。

紧索

在牵引13根铁链过河前,便有9根铁链已被提前固定在建好的桥头桥台落井中的链底基座上(地龙桩),另外4根扶手铁链则被固定在牵拉基座上(卧龙桩)。

然后,将13根铁链分别先后放入装好的绞盘卡槽内,通过七、八十名劳工推动绞盘上的横木,从而借助绞盘转动的力量将铁链拉直,并进行固定。其动力原理同古代起放城门吊桥所用的绞盘基本是一个道理。

固索

据估算,东岸桥台自重约2300吨,而13根铁链作用在桥台的总拉力约为210吨。所以,将13根铁链通过绞盘固定在桥台落井中的地龙桩上,绝对可以安全承载铁链桥的正常通行拉力。

检修

据史料记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月,泸定桥的9根铁链忽然断裂,并造成数十人溺水身亡。次年春,再次铸索,并换上了新铁链。之后,朝廷规定三年一大修,一年一小修。

大修时,须将13根铁链全部拆卸到东岸,并对每个铁环仔细检查。只要有一个铁环出现损伤,便会整根更换。因此,后来铁索泸定桥再也没有发生过安全问题。

铁源

据《泸定县志》记载,泸定桥所用的铁,产自数百里外的泸定县荣经铁矿。当时,铁匠门夜以继日,历时达1年之久,才铸好泸定桥所需的40多吨铁件。

工人

建桥所需的工人,主要由当地的冷碛、沈村两大土司组织。

桥争

建桥起初,原本想建成木桥或石拱桥。结果,相关专家讨论后认为,石拱桥一旦发生地震,很容易断裂,而木桥则很容易被大渡河的水流冲毁。因此,才决定铁索建桥。

不锈

后来有人惊奇地发现,300多年来,泸定桥上的铁索依旧光亮如新,很是不解。因为,一般情况下,长期放置的铁器都会生锈。

对此,据当地人说,泸定县地区属于干热河谷,空气干燥,风力强劲。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空气中水分子对铁索的锈蚀,就算家中长期放置的镰刀也很少生锈。

图片来源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大渡河上第一桥的泸定桥本有个错字,因为康熙起这个名字,正确应该叫“沫定桥”,因大渡河称“沫水”,而康熙以为是“泸水”。定指“平定”(平定准噶尔之乱)之意,所以后来就将错就错叫“泸定桥”。

泸定桥建造据传是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康熙大帝御批修建此桥,并立御牌。

该桥始建于1705年,建成于1706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定桥长103米,宽3米,全桥共有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中,两边桥栏各有2根铁链,共4根,桥面有9根铁链;

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铁环相扣构成,总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采用毛钢(熟铁)制成,解放后由于铁链有断裂,多次修复,1969年,采用了低碳圆钢铁链换掉了过去的毛铁铁链。

全桥铁件总重40余吨,其中铁链重量21吨,平均每根铁链重1.6吨;1根横向卧龙桩和7根纵向地龙桩累计用铁量20余吨;

建造体现了老百姓的智慧:

1.先在陆地上用毛钢制造铁链然后装配成铁索待用。

2.再将粗竹索系于河两岸,每根竹索上穿上10多个短竹筒后,

3.将铁索系在竹筒上,从对岸拉动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完成整个铁链的输送。

4.铁索跨河后,人们在两岸利用大块条石修建坚固的桥头,然后在两端桥头内挖深井,并且在井底用生铁浇铸横向卧龙桩和纵向地龙桩;

5.最后所有铁链与地龙桩相连,底面铁链上铺设木板形成桥面,各铁链相互环扣成桥。

正由于这种牢固的设计,所以泸定桥能历经300年依然风雨不动安如山!

其他网友回答

泸定桥全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横贯两岸,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像这样一个铁索桥并非近现代的产物,它修建于300多年的康熙年间,在当时可没有什么机械,基本全靠人力。那么,300多年前的工匠们到底是如何在大渡河上修建的泸定桥呢?

泸定桥又称大渡桥、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据史书记载,泸定桥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康熙皇帝之所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这偏远的地方修建这个铁索桥,并非是什么民生建设,而是因为此处是进入西藏的要道,为了方便运兵,平定准噶尔之乱而修建。因此,在修建完成后,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横批为“一统河山”。

泸定桥的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重达40多吨,在古代修建这样一个铁索桥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在当地相传,在修建铁索桥的时候,用了很多方法,一直都无法将13根铁链牵到对岸。于是乎,有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江安装,但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他因为劳累过度而不幸死亡。

据史料记载,上面关于大力士渡江安装铁链的说法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历史的真相是300多年前,古代的工匠们在修建铁索桥的时候,的确是遇到了13根铁链牵链渡江的大难题。为此,能工巧匠们召开研讨会,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就是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后,工匠们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将这座40多吨的铁索桥给修建完成了,堪称神速。

这座有300多岁高龄的铁索桥,有太多的故事,它见证了很多历史事件。1935年5月29日,红军长征途经这里,当时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为了抢渡大渡河。红军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他们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索链向东桥头猛扑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举消灭桥头守卫,夺取了泸定桥。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道,对于我军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从修建到现在已经使用了300多年,并且至今服务于当地的百姓,这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代的桥梁质量,不像现在的一些刚修建成的大桥风一吹就倒了,豆腐渣工程,简直就是在开玩笑呀!

