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什么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做到了?我们也能做到吗?
优质回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优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不因外物而喜乐,也不因自己的遭遇而悲伤,身居高位,就为百姓担忧,退外僻远乡间,就为国君担忧。担心受诽谤,害怕被讥笑,满目萧条凄凉,不禁感慨万分。进用也担忧,退居也担忧,如果这样,几人能做到,谁人能快乐呢?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本是他在,庆历新政,变法运动失败后贬居外地时写的,他通过对一般,迁客骚人,局限在个人狭窄圈子里的感情否定,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 这种抱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性。这是范仲淹在贬居生活中仍然坚持政治理想的自我鞭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和苏轼做到了吧。但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范仲淹的胸襟,苏轼的心态,我们也许很难做到,但希望尽力做好自己。没有最好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心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我们不说历史上有谁做到了,也不说自己能否做到,我们回到根本,回到《岳阳楼记》,去探索一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岳阳楼记》大意
全文太长,这里就不贴出来了,大致分五层。
第一层:写作背景;
第二层:总写岳阳楼所见之景;
第三层:景与心情——看到天气不好,于是心情郁闷忧愁;
第四层:景与心情——天气好了,心情也喜洋洋起来了;
第五层:感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前两层在这个问题中不重要,直接跳过。
第三、四两层通过景色描写心情之后,范仲淹写道到,自己追求古代贤人那种高尚的心态,却总是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他给出了答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你喜欢吃小龙虾,所以看到麻辣小龙虾就会感到开心,但是一摸口袋发现没钱,就感到悲哀,这就是以物喜、以己悲,格局是不是太小了点?
我们不免会问,范仲淹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他难道就没有追求了吗?不是的,他在后文也给出了答案,范仲淹的追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就很明显了,范仲淹作为一个朝廷重臣,又是一个名扬四海的文人,他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心中装着的,只有“天下”二字。
这不是一种境界,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念——国家繁荣富强了,就是他最大的快乐,反之,国家衰败,就是他最大的苦恼——宋仁宗时期,宋朝已经很穷了,有些地方甚至爆发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要不然宋仁宗也不会搞什么庆历新政,后来也不会有王安石变法。
百姓日子不好过,皇帝的日子也不好过,全国上下都在求变,而范仲淹就是那个希望可以改变世界的人,他心中有坚定的信念——让国家强大起来,为君分忧,为百姓做实事。
有谁做到了?
我们把范仲淹的核心思想提炼一下,其实就是“小我,大天下”,这样是不是就好理解多了?
历史上做到这一点的人,还真是不少,国金中外都有。
中国代表:袁隆平
袁隆平先生就是与我们生活最亲近的“小我大天下”的代表。
袁隆平先生基本上是凭着一己之力,解决了全球十多亿人口的饥饿问题,他不过是一个普通农民。
我们知道,中国的朝代更替,就是一个吃饱与饥饿的轮回,当某个朝代太过富强,人口随之增长,但农业生产力不够养活那么多人,老百姓吃不饱肚子就会起义,国家陷入战乱,死一波人,农业生产力跟得上了,就开始和平年代,皇帝什么都不用做,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就能成为明君,等到修养够了,国家又开始强盛起来,人口又多起来,便陷入轮回。
中国如此,国外也如此,怎样才能吃饱饭,是前面几千年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问题,直到1974年春天,袁农平先生亲自培育出的杂家水稻“南优2号”,一亩地产量高达628公斤,引起了全国的注意。
后来在不断的推广和研究中,袁隆平先生把水稻的产量再次提高,解决了几千万人吃饭的问题,当时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却能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袁隆平先生并没有把这个功劳独占,而是把种植技术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因此说袁隆平先生凭一己之力解决了这个世界的饥饿问题,一点也不夸张。
时至今日,80多高龄的袁隆平先生依然住着平房,过着普通人的日子,依旧奋斗在试验田中,继续为国家和人类付出心力。
国外代表:居里夫人
拿国外来说,小学课本上就学过的居里夫人,她和丈夫一起,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从沥青铀矿石中提取放射成分,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两种全新的化学元素:钋(Po)和镭(Ra)。
居里夫人也因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人,后来他又成功地分离雷元素,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如果居里夫人申请专利,她必定成为大富豪,但她选择把方法公布与众,人们也在她的指导下,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最终居里夫人却因为长期接触放射性元素,得癌症去世。
袁隆平先生和居里夫人,他们本来可以凭借自己的伟大发明,永远躺在功劳簿上,几辈子也享用不完的荣华富贵,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这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是什么?隔着中西方文化差异,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小我,大天下”,难道不值得为他们点个赞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解读呢?
