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前三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山居秋暝》前三联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想传达怎样的情感?)

网友提问:

《山居秋暝》前三联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想传达怎样的情感?

优质回答:

《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代表诗作之一。描述了一幅空灵优美的山居图。

一.具有鲜明的时令特色。

从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可以看出点明了时间是秋天的傍晚,地点是山间。

这里的空山指远离尘嚣、空旷的,适合诗人隐居的山间。

下了一场雨后,起了一层淡淡的薄雾,如梦似幻。

这从整首诗的题目《山居秋暝》可以看出来,暝就指的是起了薄雾。

雨用“新”修饰,叙事独特,又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更显得空明澄澈。

二.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表现了如诗如画的氛围。

颔联承接上一句进一步写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的清辉,透过松树青翠的枝叶,在地上摇曳出斑驳的树影。

仰望天空有一轮明月,环视四周有松树翠竹,这是静态描写。耳又听得叮咚的溪水声,这是动态描写。

松树四季常青,竹子代表君子,这里暗示了君子的品格高洁。

动静结合,营造出了一种如诗如画的氛围。

三,取材于自然,又具有韵律美。

诗人将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景物信手拈来,从常见的景物中,表现了自然的优美风光。

颔联转而描写人物的活动,浣衣女和驾船归来的渔人,在文中并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中。

但是通过竹林里的笑闹声、莲叶水波小船触碰的声响,表现了傍晚回家的生活气息。

这里的人是快乐的,这里的景色是美丽的,因此尾联就能够顺理成章地抒发作者的情感。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山居秋暝》前三联描绘了一幅空灵纯净,清雅幽静的秋日山景图。

首联先点题,突出“新雨后”这一特定场景,为整幅画面铺设了高远的背景。同时,“空”字还有总写性质,给画面确定了基调。

颔联从视觉听觉入手,展现秋山之“空”:洁净空灵、纤尘不尘。明月、青松、清泉、石上,本是极寻常之景,经诗人点化组合,却成令人心旷神怡、心驰神往的妙境。高洁之明月照着傲岸之青松,清澈的泉水从光滑的山石上流过。前者为静,静得让人痴迷;后者属动,动得叫人沉醉。以动衬静,清幽之境着实妙绝。

颈联转写人的活动,妙的是人物话动的环境:竹林,荷花,小船。环境之清雅,笑声之清纯,人物之纯美,又从另一个侧面展现秋山之“空”。

诗人的高明在于: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于不经意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美景:超凡脱俗,纤尘不染,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其他网友回答

