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到李隆基之间(李世民和李隆基到底是谁把大唐带上了顶峰?)

网友提问:

李世民和李隆基到底是谁把大唐带上了顶峰?

优质回答: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树的成长规律告诉我们,一些事件需要在较长时间后才能体现效益和价值。同理,一个治世的出现,同样需要几代帝王的努力。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是发生在唐朝,李世民的政绩体现在开创上,李隆基的政绩体现在沿用与革新上。两者有紧密的联系,前者为后者的出现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我们先从他们在位时间来比较:

李世民在位23年,李隆基在位44年,假设李世民多活20多年,那个大唐盛世的功劳都可以记在他名下了。当然历史没法假设。

从他们制定的制度对后世朝代的影响力来比较的话,本人更推崇李世民。

下面我们用他们政绩来说话吧。

对国外影响:

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在亚洲,唐朝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最深。在631年(贞观五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甚至是照搬过去直接来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用调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国家制度。这些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十九世纪的明治维新。

对国内后世影响:

一、政治方面,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李世民重视人才,对于李建成手下有才能的,他能不计前嫌,大胆任用。并没有像以往皇帝排斥甚至杀戮敌对势力一方。 因为唐太宗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枢决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贞观之治能够出现的很重要的原因。

太宗对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历史上有名的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

在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这就是贞观时期的杰出大臣,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柴绍、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

治理国家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李世民选官的标准定在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才干,一是德行。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唐朝的选官制度和考课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选拔,以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辨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基本的四个标准,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选拔更为严格,他认为地方官是代表国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们的素质高低关系到百姓对国家的态度。他下令,县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荐,而刺史则由他亲手选派。另外,地方官还要在每年的年终进京述职,其政绩则由吏部全权考核,最后根据平定的等级来决定升级或降级。

唐太宗还利用了在隋朝便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这使选官的途径增多了,选择的范围也扩大了,为一般的读书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比原来的推荐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

同时,唐太宗又精简了机构。提高了办事的效率,也大量地节俭了政府的开支。

为严肃地方吏治,唐太宗还依照地理形势将全国分为十道,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然后从京城的高官中选任观风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奖惩。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纳谏方面他也是最突出的。 为了鼓励大臣进谏,唐太宗还有 一句名言:“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为了充分纳谏唐太宗进行了一些改革,他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员要在中书省(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办事机关)轮换值班,听从随时召见以便及时商议大事。他自己也不是独断专行的人,他将国家重要的军政事务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交给了宰相会议,以便充分听从众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委任最合适的人选。对于一般的政务,他要求负责起草诏书的中书省和负责复核诏书的门下省都要各负其责,认真做事,不许敷衍了事。

唐太宗的御臣之术并不高明,但它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也充分发挥了大家的集体智慧,有了互相牵制的制度和措施,就使正确的方针政策得以顺利产生,有了贤明的君主,则使得好的国策能够得到彻底执行,君臣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唐太宗的行为给历代帝王树立了一个好的典范。

二、经济方面,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济 。

唐太宗即位之后,在提倡接见方面为群臣做出了表率,他最初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修建的,都很破旧。同时,他还禁止铺张浪费的厚葬习俗,明确提出要求,即五品以上官员和皇亲贵族都要严格遵守。至于官吏们的奢侈浪费唐太宗也明令禁止。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节俭的风气,出现了许多廉俭大臣。如户部尚书戴胄,由于生前生活简朴出了名,死后家里连个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于魏征更是如此,一生也没有个象样的正屋。

唐太宗主持制定了《贞观律》,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除律外,还有令、格、式,法制成了完整的体系。四种法律形式互相协调,体现了唐朝立法技术的高度成就。

唐太宗还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

唐太宗发展经济的措施很多,这包括: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当时唐太宗有一段话论述了国家的根本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东西,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则以衣食为根本,而生产衣食又以不丧失农时为根本。”这体现了他的重民思想,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才会有好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

为了增殖人口,唐太宗下令:民间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可以结婚,还将人口增长与否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

到了贞观二十三年,全国的户数增加到了三百八十万户,比他刚即位时增加了将近一倍。 有了上述这些利民措施,太平盛世很快到来,粮食连年丰收,粮价持续下跌。百姓开始安居乐业。到贞观中期时,国家出现昌盛景象,贞观之治就是指的这个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很难出现的太平盛世。

三、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值得称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洽。

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采取和亲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

现代想想,我们国家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都有李世民民族政策的痕迹。

后来,在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于翠微殿召见群臣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汉族地区,但却无法制服四周的少数民族,我的才干并没有超过古人,但做到了他们做不到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他总结的最后一条是:“先前的帝王们只知道重视汉族,却总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像爱护汉族一样爱护他们,因此他们才像父母一样对待我。”唐太宗说的确实是实情,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

在民族关系融洽的同时,唐朝的疆域也异常广阔,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

四、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经济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为管理对外交往,唐朝政府还专门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工作。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还有许多的植物也传进来,如菠菜、胡椒、郁金香等。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在这个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和非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由于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家子”,现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美国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总结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1)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2)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济。(3)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4)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唐太宗在位23年,功大而过微。史称“贞观之治”!他使中国国土之大空前绝后!他上马善打天下,下马能治天下。他在位期间远夷四服,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当时的长安是拥有100多万人口的城市,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那里住着世界各国的人。