优质回答
这是封建文人范仲淹的话。表现了封建士大夫正确对待个人得失的豁达胸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对于今天来说,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学习。但和我们今天的爱国爱民,听党话跟党少有不同,他是封建文人,其中包含着宣传封建忠君思想。也得借鉴。
先对物与己解释一下。物指的是自身以外的部分。在这里主要是指外界的环境。己指是的自身,也就是我。在这里指的是自己的心情状态。也就是心中物我两忘,脑子中只装有天下。所以才有进也忧,退也忧的说法。那总是忧,什么时间心情才感到欢喜呢?那只有一种说法了,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耶。
如何真正意义上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优质回答
这是以前的事了,现在没有了。现在提倡的是:谁致富谁光荣,谁受穷谁狗熊!
勉励语。要真正达此境界连范仲淹本人不一定做得到,因为俗人皆有私心,只能力求勿大喜或大悲而丢了生命。像范进中了举人太喜变疯,痴男爱女失恋太悲跳楼就不好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优质回答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佳作,同时代人欧阳修称之为“文正《岳阳楼记》,精切髙古,而欧公犹不以文章许之。然要皆磊磊落落,确实典重,凿凿乎如五谷之疗饥,与世之图章绘句、不根事实者,不可同年而语也。”
这篇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广为人们传诵,几千年来,都激励着我们,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跨越时空的铮铮良言!
但要深刻的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还需要做许多的功课。
第一,先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字面意思
字面上来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的是不因为外物而喜,不因为自己而悲。但似乎意思不完整,我们需要采用文言文翻译常用的“添”字诀,将省略的内容添加进去。那么,这句话就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但意思很矛盾啊,坏怎么让人高兴,的怎么会让人悲伤呢?
其实,这里运用到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参互成文,含而见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不因为外物的好、自己的得而高兴,不因为外物的坏、自己的失而悲伤)。
但这里还会有一个疑问,明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这就是我们要说的下两点:
第二,再看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
《岳阳楼记》作为一篇经典的写景散文,按道理,若不是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是不可能写的出来的。但事实上,范仲淹确实没有到过岳阳楼,而只是凭借一幅画所写出来的。具体经过是这样的:
庆历四年,被贬到岳州巴陵郡(今湖南岳阳一带)的滕子京,重新修葺了岳阳楼,就写信请范仲淹写一篇文章,随信附送了一张画。范仲淹就借助这幅画,通过大量的想象和联想,写出了这一篇千古名篇!
可这一点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什么关系呢?别着急,继续往下看:
第三,深刻理解,还需要结合范仲淹和滕子京的人生经历
其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句自勉和勉励他人的话,具体来说,就是勉励自己和滕子京的话。那为什么要勉励自己和滕子京呢?
这就要涉及到两人的人生经历了——两人都屡遭贬谪,那个时候,都是失意人!
作为北宋的政治家,范仲淹颇有政治理想,于庆历三年,出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王安石也曾担任此职,发起变法,也以失败而告终),发起”庆历新政”。但新政受挫,第二年(庆历四年)就被贬到邓州,相当于从正国级降为了正厅级,完全就是“断崖式”。
与他同病相怜的还有一个人,就是滕子京。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两人志趣相投,遂成好友。滕子京仕途多舛,屡遭贬谪,从中央官员到地方小官。所以,《岳阳楼记》的开篇就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个“谪”字,包含了多少的心绪!