其他网友回答

自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经过几年的征战,终于平定了天下。后来吴三桂的三藩之乱,再次动摇了大清国本,幸好康熙帝雄才伟略,利用计谋艰难地打败了起义军。这一次的叛乱后,大清朝廷意识到了满汉两族之间的矛盾,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国策,致力于化解两族矛盾。为此,康熙帝经常亲自出京巡视,体察民情,了解吏治,调整施政方针。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使得他对民情很是了解。

其中有一次,康熙帝巡视到四川省的大渡河边时,望着涛涛江水,心中感慨民众渡河的艰辛。一条河将四川和康藏高原死死地隔离成了两半,使得两岸交流困难,也阻碍了清王朝的统治,容易造成“山高皇帝远”自立为王的局面。人们要想渡河,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木船竹筏进行摆渡,效率慢不说,还很容易出事故,人一旦落入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中,生还希望渺茫。这使得致力于国家大一统的康熙,很是担忧。

为此,在康熙巡视回朝后,他立即找来了工部官员,让他们商讨方案。综合朝臣们的意见后,最终决定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桥梁,以解决川藏两岸的出行、交流问题。于是,康熙降下谕旨:着四川提督岳升龙,集合当地能工巧匠,广征天下意见,在大渡河上择地修建一条沟通两岸的桥梁。同时,朝廷也派出了大量的优秀工匠、官员配合岳升龙。

俗话说:领导动动嘴,下属跑断腿。何况是皇帝亲自下的谕旨,岳升龙可不敢敷衍了事。于是,他一边下令召集能工巧匠,向天下人征集可行方法;一边安排人寻找河水平缓,河面宽度小,又适合建造桥梁的位置。但是大渡河是一条大河,水深不说,水流还非常的喘急,河面宽度也大,最小都有大几十米宽,且两岸多是悬崖峭壁,这令得众人一筹莫展。

传统的桥梁建造法,按照当时的条件,是无法在大渡河上建造桥梁地。无论是敞肩式拱桥,还是联拱石桥,或者是浮桥,都因施工难度太大而无法建造。最后一位高明的工匠,在视察完大渡河两岸的条件后,仿照古人先例,提出了一种方法:建造一座铁索桥。只是翻遍史书,也未能找到如此规模的铁索连桥,如何将巨大的铁索连接两岸,成为了施工地关键,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能开始建造铁索桥了。

人们设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用船运送,比如寻找大力士搬运等,最后都被推翻了。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一位得道高僧前来找岳升龙献策,说是有办法解决铁索过河问题,让他只管筹集铁料,铸造索环,到时自然会帮他把锁链连接两岸。岳升龙相信了高僧,下令开始铸造锁链需要的一切物件。

经过工匠们精密的计算,在修建铁索桥的位置,跨度达到了100左右,而要想修建一条足够宽敞的桥梁,需要13根粗大的铁链连接组成才可以,9根铁链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每根铁链需由862至997个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连接而成。13根铁链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约重21吨左右。

而且为了能够固定好这些铁链,让其有足够的承重能力,还要在桥的两头寻找固定物。石头、树桩等物肯定是无法承受的。为此,工匠们在两岸分别修建了稳固的石头堡垒,然后挖出数米深的深井,再往里面浇筑铁水,形成定龙桩。这些定龙桩所耗费的铁料重量几乎与铁链相同,使得整座桥共要耗费多达40吨以上的铁料。这在当时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要想筹集这些铁料绝非易事,最后还是岳升龙向康熙帝请旨,让全国配合调集才筹集到了所需铁料。

由于这条桥是康熙谕旨下令建造的,所受重视程度很高,加上岳升龙也想以此为政绩,为百姓做些实事。所以这条桥的每一个环节都被要求以最严格的标准执行,每一个铁环的制造,都被记录在案,打上工匠的名字,如果在规定的年限内断裂,将会被追究责任。就是在这样严苛的要求下,12000多个铁环被铸造完成,紧接着就是把铁链连接两岸,固定起来,基本就算大功告成了。

而那位高僧也没有忽悠大家,他先让人找来几根粗大且长达一百多米的缆绳,和两根细小但同样长达一百多米的缆绳。然后分别在两边安装两个绞盘,接着把小的缆绳连接在粗大的缆绳上,派船把小缆绳连接到两岸的绞盘上。通过转动绞盘,把粗大的缆绳拉到对岸,连接固定好,然后在这根大缆绳上套上若干个竹筒,让它充当滑轮使用,再把铁链绑吊在竹筒上,用小缆绳连接铁链的一头,通过拉动缆绳牵引,竹筒在大缆绳滑动,很容易就把铁链送到了对岸,如此往复操作,13根大铁链如数被连接起来。

最后通过调整铁链之间的间距,再用小铁链将大铁链之间相连接,使其减少晃动,在底面铺上厚重的木板,以细铁链固定木板,一座雄伟的铁索桥就建造完成了。其实说是简单,但以当时的建造水平和条件,泸定桥的修建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建造难度非常高。

泸定桥建成以后,有效地沟通了川藏地区,促进了两地的文化经济交流,也巩固了大清王朝对川藏广阔区域的统治,为两岸人民的出行、经商,提供了便利。它距今已经有近300年历史,期间也发生过几次锁链断裂事故,但都被文物单位修复了,至今仍屹立在大渡河上。

而且他还有着悲壮的故事:太平天国起义时期的著名将领石达开,率领10万人马想乘机北上躲避追杀,但由于在泸定桥上抢渡失败,最终折戬沉沙于此。无独有偶,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国民党军派重兵把守泸定桥桥头,并把桥上的木板拆毁,欲想让红军赴石达开后尘。但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勇猛作战,以22为英雄为先锋,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后续部队抗着木板,顶着枪林弹雨铺桥前进。最终,在红四军团的英勇奋战下,夺下了泸定桥,粉碎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赢得了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多前是如何建造的】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