下面看看李隆基的政绩。

玄宗在位共四十四年,前期年号叫开元(七一三 — 七四一年),后期称天宝(七四二 — 七五六年)。这是唐朝社会经济和国势发展的重要时期。

开元年间,因玄宗即位之初还注意政治,有所作为,他继承“贞观之治”及“武后之治”的政绩,使唐朝的国势发展到颠峰,是为盛唐之顶点。 开元年间鼎盛之世的主要政绩分述如 下,要注意的是他的好多方面是学习并沿用李世民制定的制度。比如从(一)到(四),当然,他也革新,比如(五)到(七)。

(一)任贤纳谏:玄宗曾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相。玄宗在执政前期也能明辨是非,勇于纳谏。 这点与他太爷李世民很像。

(二)澄清吏治:为革除韦后作乱时之敝政,玄宗特别注重吏治。他采用了内外官吏迁调之制,开元二年(七一四年)定制,选京官之有才识者外调为都督、剌史,而地方官中之佼佼者则擢为京官,以改变“重京官,轻外任”的风气。

(三)崇尚节俭:玄宗即位之初,也很俭,由于开源节流,国家财政日裕。 (四)弘扬学术:玄宗注重文教,对儒士优礼有加,曾置集贤院,命臣下搜求遗籍、整理缮写,凡得书四万八千多卷。

(五) 把太宗时所分的全国十道改为京畿、关内、都畿、河南、河东、河北、山南东、山南西、陇右、淮南、江南东、江南西、黔中、剑南、岭南等十五道,令各道采访处置使巡视各地,考察地方政绩,使吏治得以整饬。

(六)革新科举。

(七)改革军事:唐初实行府兵制,并间以募兵为补充。玄宗时,改行募兵制,招募壮士充当京师宿卫和镇戍边地。寓兵于农变成兵、农分离,使当兵成了专门职业。

故开元年间经济繁荣、仓廪充实、社会安定、国威远扬。“

故当时之诗人杜甫曾在《忆昔》一诗中歌云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说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之发展,至此达于极盛,是为黄金时代。

李隆基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还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持续8年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使唐朝由盛转衰,从此唐朝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唐玄宗为唐的高度繁荣起过重大作用,但他晚年也给唐朝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所以说,李隆基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 。

如果从功过方面来谈的话,本人以为李世民更有资格是把大唐推上顶峰的人。

一家之言,欢迎交流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是李隆基!

李世民作为大唐第二代皇帝,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号局面,使得唐朝的综合国力的到明显提升!

而到了唐玄宗,中间经历了唐高宗,唐睿宗,尤其是武则天的“大周”,实际上让大唐是受了一些影响的,而后唐玄宗初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之治”!但是,其后期贪图美色,不问朝政而导致的安史之乱,也是他之过也!

正所谓,成也其,败也其!唐玄宗是一个转折点!

有点像康乾盛世一样,康熙开创,而乾隆受用,也正是乾隆一朝,使得清朝开始走下坡路!

所以综合来说,还是李隆基把大唐带上了顶峰,不过同时也正是他把大唐带进去歧途!

其他网友回答

李世民的治世被称作“贞观之治”,而他的曾孙子李隆基治世被称作“开元盛世”,由此可以推断出所谓的盛唐归属。

从出生以及二者的关系来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虽然只在位二十三年,却亲身参与了唐朝的建立和各项政治制度的开创。而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位皇帝,他是李世民的曾孙,前面有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对于贞观之治的延续和对开元盛世的铺垫,类似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和大汉王朝文景之治对于汉武帝的大一统作用是相同的。

从政绩来看,唐太宗的改革有效而且彻底,自上而下,由内而外,从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使得国家富强,民族融合,著名的“贞观之治”更是开创了盛唐一片繁荣的景象。

唐玄宗李隆基相比较唐太宗李世民而言,虽然也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得唐朝走向鼎盛时期,但是盛极而衰,随后因为李隆基过于宠爱杨贵妃和后期的刚愎自用,沉溺酒色而导致的“安史之乱”也使得唐朝开始走向衰微。

其他网友回答

大唐的巅峰应该李世民和李隆基共同带领把大唐走向巅峰的,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是为了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中间需要不能否认武则天在中间所起的作用。应该是他们共同努力才会创造大唐的巅峰。

其他网友回答

推上顶峰的是李隆基,但是居功至伟的是李世民,原因如下:

1、就像盖房子,李世民是那位把地基已经夯实,房屋规划图已设计好,把房子主体建筑已经完成的人,而李隆基是那种在前人已经做好的基础上对所建房屋进行装修和点缀的那位;

2、为了区别开两位大能的功能,所以有贞观盛世和开元盛世两种叫法,开元盛世是对贞观盛世的锦上添花而已,两个盛世创立的难度贞观盛世远远大于开元盛世;

3、李世民去世后,虽武则天乱唐,但对唐朝的经济基础没造成什么大的破坏, 李世民创建的盛世底蕴还在,李隆基接手后趁热打铁很快就把盛世推到顶峰。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李世民和李隆基到底是谁把大唐带上了顶峰】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为您推荐