两个官场的失败者、政治理想的失意者,同病相怜,气息相同。所以,范仲淹写这一篇文章,就是含蓄规劝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所以,文章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说,我们现在虽远离朝廷,但还要为国为民担忧!最后一句,更是直抒胸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高告诫滕子京,不要因为修了一座岳阳楼(修得好或者不好),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地位高还是低(得或者失)而高兴或者悲伤,要有更大的境界,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心境之恬淡,境界之宏大,理想之高远,这,才是这句话背后隐含的更深的含义!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我辈自当从“古仁人之心”中,吸取精神的营养,用平常心看待外物,用淡泊心对待名利,用进取心,实现自己的理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第五自然段。
范仲淹,字希文,江苏省吴县人。宋仁宗时,西夏国君赵元昊屡次侵犯宋朝边境,宋朝派范仲淹和韩琦帅兵扺抗。范仲淹守边数年,西夏人畏惧他,再不敢犯边。庆历三年,他回朝担任最高军事长官副职,接着升迁副宰相,提出了升降官职的办法。并且提出均田赋,修武备,厚农桑,减徭役等一系列革新的政治措施,触犯了大官僚的利益,以致推行不久失败。他也遭到贬谪。庆历六年出任邓州知府。这篇文章就是他在邓州任上应滕子京之邀而写的。其实,应邀已经很长时间了,但他并设有亲临岳阳楼。
第五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一忧,退一忧。然则何时而东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东耶!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我们通观全段,不难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的意思。”不以物喜”指第四自然段所说的情状。即登岳阳楼不能以所看到的动人景色而”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不以己悲”是指第三自然段所描述的”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饥,满回萧然,感激而悲者矣”所描述的自身情形而悲哀。
由此可见,作者虚怀若谷,优国优民的良苦用心和博大情怀,以及”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这便是我对这两句的理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该怎么去理解?
优质回答
喜与悲要守位,太过不及都遭罪(原创)
喜与悲都是七情所为,喜伤心,悲伤肺,太过就把身体毁。
没心没肺,能活百岁;想的开放的下,做人不会累。
《范进中举》喜极疯,
黛玉早死就因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活人路标,提醒你,路,千万要走对。
天,有明有黑,虽然太阳放光辉,也难免刮风下雨吼大雷。
地球,有山有田有水。上上下下形势给,拐弯抹角你得随。
都想道路平坦坦,世事难达想的美。
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变,就把七情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衡心态最为贵。
七情要守位,大过不及都遭罪,生,形势逼,平,人作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这句话的在外意思是不是因为物质的丰富,而骄傲欢喜。也不因个人的失意贫穷潦倒而悲伤。其深刻含义是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良好淡定的心态,不因一时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要淡然处之,笑看秋月春风,仰望碧空云卷云舒,得之坦然,失之泰然。
大丈夫不为名利所动,也不因一时一事的得失而改变志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怎样一种生活态度?是超然于世吗?
优质回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两句话理解为财富,人生,功名利禄,拥有时,能以平常心看待,不以为了不起。贫困磨难时,失败时,不怨恨不失望,不以为不可逆转。只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才会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得失看淡,不挣扎于无法解脱的纠结中,顺于自然,顺世而为。这不是某个人的与生具来的处世观点,是用于来教育人的,和广告词差不多,真正达到那个境景的没有。一个人顺风顺水,平平安安,他想到是幸运满足。而别一个人·,经历了大风大浪,有曲折的人生,那他的世界观肯定使他更明白怎样看待得与失,怎样应对挑战,不以己悲不是遇到失败就万劫不复。一个人什么都没经历,得不出人生真理,不经风雨谁立潮头观世间沧桑变化,看淡人生,不以物喜,是一种处世态度。不以己悲,一种种·处世应变能力。不要误导人类,这两句话是劝世良言,不是让每个人都超然于世外。人都以物而喜,以己而悲。所谓的超脱,也是相对而论,没有生活在童真世界里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一种神仙境界。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翻译】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