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什么古代的文人韵士都喜欢以“桃花”为话题?
优质回答: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为什么古代文人韵士大都喜爱以桃花为题吟诗作赋?这是因为:
?
第一、桃树在中国古代就分布很广,中国古人对桃树的开发利用历史很早。
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对桃花、桃木有着实质性的利用,这种联系加深了古人对桃花的认识和熟知,桃花也因此成为最早进入古代文人视线而被写进文化作品的物种之一。中国古典文学中,桃花意象被写入诗歌最早开始于先秦时期,《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产生在这个时期。自此以后,桃花作为古代文人韵士喜欢选用的自然意象,频繁使用于各种文学创作中。
桃花之所以深受古代文人韵士喜爱而被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是因为桃花是春天最早盛开、最早进入人们眼帘、花开起来最为花事盛大动人心魄的花。初春只要桃花一盛开,往往成为春天到来的象征,她像一个热情奔放的天使,装点着寒冬刚刚过去的人间,代表着美好生活的开始。因此,桃花对人们承载了太多的美好寓意和意象象征,让历代文人韵士对她情有独钟,千年吟咏。
?
第二、桃花之美,热烈似火,粲如锦绮,艳如红霞,桃花怒放最是惊艳人间、打动人心。
正是因为桃花的美,常被作为美丽女子的文学意象,被古代文人韵士所热衷。百花之中,桃花热烈而不失娇媚,活泼而不失含羞,朵朵绯红恰似少女春心萌动时的姣好面容,最能恰如其分展现女子柔美的情态。从《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开始,最早将女子与桃花联系起来。南朝诗人徐悱的“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由眼前鲜艳的红白花瓣的桃花,联想到妻子脸上的胭脂和香粉;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拟人化地将桃花比作天真顽皮、躲来躲去的美丽可爱的小女孩,给人以欣喜,给人以美好;唐代诗人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斤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当属最负盛名的桃花诗,将桃花的美艳与爱情的惆怅结合得天衣无缝,从此,桃花与人面遂成了一组经典的意象组合,长久地定格在历代文人韵士的诗词赋画之中。
?
第三、桃花的花期短,娇弱易逝,容易引起文人韵士触景伤怀。
桃花虽美,但花期极短。桃花于三月绽放,时令一过,哪怕不是很大的风雨,都能让桃花纷纷陨落。桃花易落,她的零落和她的盛开一样,来的猛去得也快,这种特点很容易令人触景伤怀,带给人们特别是文人韵士浓浓的怜惜和愁绪,古代文人韵士便喜欢以桃花为题抒发这种感伤之情。从南朝诗人沈约的“讵诚当春泪,能断思人肠”《咏桃诗》的感怀伤春的断肠之叹,到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词·其二》借桃花衰败抒发爱情失意之痛,都是这方面的代表。前不久有部电视剧《花谢花飞飞满天》,名称用的就是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中的诗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凄婉的葬花吟,是在吟叹自己的命运还是在吟叹桃花的零落呢?
?
第四、桃花姿态清雅,寓意美好,是人们寄托精神情怀的首选文化意象。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其实更是一种寄寓家陶渊先生内心美好向往的精神家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言,用“桃”的优良品格借指谦虚、低调的美好寓意,来借此赞扬李广将军虽然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然而并不骄傲自满。罗贯中的名著《三国演义》中,在“桃园三结义”章节里,以“桃”作为情义的见证,桃便有了代表情义的精神象征这层含义。“桃子”在祝寿时被作为寿桃祝福寿星健康长寿,就连西王母过生日也吃的是蟠桃。民间有谚语称:“桃养人,杏害人,李树底下埋死人”,说的是桃子格调大气,即使人们贪嘴贪吃它也不生气,不像杏子、李子吃多了便要付出代价。
?
?
一家之言,您对回答不满意欢迎拍砖,您对回答满意请点个赞。
其他网友回答
古文人雅士自视风流,喜咏物明志吟诗作画,尤好桃花,出现很多好诗句,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更有风流才子唐伯虎的人尽皆知《桃花庵歌》。
古文人对桃花的热衷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桃花栽种比较多,房前屋后均有栽种,从陶渊民的桃花源记可见一斑。常见故更有感情。
二,桃花开放于春分农耕时节,有指导农民农事活动的参考作用,故在古人心中地位相对尊崇,有代表喜悦之情,故乐于颂扬。
三,在古人命理文化中桃花有代表爱情含义,这在风流雅士心目中更是高看一筹,咏诗常与红颜妙女一同出现,更显风流。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为什么古代的文人韵士都喜欢以桃花为话题】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