《山居秋暝》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其他网友回答

王维观察自然的艺术本领很高,他既能概括地写雄奇壮阔的景物,更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他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东坡志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可以说是他山水诗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山居秋暝》写的是秋天傍晚山中雨后的景色,本诗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的典范。分析本诗应着重让学生体味其意境美。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突出新雨之后和晚来秋之时的特定环境,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出笔自然,气氛笼罩全篇。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青山刚经过山雨的洗涤,愈显苍翠,天气也更清新爽人。本联中“空”字很耐人寻味。诗中明明有“竹喧”,有茂密的森林,怎能说“空”呢?当然,这里所谓“空”,绝非指荒山秃岭,而是说由于山中树木繁茂,隐没了人们活动的踪迹。作者在其他作品中也爱用“空”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看来,多次提到并非偶然的巧合,所谓“空”,也许还有更深微的含义,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难怪人们称王维为“诗佛”。这里的“空山”与柳宗元绝尘寰的桃花源相似,这里人迹罕至,空明洁净,清幽绝尘,正是隐居的好地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描绘了两组自然景象。读完这两句,再回头来体会一下开头两句的意境,就越发感觉到这境界之美了:一场秋雨,把本来就很秀美的山村洗涤得更加洁净,空气也似乎分外新鲜,月把柔和清澈得光辉洒遍了山峰、竹林,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它们通通蒙在一望无涯的洁白朦胧的轻纱薄绡里,显得飘渺、神秘而绮丽。因新雨后而格外充溢的泉水,水面浮起一道月光,远远望去,仿佛一摊水银,溪水澄清、清澈见底,在“石上”潺潺流动,山石也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这里描绘出了一幅清幽明净的自然风光。“照”与“流”两字,一上一下,一静一动,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秋雨月光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王维写月光用“照”字,光色兼备,状态逼真,活现月照松林雨后,闪烁不定、迷离恍惚的特点;也引导读者去留意空山松林沐浴月光的恬静和空灵。如果说第一句侧重写月下松林的幽美景致,那么,第二句就是写月下溪流的灵动生机。描绘清泉用“流”字,尽显风流,颇有柳宗元《小石潭记》“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韵味,也引导人们去体味小溪与山石相激飞花溅玉的闪亮或穿林绕石琤琤淙淙的合鸣。可谓意态横生,妙趣横生!“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写法是先写听到的“竹喧”声和看到的“莲动”景象,然后再写“竹喧”和“莲动”的原因,从而构成一幅有层次有节奏的电影镜头般的活动画面: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笑声,原来是姑娘们在溪边洗完衣服,结伴回家;亭亭的荷叶,摇动分波,原来是渔舟返航了。这两句妙在写人而不见人,竹海之中传来的姑娘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欢声笑语的喧闹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原来这便是渔夫披着着月光归来。浣女、归舟都隐藏在竹林、莲叶深处,多么富有情趣啊!这两句主要是写动景,而写动,却是为了衬静。在艺术手法上,如要描写山林的寂静,若一味地写静,毫无声息,就是一片死寂,反使人觉不出它的静。人的感觉总是通过鲜明的对比映衬,才会愈发清晰。“蝉噪林益静,鸟鸣山更幽”就是这个道理。本联以“喧”来反衬“静”,“喧”、“动”打破了山中宁静,具有一种生活气息,这生活是勤劳人民的纯朴的生活,也是诗人所喜爱的生活,这就从反面衬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第三联作者描绘了一幅恬淡淳朴的山村风光。这些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生活在这个世外桃源的人们,勤劳纯朴,心性高洁;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率性真诚,一派天然。难怪末联诗人要由衷地倾吐出“王孙”可留的感叹了。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作者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意思,作者由眼前秋天山中美好的景色而发感慨。诗人对山中生活的痴恋之情,跃然纸上。正如诗人在《青溪》中所写:“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一方面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情愿隐居山林,而不愿做官的思想。王维不仅是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有名的画家,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被后世推为南宋山水画派的鼻祖。他在写山水诗时,常以画家的眼光观察山水,因此他的山水诗不仅有丰富的诗情,而且有浓郁的画意。从《山居秋暝》一诗中就不难看出。在深山雨后,秋天傍晚的背景下,明月高照,松林一片,清泉汩汩,流于石上;竹林中喧笑的妇女,荷叶深处的渔舟。这不就是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水画吗?我们在读诗,仿佛又是在观画;读出来的是诗,而呈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却是有形有色的画面。王维不仅是诗人,而且是位深通音律的音乐家,因此他对大自然的声响有着特殊的感情。本诗诗人眼耳并用,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于笔下。既有优美的景色,又有动人的音响,那淙淙的泉水声和脆亮的喧笑声,给本来就非常清新的画面,增添了无穷的生气。王维不愧为语言大师。本诗中“照”、“流”、“暄”、“动”四个动词,对这首诗意境的构成起着一字落下而境界全出的作用。如一个“喧”字就把妇女们浣洗归来的音容笑貌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诗语言自然朴素,不假雕饰,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清幽明丽、活泼新鲜的画面。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有“竹喧”、“莲动”的喧闹,有翠竹、青松、青莲的悦目色彩,有淙淙流泉的悦耳声响,动静结合,声色并茂。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生活图景,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趣,都是那样的和谐自然。意境之妙,全在语淡而意浓,言近而旨远。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山居秋暝》前三联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想传达怎样的情感】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